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58|回复: 0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备课资料 学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模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4: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解读与提示
  * 课文的第一部分分二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始到“‘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说。”写马蜂窝给爷爷一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 第1段,先写后院的特点,然后点明它是小动物“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爷爷的后院花木丛生,枝叶纠缠,所以才会成为“乐土”、“乐园”。接着突出描写了壮观的马蜂窝。先说马蜂窝的位置—爷爷窗檐下。“壮观”写其体积大;“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比喻其形状;“无数金黄色的马蜂”言其数量之多;“爬进爬出,飞来飞去”是马蜂活动的特点—每天忙忙碌碌;“不敢开窗”言其给爷爷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这段的描述看出“我”对马蜂观察得很仔细,但 “我”从没想到去骚扰它们,大家自得其乐、互不侵犯,这里是大家共同的乐园。
  爷爷奶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很大,它引起了“我”想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这段对话给“我”透出了以下信息:一是再一次印证了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奶奶想捅马蜂窝:“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二是爷爷坚决反对,不能捅马蜂窝:“要蜇死人的”;三是从奶奶的话中了解到捅马蜂窝的方法:“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以上第一层是故事的起因。
  * 第二层具体写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是故事的发展与结局部分。
  先写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接着写“我”的准备工作。
  最后写“我”挨蜇的过程。这一层是文章的重点,写得具体而细致。
  捅马蜂窝的具体情况,描绘得形象生动,气氛紧张。当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有声音,有动作,但这时“我”已不顾一切,以至于听到爷爷呼叫,也顾不上去细听。当竿头顶住蜂窝又使劲摇了二下之后,蜂窝掉了下来,“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用 “团”来形容,只见黄色,看不见马蜂的个体了,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写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的可怕情景。此时再不跑更待何时?真要被蜇死了!所以 “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不幸的是胆小的妹妹竟把门插上跑了。在进退二难之际,一回头,“我”遭到了马蜂的袭击。
  马蜂的复仇行动,也描绘得形象生动。一只发现了肇事者的马蜂穷追不舍,凶猛地扑了过来,“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了一个比喻“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了马蜂的拼死一搏。
  * 第二部分,从“当夜”到“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写“我”挨蜇后对马蜂认识的转变。这一部分分了三个层次来写。
  第一层写用简略的语言,概括了挨蜇后的情况。
  第二层写爷爷对“我”的教育。先写挨蜇后的恐惧,后写从爷爷的话中,“我”了解了马蜂的特点:“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第三层写了“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和因自己的鲁莽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意。
  * 第三部分,通过描述盼马蜂归来重建家园的愿望,表达了“我”的后悔心情。
  先用设问句表达了盼“无家可归”的马蜂归来重建家园的心情。“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虽属儿童的幼稚之举,但也表达了盼归的急切心愿。
  * 生字教学中要注意“捅”是三声,不要读成一声了。“粘”是多音字,在此处读。“缠”的书写注意不要少写一点(丶)。
  * 课后第1题是对学生冲突真正起因于它们。
我的邻居的工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坐在书房里,每天我都感受到它们带来的新鲜的原野气息。它们的巢在渐渐扩大,工地上的建设者不断增加。它们将生命中的二件大事非凡地结合起来,建设与繁殖和谐地同步推进。它们每建成一个巢间,即注进一卵。幼蜂破巢而出后,立刻便会投人工作,为新的生命继续诞生而加紧建设。这一感人的过程,构成了它们完美的一生。
即使像胡蜂这样拥有锐利自卫武器的强悍生命,亦仍需依靠它们庞大的数量,才能在布满死亡陷阱的世上不灭地延续下去。我的邻居的建设、繁殖一直持续到九月,方悄然终止。此时,它们的巢,已碗口大小;它们的数量,浩浩荡荡。
进入十月,气温便完全主宰了它们。它们密集地覆盖在巢上,抵御着寒冷的步步进逼。它们已不再觅食,甚至很少蠕动。它们对未来似乎早有预感,安然等待那神秘时刻的降临。十月下旬的一个早晨,我终于发现,它们已全部无影无踪。我不知它们何时离去的,不知它们去了哪里。它们仿佛是一群候鸟,无声地告别了自己的生息之地。
一年过去了,它们一去不返,没有再次出现。它们怎样过冬,怎样进行生命的新陈更替,是它们自己的秘密。它们遗下的巢,依然悬挂在那里,成为我的书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让我想像一段稍纵即逝的历史,一个家族盛衰或王朝兴亡的故事。它孕育的生命,我知道已散布四方,正继续做着它们未竟的大事。

【类文品读】
                                     少年与镜子
渐渐地少年开始接近那个老人。
站在门口望去,床上的老人像一根枯朽的老松木横卧在阴暗的角落。少年是个很贪玩的孩子,他走进老人的房间不过是想找点好玩的东西,结果他很失望。老人几乎一无所有。就连那个惟一的儿子也是偶尔来看一看。最后少年不得不“相中”了窗子旁那块大镜子。他轻轻把它捧起来。这一切老人当时居然毫无察觉。
少年把大镜子捧到自家的阳台上开始搞他的恶作剧。他用镜子把刺眼的阳光反射到楼下行人的脸上。行人的眼睛被刺花了,开始愤怒地责骂干这事的坏蛋。少年嘻嘻一笑收了镜子藏起来……这个漂亮玩法搞了很多次,直至玩腻为止。
现在少年又开始寻找新的游戏对象了。下楼,又得经过老人的房间。门依旧开着。还没走近他就听见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少年缩了缩身子。走到门口时咳嗽声告一段落,只听老人含混地说了点什么。
阳?光?少年产生了好奇心,倚在门口,不走了。老人感觉到了,尽力提高声音说:
“阳光……”其实声音依旧含混,但少年总算听清了——“阳——光”。少年走进房间。这是二楼,太阳光被对面那幢小楼挡住了,阳光恰好照不进室内。
“孩子,我要……”老人一双千瘪无神的眼睛裂开一道细细的缝隙。
“要阳光,是吗?”少年接下老人的话。
老人点点头。当然这个动作很细微。
“可是,太阳光照不进来啊!”少年为难了,他真想走开,何必讨这个麻烦呢。可是少年还是奇怪地落入了对话的“圈套”。
“镜子。我的镜子没有了。”老人此时说话声音比刚才大些。说完这段很“长”的话后开始剧烈地咳嗽。
说到镜子,少年明白了。他飞快地跑回家把那块镜子从墙角捡起来。他明白老人这块镜子的用途了。
少年调好角度,阳光立即反射进来,照在老人身上,老人竟停止了咳嗽,脸上泛起笑容,堆满皱褶。这样,少年重新产生了摆弄这块镜子的兴趣。太阳不断西移,少年不断挪动镜子的位置和角度。于是阳光一直“照”在老人身上,直到老人安静地睡去。少年很是高兴,可立刻又陷入困顿——这样一会挪动一下终究不是高招啊!
少年想了一夜,他想为此搞个小发明什么的,比如可以叫“人造太阳”。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他想出了办法。他找来了家中所有的镜子,新的旧的,方的圆的……幸好那个爱照镜子爱买镜子的姐姐没有扔掉它们。
那大半天时间里,少年把那些镜子都立在了相应的地方,一直排到阳台上。这期间老人面对阳光始终微笑着。这也许是老人患病以来笑得最多的一次了。
这下好了,老人也有“白天”过了。少年睡了一夜好觉,梦见许多块镜子挂在树枝上,像许多个小太阳。
少年再走进老人的房间时,才知道出事了——所有的镜子都不见了。地上是一块块玻璃碎片。少年这时记起方才走下去的那个人,是老人的儿子吧?
少年发怒了。要不是那人已经不见了,少年对他是绝对不会客气的。现在家中肯定找不到一块镜子了。
少年走进商店,想买一块大镜子,却没有足够的钱。少年在大镜子前徘徊。大约与此同时,在一幢楼内一个老人已经辞世。令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不解的是,那个染上病痛多日的老人居然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
1.本文题为“少年与镜子”,镜子其实是本文的写作线索。请在下面五句话的空格上各填一个字,使之成为本文完整的写作提纲。
①少年     镜子
②少年     镜子
③少年     镜子
④少年     镜子
⑤少年     镜子
2.请指出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不同作用。
A、特定涵义  B、特定称为  C、讽刺  D、否定
①最后少年不得不“相中”了窗子旁那块大镜子。(  )
②可是少年还是奇怪地落人了对话的“圈套”。(  )
③说完这段很“长”的话后开始剧烈地咳嗽。(  )
④于是阳光一直“照”在老人身上。(  )
⑤少年想了一夜,他想为此搞个小发明什么的,比如可以叫“人造太阳”。(  )
⑥这下好了,老人也有“白天”过了。(  )
3.“少年睡了一夜好觉,梦见许多块镜子挂在树枝上,像许多个小太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令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不解的是,那个染上病痛多日的老人居然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老人为什么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为什么不解?
5.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试举一例。
6.作者笔法细腻地刻画了少年的“这一个”形象。文中少年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简要概括少年性格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1.偷,玩,还,排,买 2.①讽刺②特定涵义③否定④特定涵义⑤称殊称谓⑥特定涵义 3.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镜子给老人带来了光明与温暖,也写出了少年因帮助老人而产生的快乐。 4.因为少年用镜子给老人带来了阳光,使老人在临终前感到了光明与温暖,所以老人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而老人的儿子及旁人并没有关心过临终前的老人,当然会不解其中原因。 5.一组对比是老人的“枯朽”与少年的“贪玩”、“好奇”、“嬉皮笑脸”的对比;一组对比是少年前边沉溺于恶作剧的愉快,后来为想发明“人造小太阳”一夜不眠,乃至在商店焦急“徘徊”;一组对比是少年为老人调镜子,排镜子,而老人的儿子打碎了镜子。 6.少年性格变化的轨迹是由贪玩、好奇、嬉皮笑脸变得富有爱心,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他逐渐明白了老人对镜子的依赖,于是调整了镜子的照射角度,并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方向。)
刘云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5 05:23 , Processed in 0.08780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