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01|回复: 0

小学语文 一块特别的石头 学案 (S版四年级上册)模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4: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3.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明白文中的生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五、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明白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
“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22 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明白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明白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明白生字新词。
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二个“土”。
3、明白词语。
4、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5.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五、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明白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明白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4、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5.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6.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23 新型玻璃
教学目标:
1.通过明白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谁见过玻璃?你能说说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老师板书:“新型”  “新型”是什么意思?“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
(二)老师范读课文。
1.学生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1)夹丝网防盗玻璃;(2)夹丝玻璃;(3)变色玻璃;(4)吸热玻璃;(5)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指导分段。
(四)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词。
2.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明白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特点: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丝网接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  作用:防盗。
(2)在学生明白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自由读)
(“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3)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用了3个“可以”一个“也可以”,说明“夹丝网防盗玻璃”用途很广泛。)
(6)引导学生看课文开头。指名读课文前三句。这三句讲的什么?
(警察破获一起企图划破玻璃盗窃展品的案件,而报警的却是玻璃。)
(7)思考: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好处:
①引人读兴。
②为后文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和用途埋下了伏笔。
2.总结学习方法。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忆第一段的学习方法:①读课文;②想问题;③划句子;④谈明白;⑤看开头;⑥朗读课文。
3.按照总结出的学习方法4人一小组学习第二、――五段。
4.小组汇报后,老师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三)总结全文

24 ﹡人类的“老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
2.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四、奇思妙想1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标:
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了解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二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二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二、积少成多: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老师抽查。
三、阅读平台
(1)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2)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3)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4)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四、作业  抄写成语、名言警句
   黄文华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5 05:51 , Processed in 0.07637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