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9|回复: 0

小学语文《鲁滨逊漂流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模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5: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设想]

  文学名作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历来是发现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用他们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名作及作者,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新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2?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3?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文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课外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明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三、比较分析,加深明白

  1?请找出文中关于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分析,谈谈二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拓展运用

  1?未学本文时,大家是怎么解读《鲁》这部作品的?学了本文之后,作者的解读对你有哪些启示?对作者的解读,你有哪些看法或补充意见?

  2?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文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24 18:31 , Processed in 0.07813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