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523|回复: 6

[体育] 2011年教师招聘体育新课程全部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21: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章 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体育新课程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功能

一、课程与体育课程:

(一)课程

“课程”是根据教学目标,把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财富与受教育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课程理论的发展使人们把课程看作为静态的课程设计与动态的课程实施的结合,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也包括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了其他活动。课程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内容的安排和实施。

    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两大部分。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包括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课程实践主要是指教学活动,课程设计相当于绘制教学蓝图,而课程实践是按照蓝图施工。

    (二)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新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课程的功能:

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体育新课程的本质功能。根据中外近现代健康养生观的科学分析,健康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养生的健身功能实现的。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养生的健身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促进生理健康的功能,适度的体育活动、养生方法能有效的改善大脑供血、供氧,促进大脑兴奋性的增加,提高中枢系统的工作能力;能有效地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能有效地促使脏器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和养生活动,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状况平衡,心理机能正常,使人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的功能,体育运动是适应不同人群的活动项目,其对现实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摒弃,不断转化为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四)提高人体对现代生活和外界环境适应的功能。

    古今中外伟人名士对此有着惊人的共论: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马约翰指出“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洛克提出“我们的事业幸福,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适时地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下一代坚强和坚毅的品格。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斯宾塞认为“为了个人家庭及后代幸福、健康,要重视体育锻炼,体质低劣、又无教养的民族和家庭,过不了几代就会消亡;相反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此而来的愉快心情,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体育新课程



体育新课是指在实施体育课程标准后,实施教学改革的体育健康课程。体育新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学校教育阶段,提出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正确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是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并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体育新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这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一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内容方面,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完全“清一色”的竞技运动内容,而是重视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

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模仿和接受式学习,教师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不是满堂灌,在示范讲解上要给予点拨和启发,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和学会运动知识和技能。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新问题能力的过程。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新课程强调培养兴趣和爱好,这一点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了解体育基本知识,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为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打下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课程标准与学习领域

《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六年级)体育新(七~十二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秋季开始,已在全国26个省、市部分区、县的中小学进行教学实验。根据“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于2005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就必须对《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和与《体育教学大纲》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缩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这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简明界定。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功能从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新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 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

(1) 课程的性质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价值

获得体育新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体育新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心理健康。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 构建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课程目标。

①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

②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③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④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 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领域目标。

《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现代三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拓宽了体育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 运动参与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②用科学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 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②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③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④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 身体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② 发展体能;

③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④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 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②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③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④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 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②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新知识的方法。

这五个学习领域是互相联系的,构成了一个学习整体,其中运动技能是学习的载体,其他领域目标,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多数目标,往往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实现的。要改变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使运动技能的教学,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手段。

(3)水平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划分学习水平,制订水平目标。小学划分为三个水平:

—~二年级 水平1

三~四年级 水平2

五~六年级 水平3

初中三个年级为一个水平:

—~三年级 水平4

高中三个年级为一个水平:

—~三年级 水平5

考虑到不同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6,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新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教学内容的大体框架,对具体的运动技术动作不作规定。反映了课程标准主要是用目标来统领的内容。而不具体规定运动技术的动作和各个运动项目的时数比例。如运动技能的水平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只提内容框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内容达到课程目标。

3. 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三个部分。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力求改变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

(1)学习评价的目的。

①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 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③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④ 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习评价的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习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 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② 强调对体育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③ 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④ 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

⑤ 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3)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根据新的课程功能,学习成绩的评定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体育知识技能的评定,而且应包括情感、态度、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① 体能。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又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② 知识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达到的水平及运用情况。

③ 学习态度与行为。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④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理解与尊重他人等情况。

(4)学习成绩评定的标准。

体育新课程学习的评定采用绝对性标准与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体能成绩的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

4. 注重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掘各地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1) 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作用。

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2)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发出常用器材的新功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等。

(3)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可采用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教材;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的运动项目,如简易的攀岩等;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4)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等。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

《体育教学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课程标准》是以五个学习领域进行分类的。

三、体育新课程的目标体系与学习领域

(一)课程目标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其中,领域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的

体育新课程目标体系

1. 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五点:第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新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第二,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第五,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增强体能,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较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高中阶段(10~12年级)则更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爱好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这是课程理念在对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明确体现,它既反映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又重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更显示了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新课程观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2. 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些体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发展心理品质,提高信心和调解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新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领域目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它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虽然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而导致目标的误导,但这是一个必要的程序。

2001年颁布的小学和初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把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在课程标准中,把领域目标和内容领域两者混用,它们均包括了上述的五个方面。此外,整个目标体系包括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没有把作为手段和载体的运动主线的目标进一步扩展成为课程的内容领域的分类,使体育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产生了困难。如果能原则性地阐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领域两个部分,则能使教师直接地得到领会和理解。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就展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领域两种结构

课程的领域目标与课程的内容领域



图中课程目标的实质结构主要反映了课程的健康主线,代表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同时也包含了课程的运动主线,它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完整结构。它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密切联系的板块组成的。

课程的内容领域反映了运动系列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部分,其中运动系列要求取得10学分,而健康教育专题要求1学分(18课时为1学分,相当于每周1课时,上满1学期得1学分)。运动系列中包含了6个方面的选择板块,其中田径要求1学分,其余板块的选择由学校自主确定。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则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其内容根据相应的教学用书确定。

(三)课程的水平目标(内容目标)

课程的水平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它把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水平1至水平4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每2学年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初中学段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水平5相当于高中阶段,而水平6则是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各学段提出的相应水平是基本要求,如有需要,也可以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的发展性目标。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时数比重,教师可以照章办事而不用多费脑筋,但却不利于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不同和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办出特色,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但是,为了更好地以课程的水平目标为依据,真正地安排好体育教学,使课程的目标顺利地通过合理的操作化程序,使之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还应当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1. 处理好水平目标的横向关系。

这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很难孤立地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当综合地考虑如何体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确定某发展领域为重点,它并不排斥其整体性,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机械地把学习某一种运动练习和某种发展领域一一对应起来,如认为球类运动可以和发展团队精神相对应,田径运动可以和体能发展相对应,这就不太合理了。因为球类活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体能发展,而田径运动同样可以促进团队精神。正确的做法是每一种练习均应综合地考虑五个不同的发展领域,在实践中可以有重点但不应偏废其他。

处理好水平的横向关系还应当考虑水平目标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质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在各水平目标中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单单理解实质结构是不够的,了解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目标得以实施。作为课程目标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具体的反映是在课程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上,该体系与作为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质结构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体育课程实质结构包含的五个领域目标是系列的整体性要求,各个领域无法互相代替。但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却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在实现同样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载体,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学习。因此,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而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样,体育课程的内容将会出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的结果,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可能。

2.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

对于不同的学段,具有相对应的水平目标。例如,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和水平4相对应,明确临界标准的阶段性纵向结构,这是处理水平目标纵向关系的基本根据。但是,我们决不能割裂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因为水平4是在水平1、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递进性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能达到水平4的目标,必然也同时具备了水平1、2、3的目标,这就是必须重视水平目标的纵向联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程的各学段的水平目标主要反映的是递进性,其次才是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平1至水平6的各层次的目标能联系起来,有重点地给予落实。

四、体育新课程目标的实施

体育新课程目标分步到位的实施模式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这种实施途径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系统目标体系为前提,同时课程标准中还展示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和实施要求,使目标的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分别得到表述。但运动主线只提基本要求,留有更多的空间让学校和教师发挥作用,这种分步到位的途径正是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理想途径。通过对2001年颁布的小学与初中的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段的课程标准更为完善,这不是课程目标上有什么变化,而是对课程目标中的运动主线作出了较好的阐述和分析,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和使课程目标整合化的分步到位的具体要求。如果采用全权委托的途径来实现课程目标,只是提出课程目标的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权委托由学校和教师来确定,这种途径不容易控制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也不容易相适应,目前来看我国的师资水平也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除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体系外,还应该制订一些补充文件指导地方、学校和教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步到位地实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总之,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长沙教育论坛推荐教师招聘资料专业+公共(含语数外,音体美,计算机,物化生政历地) http://haoxinli.taobao.com/
回复 引用 分享 举报顶端
花非花


级别: 管理员

UID: 213
精华: 16
发帖: 2994
经验: 259 点
威望: 602 点
魅力: 125 分
交易币: 5 币
好评度: 123 点
在线时间: 267(时)
注册时间: 2007-12-02
最后登录: 2010-11-02 2楼 发表于: 2009-07-20  只看该作者 ┊  小 中 大


第二章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体育新课程设计的主导思想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确定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体育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体育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素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是由体育教学主体对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构成,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体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求为深刻理解课程性质,正确认识体育新课程的目标体系;五个目标并重,充分体现身体练习为主的三维健康观;目标制订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和可操作性。学校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主体发展目标。考虑各领域目标实现的整体性、考虑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熟悉内容标准目标之间的关系、遵循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按“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时数、对内容标准进行统筹安排。

体育新课程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师在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应该进行实践智慧的积累,实践智慧的积累主要靠实践,但是,简单重复的实践产生不了智慧。在理论指导之下设计行动、在行动中验证理念、在行动后反思升华--这就是教师实践智慧积累的必由之路。

二、体育新课程设计的原则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逐渐信息化的时代,这个世纪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而以知识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把研究对象局限于考察和研究发生在个体自身内隐观念世界中的封闭状态,教学过程为知识技能的“授---受”过程,采用“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以强制性简单规范性指令要求学生盲目被动服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生得不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而与之相应的主体教育则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视为一个主动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只要从根本上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人翁精神,他们就会自觉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就会表现出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我们就要基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将主体教育理论融于我们的教学中,并贯彻主体性教学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一)坚持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和源泉。活动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活动性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耳、动脑,给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景,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

(二)贯彻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集体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教学交往结构欠缺,学生得不到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和场所,按照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把课堂教学看作是整体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抓住师生这两类主体间交往这一主线,采用个体学习、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组织教学,不但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师生关系的建立,还有利于教学交往的充分开展,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学生的自主程度能得以提高。

(三)贯彻学法指导性原则。

从当前国内外教改潮流和趋势来看,学法指导是培养跨世纪一代的需要。我们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科技知识在成倍的增长。人们只有具备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都在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发掘教材内容的客观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处理好教材关系,采用各种有效方法,使学生学有放矢。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才能、展示自我,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二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个信息传播特别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理论,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人们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又是对教和学双边活动进行设计,它是以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能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程序,所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同样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人类对传播理论的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迅速发展,它的研究内容从原来新闻学所研究的“新闻传播”转移到“信息传播”,探讨自然界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

传播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说明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32年提出,1948年又作补充的“5W”公式清晰地描述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和直线式的传播模式。  运用“5W”公式分析教学传播活动,可以看到教学过程也至少涉及这些类似的要素,如下:



who                         谁               教师或其他教学信息源

Say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教学媒体

To Whom                     对谁             教学对象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体       受 者       效  果

   

  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图

布雷多克( Bradock )1958年在此基础上发展了“7W'’模型,因此教育传播过程又增加了以下两个因素: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次,传播理论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并告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传播过程。 1960年贝尔洛(D.K.Berlo)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模型,更为明确和形象地说明传播的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  从信息源(传者)和信息接受者来看,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①传播技能。传者的表达、写作技能,受者的听、读技能均会影响传播效果;②态度。包括传者和受者对自我的态度,对所传信息内容的态度,彼此间的态度等;③知识水平。传者对所传递内容是否完全掌握,对传播的方法、效果是否熟知,受者原有知识水平是否能接受所传递的知识等都将影响最终的效果;④社会及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及文化背景也影响传播方法的选择和对传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从讯息这个要素来看,也受讯息内容、讯息要素以及讯息处理、结构安排和编码方式等各种要素的制约而影响最重的传播效果。最后,从信息传播的通道看,不同传播媒体的选择以及他们与传递信息的匹配也会引起人们感官的不同刺激,从而影响传播效果。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论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优化,既注意每一组成部分(信源---教师;讯息----教学内容;通道--媒体;接受者---学生)极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又对各组成部分间的本质联系给与关注,并运用系统方法在众多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中探索真正导致教学传播的效果的原因,而最终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方案。

第三,传播理论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SMCR传播模型中已经加入了反馈,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在1954年提出的模型也强调了传者与受者都是积极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做出反应,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因此,新型的控制论传播模型的核心是在传播过程中建立了反馈系统。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与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进行调控,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目前关于教学传播信息流的三向性(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学生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和知道结果的信息传递与接受)也是在双向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提出来的。

第四,传播过程要素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其相应的领域如传播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体分析、效果分析等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为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媒体分析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所吸收。

目前传播学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相信其研究成果会给教学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学设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序  号     传播过程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要素,

1.       为了什么目的                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

    2.       传递什么内容                学习内容分析

    3.       由谁传递                    教师、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4.       向谁传递                    学生(教学对象)分析

    5.       如何传递                    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选择

    6.       在哪里传递                  教学环境分析

    7.       传递效果如何                教学评价  



二、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力的基础上促使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由于人们对人的哲学观点和认识论的不同,当代学习理论存在着三大学派,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联结学派,认知学派和联结—认知学派。它们对学习的实质、过程、规律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都是什么观点?它们对教学设计产生什么影响,也就是它们和教学设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第一,以行为主义联结学派心理学为基础的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促使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它由华生(J.B.Watson)创始,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客观的行为,提出心理即行为和著名的刺激—反应(S—R)联结公式,即刺激得到反应学习,就完成了。他们的“环境决定论”和学生心理(行为)发展中“教育万能论”都说明行为主义十分重视学习,但他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只注意外部现象和外在条件的探索,完全否定人的内部心理的存在。到四、五十年代,以美国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除表现出依然是“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的教育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学习观外,还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所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强化在心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主张有效的教学与训练的关键是分析强化效果、设计精密而可操纵的特定的强化方法以控制学习环境。斯金纳在长期研究中又形成了学习和机器相联系的思想,制造了教学机器来实现他“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强化”的程序教学。尽管教学机器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妨碍飞对学生学习动机考虑甚少,但程序教学过程中的耐心、促进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及时反馈的速度几乎是一般教师所不及的,从而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程序教学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讨论程序学习的方式,逐步发展到开始重视作业分析、学生行为目标的分析以及教材逻辑顺序的研究。以后又开始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优的教学策略,并在实施后作出评价使程序设计更加符合逻辑性。

当系统科学引入教育领域之后,借助程序教学,人们更全面、更确切地探讨起教学全过程,更重视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其它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分析等。不难看出,教学设计的最初尝试已开始于程序教学的设计之中,并为后来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提供了基础。同时在程序教学运动中出现了教学设计者,这种专门人员的出现时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探索有了专业的队伍,他们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个别化教学、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的设计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他们从事设计的、范围也从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拓展到对多媒体学习包乃至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上来。这一切都促使教学设计理论得以发展。

尽管程序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到70年代后,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又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行为主义把人视为消极被动的机械结构、任由环境摆布、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否定大脑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都使他们在理论上显得苍白无力,在许多具体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因此教学设计不得不探求其他派别的心理学。           

第二,教学设计吸收各学习理论学派的精髓作为自己的科学依据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客观行为与强化的观点以及把知识细分为许多部分,并在学习基础上重新组织起来和划分教学过程作合理安排等思想至今还被吸取和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实践之中。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理认知的研究逐渐增多,使心理学中认知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思想基础。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S—R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著名的“认识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的、社会的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他将行为主义的S—R公式改造为S—AT—R(其中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A代表同化)以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生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

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 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他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结构来进行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认知结构。关于学习过程他指出知识的获得不管它的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人们是通过自己把新来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构成自己的知识。他赞同行为主义关于强化作用的观点,但他认为启发学生自我强化更为重要。布鲁纳提出的“知识结构论”和“学科结构论”是他在发展理论同时付诸实践的主要功绩。他认为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学生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学生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的学生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任何观念都能够用一定年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确和有效地阐述出来。他还指出不应奴性地跟随学生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而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发展步步向前。

从以上对认知学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它为教学设计带来的启示有:

①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②学习是要依靠学生者的主观构造作用,把新知识同化到他原有认知结构当中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才能发生。因此必须以原有的旧知识为基础来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也只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启迪智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③要重视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以保证发生有效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特征的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起点;重视学习内容分析,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协调性,以保证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顺利进行。教学设计还特别关注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选择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近20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吸收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两大学派的精华,提出一种折衷的观点而成为联结—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既要揭示外部刺激(条件)的作用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揭示内部过程的内在条件的作用。加涅的突出贡献还因为他致力于把学习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并亲自研究教学设计,提出一系列指导教学设计过程的观点。这些观点是:

    ① 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这种改变能够保持而不能把它单纯地归之于生长的过程。人类学习经常具有能够观察的人类行为改变的意思,因此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比较一个人被置于某种学习情境之前和之后的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也可以是那种称为“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点”的一种改变了的倾向,即指在某些情境下以某种方式去行动的趋势。所以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② 学习结果可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大类。智力技能由简单到复杂,形成学习层次。

    ③ 学习发生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认知信息加工模式表明了学习发生的内部过程和所对应的外部教学事件(活动),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

    ④ 学习层次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

    体现这些观点的《学习条件》和《教学设计的原理》一直是教育技术界、教学设计人员的必读专著。

    第三,教学设计本身的理论结构将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而趋向更严密更有效。

    历史告诉我们,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历史还证明脑科学的发展,使得学习心理学拨开了蒙在眼前的迷雾而逐步走向明朗。但至今为止,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脑内部的认知过程这样一种间接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脑科学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相信未来脑科学的继往开来将再次推动学习心理学的发展,而学习心理学的深化也必将把教学设计引向更加成熟。

当然,教学设计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作为把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的应用科学,其实践的开展也必将促进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升华,二者均会在彼此的发展中相得益彰。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理论

    首先,教学设计的产生是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和实践检验,以发现和揭示了许多教学过程中负有稳定性、普遍性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客观规律。但是历来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是只涉及教学过程及其理论原理个别方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这些理论观点时,容易陷入片面。另外,教学理论中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层出不穷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它使有些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有些人则过分迷恋新教学观点和方法,而忽视继承教学理论发展中宝贵的财富,有些人则鼓励地强调教学过程的中的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忽视教学过程整结构的平衡。为了克服这种教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的不良倾向,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60年代初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开始将系统方法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引进教学理论的研究,企图以综合的观点,更完整地描述教学过程的诸组成部分,探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尽管人们已认识到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各要素都有了肯定的、明确的总结和认识,但是面对复杂的教学问题和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错综关系,还是感到束手无策。教学设计正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把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即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和教学原则等要素都置于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和应用。

    其次,古今中外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教学理论研究范围涉及教学基本原理(包括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教学原则等)、教学内容(课程与教材等)和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方面,其研究成果极其丰富。教学设计从其指导思想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学匀者的分析;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的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到教学评价都从各种教学理论中吸取精华,综合运用而保证设计过程的成功。

    我国教学论思想源远流长,古代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至今在教的方法、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的关系上仍对我们有许多影响。如孔子的“学而知之”、“多闻”、“多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孟子的“自得”、“循序渐进”、“专心有恒”等精辟的论断。又如“学记’’中提出的“教学相长”、“及时施教”、“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诸原则和“问答法”、“练习法”“讲解法”等教的方法和宋朝朱熹强调的自学自得、学习首先要自己立志、自己下功夫,为学用力须是学、问、思、辨而力行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近现代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启超、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陈鹤琴等倡导的教学要重视发展儿童的个性,从他们的特点出发,要发挥儿童主观能动性,培养儿童独立学习能力的主张也对今天我们强调从学生出发和进行学生分析有不少启迪。

  教学设计形成于60年代末,因此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当代教学理论更加受到青睐,教学设计也更多的更直接地从中吸取养和寻找科学依据。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姆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分类依据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形成性评价理论;布鲁纳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引导—发现法和概念获得的教学程序;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和“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程序;加涅运用信息论提出的由九大教学活动组成的指导学习程序。另外,还有前苏联赞可夫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最大发展”和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与发展的理论,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独树一帜地在教学内容上坚持让学生掌握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中精选出来的示范性材料,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已有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在学习当代科学发展新成果并运用到教学领域的过程中,正在摆脱封闭,僵化的状态与克服片面性、绝对化的缺陷,把各执一端的理论融合并辩证地统一起来。正在建立的新的教学理论必然为教学设计的开展提供更丰富和更实用的科学基础。

    最后,教学设计与教学理论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必然会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教学理论是对一定条件下采取一定教学行动后产生的结果的客观总结,因此就每个具体的教学理论来说,是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对解决任何教学问题都起作用,而是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场合的。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首先鉴别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情境,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作为依据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试行中还可以调整。这样,教学设计在系统过程中为教学理论应用实践的成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时,会发现有的教学理论有局限不足之处,也会发现有合适的教学理论可以借鉴的情况,这样,必然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去改进或建立新的教学理论。而教学理论的完善、充实又必将促进教学设计的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地考虑各种与教学方法的有关因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思想加以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新课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意义上体现出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在确定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

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目的在于应用教学方法实现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教学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教师能否依据教学实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也了解到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与其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选择出最佳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选择教学方法,要依据下列标准: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体育新课程教学有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目标,其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对各种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应包含体育新课程知识内容的整体性目标,也包括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践性目标,还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方面的目标。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和方法,能够把教学中抽象的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并依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依据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同时,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教学、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同样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例如,讲解法与示范法经常用在新授课上,而复习内容则经常采用重复法;动作简单而又不易分解的教材内容,常采用完整法;比较复杂的一般采用分解法;在动作创编的环节又经常采用启发的方法等。教师应该把握各自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需要,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术基础、素质情况和接受能力、动机状态、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学生在体育新课程的初学阶段,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别,往往会引起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无兴趣等情况,此时宜采用生动的直观方法,或用表演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即使同年级同性别的学生在完成某一动作时,不同的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不同的,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纠正,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教师要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体育新课程知识、形成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四)依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条件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场馆、设施等,教学条件对教学方*****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在舞蹈馆内或体操馆上课,可以减少周围环境无谓的刺激,有助于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技术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五)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其动作示范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特征、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等方面。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并能根据自己的素养条件,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地考虑各种与教学方法的有关因素,合理地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思想加以组合。从而达到既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功能作用,也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体育新课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科学合理、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注意其有效性,保证在选择出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后,还要能够有效地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应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通过教师设计的情境和活动,达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指导思想通常是相通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总特征。

(二) 应保证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既应考虑到教师教的活动,又应考虑到学生学的活动。例如,在运用示范法应充分考虑学生如何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等,如果注意不到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是教与学的统一,既包括教师如何传递信息和进行教学组织控制的教法,也包括学生视听、观察和练习的学法,应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师生双方的教与学联结成一个同步协调的活动。

(三)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又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而且还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些因素仅靠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无法实现的。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化、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保持决不是单靠一种教学方法所能奏效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选择和运用的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互相配合,从而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性功能。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按照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综合利用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与示范的结合,分解与完整的结合,音乐伴奏与口令的结合、整体与分组的结合等,充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联系,博采众长,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最大效能,使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体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

    (四)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外部与内部活动统一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外部活动表现通常是教师教学中观察的重点,例如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良好、动作完成的质量如何,从中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力情况以及学习的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控体育教学活动。然而,这种外部活动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例如,从外部观察学生,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示范动作或领做时的动作,但实际上不见得真正理解了动作的内涵要求和具体要领,有时学生身体在做动作,从眼睛中观察到一种探究或者疑问,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其中可能有些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能跟上教学的要求,落后于身体运动。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应关注教师的活动,而且必须把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活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相统一。

(五)应使学生由模仿向创新过渡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获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为模仿。如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之间模仿,使学生掌握体育新课程知识技术技能。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逐渐使学生由"模仿型"向"创造型"过渡,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具有双型性,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同时又教会了学生体育新课程的创编方法并能够付诸于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的模仿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术,又通过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获得技能,不仅重视教师传授知识、技术,而且更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创

三、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联,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与身体练习和心理活动分不开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身体活动,才能掌握动作技术的概念和形成运动技能,才能通过身体活动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通过教学方法可以传达教育精神,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又是检验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它实质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能力水平。

(二)双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双边活动的方法,它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组合而成的。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制约着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也影响着教师教的方法,例如,教师进行示范,要求学生观察、模仿、分析;教师进行讲解,要求学生玲听、记忆、思考。所以,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不是的简单相加,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活动的特点。

(三)整体性。体育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能和使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教学条件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种具体方法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教师在运用时,应了解各种方法的相互作用,根据教学的需要,相互配合地运用各种方法,使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的一环。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其整体效应,才能使教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继承性。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为提高教学实效,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至今仍具生命力,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整理,并借鉴其合理的部分。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也和其他教育现象一样,具有继承性。任何新的教学方法不可能从零开始,它必然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一切合理的成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赋予新的内涵,最终达到教育的成效。

(五)发展性。社会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要求,都是影响教学方法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教学实践是教学方法创造、丰富与完善、多样化的源泉和直接动力。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精神、内容性质和对象特点等客观条件,勇于开拓,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实际要求,使教学方法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

四、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法起着组织、讲解、启发、教育等多种作用。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示范教学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以具体动作或多媒体示范内容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的过程,同时也是运用错误动作的演示来帮助学生克服动作缺点,改进技术动作的方式。动作示范的特点是灵活简便,真实感强,调节度高,针对性强,运用范围广,直观效果好,是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采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起到鼓舞和动员的作用,准确、优美的示范会使学生产生到跃跃欲试的感觉,能为体育新课程教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示范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的目的:

教学示范应突出重点。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示范的时间、速度、重点。例如,在新授体育新课程动作时,通常要先做一次完整的、常速的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以掌握动作某一部分为目的时,可以做重点示范,并以慢速度进行;在以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时,需要相应地提高示范的幅度和难度;而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时,则应适当降低示范的难度;为了显示动作的关键或难点,还可以做分解的示范。总之,示范教学法的运用,应围绕具体教学任务,突出显示重点内容,以保证学生能集中观察和模仿。

2.示范的动作:

示范的动作要求正确、熟练、优美、合理,并具有感染力,这种最基本的要求是指示范动作要按照规格标准完成,力求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给学生建立一个完美的动作形象。合理是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在学生初学阶段,不能把教师的示范动作变为技术表演,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水平,会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望尘莫及的思想,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恐俱心理。而在提高阶段,教师的示范要尽可能的表现出较高的水准,并应突出感染力,吸引学生对体育新课程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3.示范的位置和面。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达到示范的目的、要求,教师还应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

示范的位置是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结构、学生观察的部位、教学的需要、场地条件要求等因素来决定的。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规律、动作的结构来确定示范位置。可以在队伍的正面、侧面或斜面,也可以在队伍的后面或中央。在教学中由于动作方位变化多,所以需要教师随时改变自己的示范位置。示范位置要根据示范位置的高低、学生人数的多少,以及队列排面的宽度纵深条件,合理安排好学生的队形和示范方位。示范位置的正确选择,为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提供了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示范,还必须注意示范面的选择。示范的面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来定。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正面、侧面和镜面示范。

对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师可面向学生,采用镜面(正面)示范,学生既可以看清教师的示范,便于模仿,教师也便于观察学生的动作;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如教学中的移动,教师也可采用正面示范;

对一些动作方向、路线、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教师可采用背面示范,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模仿。

为了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侧面示范。

另外,对一些动作结构特别复杂的动作,教师还可以采用多面示范进行教学,并注意示范面转换的方式和时机。

4.示范与讲解的结合。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示范是讲解的直观,讲解是示范的抽象与深化。示范是要把所教的内容变为直观的形象,教师做一个正确的示范动作,学生马上就能对所学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而讲解能够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和具体。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示范与讲解经常是结合起来进行的,这有利于直观与思维的紧密结合,扩大直观的效果。结合的形式应根据教学任务、练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新教材时,教师在介绍动作名称后,可先做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讲述所学动作的要领、完成方法以及对动作的要求。必要时可以再做一次补充性示范或强化性示范,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

在教复习教材时,一般可以采用先讲解后示范的教学方式。在运用时,要求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具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和学习中的易犯错误,做技术性的分析,对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应做重点讲述,也可讲述产生错误的原因、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提出完成动作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在教师示范前可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动作示范的方法、部位。讲解可以补充示范不易表示的内容,如动作细节、肌肉的感觉等,示范可以补充讲解的不足。在教学中,因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尽力从各方面考虑教学效果问题,即要尽量减少教的时间,增加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可以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直观与抽象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讲解教学法

讲解教学法是教学中运用语言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它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作用、要领及要求,以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练习的方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讲解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1.讲解的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教师的讲解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在思想上、技术上或身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例如,针对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讲解,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解。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涉及的范围 (个人、小组、全班),属于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属于个人的问题,个别进行指导。

2.讲解内容要有科学性,还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讲解时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来确定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讲解时,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使用生动、简洁、生动语言,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3.讲解应少而精,要正确使用术语。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从事身体练习,讲解的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所以,讲解的语言必须少而精、简而明,要做到"精讲多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经过教师的钻研、加工和提炼,成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学生明白又便于理解的知识,才是精讲的核心。所谓 "精讲",就是要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语言要精炼准确,表述要清楚。要以最短的时间,争取最好的讲解效果。

4.讲解要富有启发性。教师讲解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听、看、想、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

所以然。讲解的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在体育新课程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恰到好处地用简短的语言即刻提示,例如在做基本舞步时,教师会随着学生的动作进行提示和指导,对学生的动作完成给予及时地评价。

(三)完整教学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进行教学的方法。其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不破坏动作的结构和割裂动作之间的联系,缺点是不易很快掌握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完整法一般是在动作比较简单或虽然复杂、如果分解就会破坏动作结构时采用的方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完整法有以下要求:

1.在教简单动作或比较容易掌握的动作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示范后,在教师的领做下,让学生在正常节奏下完整地进行练习。

2.在教比较复杂的动作时,应先突出重点,掌握动作的基础部分,再掌握动作的细节。在教学的开始要让学生先注意粗略地掌握整个动作过程,而后逐步突出动作的主要环节,注意动作的各个要素,如方向、路线、节奏等,进而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细节,以便准确地掌握动作。教师要明确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细节,在学生完整练习的过程中,适时地提出要求。

3.降低动作的难度,简化动作要求。在开始进行完整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或采用相应的手段降低难度,例如,降低完成动作的速度、放慢动作的节奏、在口令下完成动作等,直至能够按照正常速度或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动作。

(四)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是指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段落,然后按部分逐次地练习,直至最后比较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其特点是可以简化动作掌握过程,缩短掌握动作的时间,有利于加强动作困难部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信心。

分解法通常在动作较复杂并可分段,而用完整法教学又不易掌握的情况下,或动作的某部分需要较细致地学习时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分解法可分为纵向分解和横向分解两种。

1.纵向分解是按动作技术结构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包括较复杂的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的分解。

纵向分解通常有以下二种形式:

①单纯分解法。即把所教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将各部分学习和掌握后,再综合各部分进行全部的合成学习。如在单个动作教学中,先学手臂动作,再学腿部动作,最后将手臂和腿结合起来完成动作。这种单纯分解法适用于动作结构不紧密而各部分又较分明的教学内容。

②递进分解法。即先教学第一部分,再教第二部分,然后第一、二两部分联合起来教学,学生学会后再教第三部分,三部分都学会了,再联合第一、二、三部分进行学习,直至完整地掌握动作。基本掌握后再进行复习;并与前面部分联合起来练习。递进分解法适用于一些动作结构较严密的教材。其中还包括顺进分解法,即按照动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先学第一部分,再学第二部分,第一、二部分都学会后,再加教第三部分,如此直接前进,直至完全学会为止。 还包括逆进分解法。这种方法与顺进分解法相反,先学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学到最前一部分。

    2.横向分解法。这种方法是将动作按身体部位,分为上肢的动作、下肢的动作、躯干的动作等若干部分,分别或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在体育新课程等教学中常采用这种方法。纵向分解与横向分解在教复杂动作时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3.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分解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动作的划分要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准确地分成几个部分,以不影响动作的结构特点和不破坏动作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为前提,而且应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

    ② 要使学生明确动作各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并为各部分动作的连接做准备。

③ 运用分解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因此,运用分解法的时间不宜过长,要适当地与完整法结合起来运用。避免分解的时间过长,形成分解的动力定型,从而破坏整个动作的连贯性,影响完整动作的掌握。

    完整法与分解法在实际教学中是紧密配合的,运用分解法时,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完整掌握动作,也可以对动作的某个环节进行分解教学。两种方法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成为完整-分解-完整的过程,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学习时间等因素合理运用。

    (五)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包括错误动作的预防和纠正两个方面。它们各具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从其的功能来看,预防错误具有超前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掌握动作的进程中教师应主动地、超前性地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错误,为"防患于未然"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可以大大减少纠正的负担。纠正错误具有改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动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准确地予以严格的纠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是有机联系的。因为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它们的应用在时空上是紧密接续的,也是相对的。对一个动作的预防措施,很可能是另一个动作的纠正手段,而对前一个动作环节的纠正无疑对后一个环节的正确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首先应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错误的主要原因,选用适当的方法予以预防与纠正。

    1  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或因所学动作难度大、运动负荷大而产生畏难、怕苦、怕累、怕受伤等情绪。

    ② 对所学动作的概念、任务不明确,对完成动作的要领、方法不清楚,或受旧的动作技能的干扰。   

③身体训练水平及基本技术水平较差。

    ④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法的选择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距过大。

    ⑤教学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等。

    由于产生错误动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看,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和改进提高动作阶段最容易产生错误动作,这个阶段也是纠正错误动作的关键时机。

(2)运用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应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从学生和教材的具体实际出发,把握适宜的教法,科学地选配与安排教材内容。实践表明,充分运用和精心设计且行之有效的身体练习或专门性练习,对于学生较快地获得本体感觉、领会动作的要领和完成动作的方法、体会动作的用力顺序和程度、掌握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增强学习信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受到旧的技能干扰时,更具有独特的效果。

    ②要加强对学生有关学习目的性教育,在使学生理解学习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才可能集中思想,注意正确动作概念的学习和领会。同时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一方面始终保证学生有比较高昂的练习积极性,使之充满练习欲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把握学生练习的进程,不断调节和组合学生的练习内容,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怕困难。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如集体意识、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良好心境等等。这些对于学生顺利地学习和掌握动作,预防错误动作的产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③教师必须善于观察,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应力求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身体训练水平跟不上,或心理状态不平衡造成的。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给学生讲清道理,分析原因。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要严格要求,更需要热情帮助,进而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改进动作。

    ④纠正错误动作必须首先抓住主要方面。所谓主要的错误往往总是相对于构成动作的某些环节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完成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动作时产生的主要错误有时可能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确定顺序,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改正,不要同时要求改正几个错误,使学生无所适从。有时学生错误动作虽然表现在这一环节,但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能在另一个环节。如果教师不分主次就抓不住错误的症结,当然也不可能使错误得到纠正。

   ⑤ 对于一些主要的错误动作的纠正要做到及时。有时改正一个错误动作比学习一个新动作还要困难。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共同性错误,要暂时停止练习,进行集体纠正。对共同练习中出现在个体身上的错误动作,要区别对待,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手段地围绕整体练习的进程中,可以通过诸如转移练习、程序练习、辅助练习的重复过程等,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之要求。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法是彼此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运用时,不应孤立地对待,要看到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存在的不同问题,灵活地、相互配合地运用各种方法,使每一个方法的运用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一环。只有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学”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的方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学生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实际上是由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

(一)练习法: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与身体练习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遵循认识规律,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器官来领会和感知动作的形象、过程、要领和完成的方法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体育新课程教学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练习法在整个体育教学方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练习法的特点大致有两个:

一是时间性。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无论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另外,某一练习法的持续时间和转换频率,对最终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是指向性。一种练习法所提供的练习及其要求和组合,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它的明显指向就是要求练习者必须完成和解决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法主要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表演法与比赛法。

1.重复练习法

是指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即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根据动作的基本要求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也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固定和反复进行练习,练习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重复次数的多少根据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和完成动作所需要的练习量,这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矛盾。因此,在运用重复练习法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可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这个基础上规定重复次数,在规定的次数内再对动作的质量做出要求。重复次数究竟以多少为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学生个体的体质强弱、练习内容性质的差异等。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练习对增强体质的有效负荷价值问题,单纯从掌握动作出发应用重复练习法是有片面性的,只有把增强体质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才能正确地运用重复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分为以下两种:

   ①单一重复练习法是对动作每练习一次就进行休息的反复练习方法。其特点是:动作的练习数量较少,持续时间也较短,因而适用于动作的初学阶段,便于教师观察和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运动负荷也较小。在掌握动作的初学阶段,可在较慢速度、较低要求的情况下进行。

    ②连续重复练习法是指没有间歇、连续不断地重复练习。这种练习法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续性。在进行体育新课程成套练习多采用此法,连续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持续时间较长或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较多,因而具有较大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连续重复练习法不仅有利于加速动作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并且对增强体质、提高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的机能,发展灵敏、协调和耐力素质等都有较大的作用。在动作的初学阶段运用重复练习法时,要控制连续重复的次数,以免负荷过大,过早出现疲劳,影响对动作的改进和掌握。运用连续重复练习法来锻炼身体、发展体能时,应注意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所具有的运动负荷能适应学生负荷的能力,练习中应安排好适当的间歇。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所能承受负荷的能力和需要,在休息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逐次或有阶段性地增加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或者相反,在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休息时间,必要时也可既增加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同时适当减少休息时间。

    2.变换练习法

是指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变化的条件下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变换,改变练习对机体所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都是采用变换动作技术的某些要素,如速度、幅度、节奏等,变换动作的形式和动作的组合,变换练习的环境等。由于动作技术的要素的变换,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人体对不断变化的练习环境和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掌握动作技术、提高运动能力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变换练习法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密切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不论是技术难度大的内容,还是技术性不强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变换练习法,但应注意选择安排好变换的条件和间歇后的运动负荷。用于动作教学和改进运动技术水平时,应对变换的条件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变换条件通过练习所起的作用符合练习任务的要求。即在运用变换练习法时,各动作要素及其他有关条件的改变,应有助于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避免由于条件的改变给正确地掌握技能带来不良影响。

    3.表演法

    表演法是在体育新课程教学**有的“学”法,即运用所学体育新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表演进行练习的方法。表演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在规定的情境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机智、灵敏素质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表演法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展示因素和情节,在规定的情境内,可以充分发挥表演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通过表演所预期的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表演法对完成某些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表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表演应按教学的设计和计划,应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表演是进行练习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练习完成教学任务,例如,选择一般发展身体的基本动作练习作为展示个人进步幅度的表演;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作为检验性的表演;选择能使学生大脑皮层达到高度兴奋或高度集中的练习作为集中注意力的表演,选择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或在体力上得到恢复的放松表演等。

② 要控制和调节表演的运动负荷。表演应在教师统一规定下开始。在表演的进行中,教师要观察表演者的行动,及时补充说明表演的方法和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使表演能够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与调节表演的活动量,如发现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时,应增减表演活动的紧张程度、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或者进行轮流活动和短时间的休息等。教师应全面观察整个表演的过程,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

    ③表演的结束应掌握好时机,公正评价表演的结果。表演是一种或个人或集体性进行的练习方法,目的在于通过表演,调动积极情绪,增加身体练习的趣味性,并通过表演展示活动,增强积极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表演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首先要公正评定表演的结果,对整个表演与个人或集体的表现情况做出讲评,指出在表演过程中的优缺点。对表演中表现好的学生,应提出表扬,对表演的失败者,要多从积极的方面进行鼓励,使学生通过表演受到教育,学得知识和技能。

4.比赛法

    比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学习基本技能、技术和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主要特点是竞争性强、学生情绪高涨,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有机体的能力。完成同样的练习,由于存在了竞争性,比赛时的机能变化要比非比赛时大得多。因此,运用比赛法时,对机体机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以及在复杂变化、具有竞争因素的条件下,合理运用动作技术技能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学中采用比赛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表演比赛,也可以是教学比赛或专门组织的测验比赛;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比赛,双人与双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比赛。按教学的具体任务和动作的性质,可以比动作完成的规范性、比表演的情绪把握的准确性、比对体育新课程的创意、也可以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小组学习的成果等。只有根据教学任务、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和具体条件,正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和方法,并在比赛过程中切实贯彻教学的要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比赛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赛,进行比赛的练习应符合学生的身体状况。比赛活动通常有一定对抗性,学生在比赛中往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因此,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技术技能。当学生对动作还没有完全掌握好、不能运用自如时,一般不要急于进行比赛,因为在动作还未掌握好的情况下比赛,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如何正确地完成动作转移到力争好的成绩上去,这样容易破坏正确动作的形成,同时由于不能自如地运用技术,而且求胜心切,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②进行比赛的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比赛本身不是目的,要使比赛与教学任务紧密结合,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③要明确比赛规则。规则是保证竞赛进行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应根据比赛的类型来运用比赛规则。例如,表演赛、对抗赛、技评赛等就可以自己制定一些简明扼要、便于实施的规则,使比赛能有客观评价的标准。

    ④分组或分队比赛时,各队实力应大致相等。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技术水平等情况划分竞赛小组。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分队,都应尽量使各队力量均等,这样才能发挥比赛的作用,不能悬殊过大,否则就会影响比赛的效果。

⑤ 正确、公正地评定比赛成绩。这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道德品质培养有很大作用。进行动作质量比赛可以用评分的方法确定成绩。评定成绩一般应放在课中休息时间,以免影响比赛的进行。裁判工作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只有客观地评定比赛的结果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和起到教育作用,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练习法通常是结合起来运用的,教师应依据教学任务、阶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练习方法。一般来说,各种练习法及其隶属的各种练习组合形式,都有不同的性质指向,有的偏重于学习动作,有的侧重于改进技术,有的有利于发展某些素质,有的则兼而有之,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根据教学任务和具体情况对练习法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在改进某个技术动作的教学时,可以在分解动作进行连续的重复练习的同时,采用变换动作技术的某些要素的练习法,而当动作技术、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采用各种变换练习法进行练习,以利于动作进一步巩固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四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地考虑各种与教学方法的有关因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思想加以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新课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意义上体现出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在确定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

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目的在于应用教学方法实现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教学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教师能否依据教学实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也了解到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与其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选择出最佳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选择教学方法,要依据下列标准: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体育新课程教学有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目标,其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对各种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应包含体育新课程知识内容的整体性目标,也包括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践性目标,还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方面的目标。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和方法,能够把教学中抽象的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并依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依据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同时,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教学、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同样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例如,讲解法与示范法经常用在新授课上,而复习内容则经常采用重复法;动作简单而又不易分解的教材内容,常采用完整法;比较复杂的一般采用分解法;在动作创编的环节又经常采用启发的方法等。教师应该把握各自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需要,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术基础、素质情况和接受能力、动机状态、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学生在体育新课程的初学阶段,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别,往往会引起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无兴趣等情况,此时宜采用生动的直观方法,或用表演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即使同年级同性别的学生在完成某一动作时,不同的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不同的,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纠正,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教师要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体育新课程知识、形成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四)依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条件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场馆、设施等,教学条件对教学方*****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在舞蹈馆内或体操馆上课,可以减少周围环境无谓的刺激,有助于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技术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五)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其动作示范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特征、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等方面。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并能根据自己的素养条件,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地考虑各种与教学方法的有关因素,合理地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思想加以组合。从而达到既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功能作用,也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体育新课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科学合理、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注意其有效性,保证在选择出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后,还要能够有效地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应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通过教师设计的情境和活动,达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指导思想通常是相通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总特征。

(二) 应保证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既应考虑到教师教的活动,又应考虑到学生学的活动。例如,在运用示范法应充分考虑学生如何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等,如果注意不到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是教与学的统一,既包括教师如何传递信息和进行教学组织控制的教法,也包括学生视听、观察和练习的学法,应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师生双方的教与学联结成一个同步协调的活动。

(三)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又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而且还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些因素仅靠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无法实现的。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化、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保持决不是单靠一种教学方法所能奏效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选择和运用的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互相配合,从而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性功能。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按照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综合利用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与示范的结合,分解与完整的结合,音乐伴奏与口令的结合、整体与分组的结合等,充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联系,博采众长,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最大效能,使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体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

    (四)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外部与内部活动统一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外部活动表现通常是教师教学中观察的重点,例如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良好、动作完成的质量如何,从中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力情况以及学习的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控体育教学活动。然而,这种外部活动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例如,从外部观察学生,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示范动作或领做时的动作,但实际上不见得真正理解了动作的内涵要求和具体要领,有时学生身体在做动作,从眼睛中观察到一种探究或者疑问,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其中可能有些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能跟上教学的要求,落后于身体运动。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应关注教师的活动,而且必须把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活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相统一。

(五)应使学生由模仿向创新过渡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获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为模仿。如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之间模仿,使学生掌握体育新课程知识技术技能。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逐渐使学生由"模仿型"向"创造型"过渡,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具有双型性,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同时又教会了学生体育新课程的创编方法并能够付诸于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的模仿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术,又通过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获得技能,不仅重视教师传授知识、技术,而且更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创

三、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联,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与身体练习和心理活动分不开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身体活动,才能掌握动作技术的概念和形成运动技能,才能通过身体活动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通过教学方法可以传达教育精神,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又是检验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它实质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能力水平。

(二)双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双边活动的方法,它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组合而成的。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制约着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也影响着教师教的方法,例如,教师进行示范,要求学生观察、模仿、分析;教师进行讲解,要求学生玲听、记忆、思考。所以,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不是的简单相加,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活动的特点。

(三)整体性。体育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能和使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教学条件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种具体方法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教师在运用时,应了解各种方法的相互作用,根据教学的需要,相互配合地运用各种方法,使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的一环。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其整体效应,才能使教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继承性。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为提高教学实效,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至今仍具生命力,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整理,并借鉴其合理的部分。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也和其他教育现象一样,具有继承性。任何新的教学方法不可能从零开始,它必然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一切合理的成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赋予新的内涵,最终达到教育的成效。

(五)发展性。社会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要求,都是影响教学方法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教学实践是教学方法创造、丰富与完善、多样化的源泉和直接动力。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精神、内容性质和对象特点等客观条件,勇于开拓,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实际要求,使教学方法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

四、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法起着组织、讲解、启发、教育等多种作用。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示范教学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以具体动作或多媒体示范内容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的过程,同时也是运用错误动作的演示来帮助学生克服动作缺点,改进技术动作的方式。动作示范的特点是灵活简便,真实感强,调节度高,针对性强,运用范围广,直观效果好,是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采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起到鼓舞和动员的作用,准确、优美的示范会使学生产生到跃跃欲试的感觉,能为体育新课程教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示范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的目的:

教学示范应突出重点。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示范的时间、速度、重点。例如,在新授体育新课程动作时,通常要先做一次完整的、常速的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以掌握动作某一部分为目的时,可以做重点示范,并以慢速度进行;在以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时,需要相应地提高示范的幅度和难度;而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时,则应适当降低示范的难度;为了显示动作的关键或难点,还可以做分解的示范。总之,示范教学法的运用,应围绕具体教学任务,突出显示重点内容,以保证学生能集中观察和模仿。

2.示范的动作:

示范的动作要求正确、熟练、优美、合理,并具有感染力,这种最基本的要求是指示范动作要按照规格标准完成,力求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给学生建立一个完美的动作形象。合理是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在学生初学阶段,不能把教师的示范动作变为技术表演,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水平,会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望尘莫及的思想,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恐俱心理。而在提高阶段,教师的示范要尽可能的表现出较高的水准,并应突出感染力,吸引学生对体育新课程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3.示范的位置和面。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达到示范的目的、要求,教师还应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

示范的位置是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结构、学生观察的部位、教学的需要、场地条件要求等因素来决定的。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规律、动作的结构来确定示范位置。可以在队伍的正面、侧面或斜面,也可以在队伍的后面或中央。在教学中由于动作方位变化多,所以需要教师随时改变自己的示范位置。示范位置要根据示范位置的高低、学生人数的多少,以及队列排面的宽度纵深条件,合理安排好学生的队形和示范方位。示范位置的正确选择,为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提供了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示范,还必须注意示范面的选择。示范的面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来定。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正面、侧面和镜面示范。

对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师可面向学生,采用镜面(正面)示范,学生既可以看清教师的示范,便于模仿,教师也便于观察学生的动作;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如教学中的移动,教师也可采用正面示范;

对一些动作方向、路线、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教师可采用背面示范,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模仿。

为了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侧面示范。

另外,对一些动作结构特别复杂的动作,教师还可以采用多面示范进行教学,并注意示范面转换的方式和时机。

4.示范与讲解的结合。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示范是讲解的直观,讲解是示范的抽象与深化。示范是要把所教的内容变为直观的形象,教师做一个正确的示范动作,学生马上就能对所学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而讲解能够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和具体。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示范与讲解经常是结合起来进行的,这有利于直观与思维的紧密结合,扩大直观的效果。结合的形式应根据教学任务、练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新教材时,教师在介绍动作名称后,可先做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讲述所学动作的要领、完成方法以及对动作的要求。必要时可以再做一次补充性示范或强化性示范,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

在教复习教材时,一般可以采用先讲解后示范的教学方式。在运用时,要求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具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和学习中的易犯错误,做技术性的分析,对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应做重点讲述,也可讲述产生错误的原因、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提出完成动作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在教师示范前可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动作示范的方法、部位。讲解可以补充示范不易表示的内容,如动作细节、肌肉的感觉等,示范可以补充讲解的不足。在教学中,因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尽力从各方面考虑教学效果问题,即要尽量减少教的时间,增加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可以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直观与抽象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讲解教学法

讲解教学法是教学中运用语言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它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作用、要领及要求,以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练习的方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讲解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1.讲解的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教师的讲解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在思想上、技术上或身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例如,针对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讲解,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解。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涉及的范围 (个人、小组、全班),属于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属于个人的问题,个别进行指导。

2.讲解内容要有科学性,还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讲解时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来确定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讲解时,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使用生动、简洁、生动语言,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3.讲解应少而精,要正确使用术语。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从事身体练习,讲解的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所以,讲解的语言必须少而精、简而明,要做到"精讲多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经过教师的钻研、加工和提炼,成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学生明白又便于理解的知识,才是精讲的核心。所谓 "精讲",就是要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语言要精炼准确,表述要清楚。要以最短的时间,争取最好的讲解效果。

4.讲解要富有启发性。教师讲解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听、看、想、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

所以然。讲解的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在体育新课程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恰到好处地用简短的语言即刻提示,例如在做基本舞步时,教师会随着学生的动作进行提示和指导,对学生的动作完成给予及时地评价。

(三)完整教学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进行教学的方法。其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不破坏动作的结构和割裂动作之间的联系,缺点是不易很快掌握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完整法一般是在动作比较简单或虽然复杂、如果分解就会破坏动作结构时采用的方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完整法有以下要求:

1.在教简单动作或比较容易掌握的动作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示范后,在教师的领做下,让学生在正常节奏下完整地进行练习。

2.在教比较复杂的动作时,应先突出重点,掌握动作的基础部分,再掌握动作的细节。在教学的开始要让学生先注意粗略地掌握整个动作过程,而后逐步突出动作的主要环节,注意动作的各个要素,如方向、路线、节奏等,进而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细节,以便准确地掌握动作。教师要明确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细节,在学生完整练习的过程中,适时地提出要求。

3.降低动作的难度,简化动作要求。在开始进行完整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或采用相应的手段降低难度,例如,降低完成动作的速度、放慢动作的节奏、在口令下完成动作等,直至能够按照正常速度或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动作。

(四)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是指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段落,然后按部分逐次地练习,直至最后比较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其特点是可以简化动作掌握过程,缩短掌握动作的时间,有利于加强动作困难部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信心。

分解法通常在动作较复杂并可分段,而用完整法教学又不易掌握的情况下,或动作的某部分需要较细致地学习时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分解法可分为纵向分解和横向分解两种。

1.纵向分解是按动作技术结构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包括较复杂的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的分解。

纵向分解通常有以下二种形式:

①单纯分解法。即把所教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将各部分学习和掌握后,再综合各部分进行全部的合成学习。如在单个动作教学中,先学手臂动作,再学腿部动作,最后将手臂和腿结合起来完成动作。这种单纯分解法适用于动作结构不紧密而各部分又较分明的教学内容。

②递进分解法。即先教学第一部分,再教第二部分,然后第一、二两部分联合起来教学,学生学会后再教第三部分,三部分都学会了,再联合第一、二、三部分进行学习,直至完整地掌握动作。基本掌握后再进行复习;并与前面部分联合起来练习。递进分解法适用于一些动作结构较严密的教材。其中还包括顺进分解法,即按照动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先学第一部分,再学第二部分,第一、二部分都学会后,再加教第三部分,如此直接前进,直至完全学会为止。 还包括逆进分解法。这种方法与顺进分解法相反,先学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学到最前一部分。

    2.横向分解法。这种方法是将动作按身体部位,分为上肢的动作、下肢的动作、躯干的动作等若干部分,分别或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在体育新课程等教学中常采用这种方法。纵向分解与横向分解在教复杂动作时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3.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分解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动作的划分要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准确地分成几个部分,以不影响动作的结构特点和不破坏动作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为前提,而且应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

    ② 要使学生明确动作各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并为各部分动作的连接做准备。

③ 运用分解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因此,运用分解法的时间不宜过长,要适当地与完整法结合起来运用。避免分解的时间过长,形成分解的动力定型,从而破坏整个动作的连贯性,影响完整动作的掌握。

    完整法与分解法在实际教学中是紧密配合的,运用分解法时,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完整掌握动作,也可以对动作的某个环节进行分解教学。两种方法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成为完整-分解-完整的过程,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学习时间等因素合理运用。

    (五)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包括错误动作的预防和纠正两个方面。它们各具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从其的功能来看,预防错误具有超前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掌握动作的进程中教师应主动地、超前性地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错误,为"防患于未然"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可以大大减少纠正的负担。纠正错误具有改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动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准确地予以严格的纠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是有机联系的。因为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它们的应用在时空上是紧密接续的,也是相对的。对一个动作的预防措施,很可能是另一个动作的纠正手段,而对前一个动作环节的纠正无疑对后一个环节的正确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首先应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错误的主要原因,选用适当的方法予以预防与纠正。

    1  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或因所学动作难度大、运动负荷大而产生畏难、怕苦、怕累、怕受伤等情绪。

    ② 对所学动作的概念、任务不明确,对完成动作的要领、方法不清楚,或受旧的动作技能的干扰。   

③身体训练水平及基本技术水平较差。

    ④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法的选择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距过大。

    ⑤教学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等。

    由于产生错误动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看,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和改进提高动作阶段最容易产生错误动作,这个阶段也是纠正错误动作的关键时机。

(2)运用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应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从学生和教材的具体实际出发,把握适宜的教法,科学地选配与安排教材内容。实践表明,充分运用和精心设计且行之有效的身体练习或专门性练习,对于学生较快地获得本体感觉、领会动作的要领和完成动作的方法、体会动作的用力顺序和程度、掌握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增强学习信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受到旧的技能干扰时,更具有独特的效果。

    ②要加强对学生有关学习目的性教育,在使学生理解学习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才可能集中思想,注意正确动作概念的学习和领会。同时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一方面始终保证学生有比较高昂的练习积极性,使之充满练习欲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把握学生练习的进程,不断调节和组合学生的练习内容,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怕困难。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如集体意识、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良好心境等等。这些对于学生顺利地学习和掌握动作,预防错误动作的产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③教师必须善于观察,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应力求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身体训练水平跟不上,或心理状态不平衡造成的。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给学生讲清道理,分析原因。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要严格要求,更需要热情帮助,进而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改进动作。

    ④纠正错误动作必须首先抓住主要方面。所谓主要的错误往往总是相对于构成动作的某些环节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完成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动作时产生的主要错误有时可能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确定顺序,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改正,不要同时要求改正几个错误,使学生无所适从。有时学生错误动作虽然表现在这一环节,但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能在另一个环节。如果教师不分主次就抓不住错误的症结,当然也不可能使错误得到纠正。

   ⑤ 对于一些主要的错误动作的纠正要做到及时。有时改正一个错误动作比学习一个新动作还要困难。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共同性错误,要暂时停止练习,进行集体纠正。对共同练习中出现在个体身上的错误动作,要区别对待,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手段地围绕整体练习的进程中,可以通过诸如转移练习、程序练习、辅助练习的重复过程等,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之要求。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法是彼此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运用时,不应孤立地对待,要看到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存在的不同问题,灵活地、相互配合地运用各种方法,使每一个方法的运用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一环。只有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学”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的方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学生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实际上是由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

(一)练习法: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与身体练习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遵循认识规律,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器官来领会和感知动作的形象、过程、要领和完成的方法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体育新课程教学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练习法在整个体育教学方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练习法的特点大致有两个:

一是时间性。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无论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另外,某一练习法的持续时间和转换频率,对最终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是指向性。一种练习法所提供的练习及其要求和组合,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它的明显指向就是要求练习者必须完成和解决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法主要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表演法与比赛法。

1.重复练习法

是指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即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根据动作的基本要求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也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固定和反复进行练习,练习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重复次数的多少根据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和完成动作所需要的练习量,这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矛盾。因此,在运用重复练习法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可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这个基础上规定重复次数,在规定的次数内再对动作的质量做出要求。重复次数究竟以多少为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学生个体的体质强弱、练习内容性质的差异等。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练习对增强体质的有效负荷价值问题,单纯从掌握动作出发应用重复练习法是有片面性的,只有把增强体质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才能正确地运用重复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分为以下两种:

   ①单一重复练习法是对动作每练习一次就进行休息的反复练习方法。其特点是:动作的练习数量较少,持续时间也较短,因而适用于动作的初学阶段,便于教师观察和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运动负荷也较小。在掌握动作的初学阶段,可在较慢速度、较低要求的情况下进行。

    ②连续重复练习法是指没有间歇、连续不断地重复练习。这种练习法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续性。在进行体育新课程成套练习多采用此法,连续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持续时间较长或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较多,因而具有较大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连续重复练习法不仅有利于加速动作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并且对增强体质、提高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的机能,发展灵敏、协调和耐力素质等都有较大的作用。在动作的初学阶段运用重复练习法时,要控制连续重复的次数,以免负荷过大,过早出现疲劳,影响对动作的改进和掌握。运用连续重复练习法来锻炼身体、发展体能时,应注意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所具有的运动负荷能适应学生负荷的能力,练习中应安排好适当的间歇。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所能承受负荷的能力和需要,在休息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逐次或有阶段性地增加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或者相反,在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休息时间,必要时也可既增加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同时适当减少休息时间。

    2.变换练习法

是指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变化的条件下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变换,改变练习对机体所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都是采用变换动作技术的某些要素,如速度、幅度、节奏等,变换动作的形式和动作的组合,变换练习的环境等。由于动作技术的要素的变换,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人体对不断变化的练习环境和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掌握动作技术、提高运动能力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变换练习法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密切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不论是技术难度大的内容,还是技术性不强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变换练习法,但应注意选择安排好变换的条件和间歇后的运动负荷。用于动作教学和改进运动技术水平时,应对变换的条件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变换条件通过练习所起的作用符合练习任务的要求。即在运用变换练习法时,各动作要素及其他有关条件的改变,应有助于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避免由于条件的改变给正确地掌握技能带来不良影响。

    3.表演法

    表演法是在体育新课程教学**有的“学”法,即运用所学体育新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表演进行练习的方法。表演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在规定的情境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机智、灵敏素质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表演法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展示因素和情节,在规定的情境内,可以充分发挥表演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通过表演所预期的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表演法对完成某些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表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表演应按教学的设计和计划,应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表演是进行练习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练习完成教学任务,例如,选择一般发展身体的基本动作练习作为展示个人进步幅度的表演;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作为检验性的表演;选择能使学生大脑皮层达到高度兴奋或高度集中的练习作为集中注意力的表演,选择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或在体力上得到恢复的放松表演等。

② 要控制和调节表演的运动负荷。表演应在教师统一规定下开始。在表演的进行中,教师要观察表演者的行动,及时补充说明表演的方法和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使表演能够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与调节表演的活动量,如发现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时,应增减表演活动的紧张程度、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或者进行轮流活动和短时间的休息等。教师应全面观察整个表演的过程,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

    ③表演的结束应掌握好时机,公正评价表演的结果。表演是一种或个人或集体性进行的练习方法,目的在于通过表演,调动积极情绪,增加身体练习的趣味性,并通过表演展示活动,增强积极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表演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首先要公正评定表演的结果,对整个表演与个人或集体的表现情况做出讲评,指出在表演过程中的优缺点。对表演中表现好的学生,应提出表扬,对表演的失败者,要多从积极的方面进行鼓励,使学生通过表演受到教育,学得知识和技能。

4.比赛法

    比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学习基本技能、技术和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主要特点是竞争性强、学生情绪高涨,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有机体的能力。完成同样的练习,由于存在了竞争性,比赛时的机能变化要比非比赛时大得多。因此,运用比赛法时,对机体机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以及在复杂变化、具有竞争因素的条件下,合理运用动作技术技能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学中采用比赛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表演比赛,也可以是教学比赛或专门组织的测验比赛;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比赛,双人与双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比赛。按教学的具体任务和动作的性质,可以比动作完成的规范性、比表演的情绪把握的准确性、比对体育新课程的创意、也可以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小组学习的成果等。只有根据教学任务、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和具体条件,正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和方法,并在比赛过程中切实贯彻教学的要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比赛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赛,进行比赛的练习应符合学生的身体状况。比赛活动通常有一定对抗性,学生在比赛中往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因此,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技术技能。当学生对动作还没有完全掌握好、不能运用自如时,一般不要急于进行比赛,因为在动作还未掌握好的情况下比赛,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如何正确地完成动作转移到力争好的成绩上去,这样容易破坏正确动作的形成,同时由于不能自如地运用技术,而且求胜心切,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②进行比赛的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比赛本身不是目的,要使比赛与教学任务紧密结合,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③要明确比赛规则。规则是保证竞赛进行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应根据比赛的类型来运用比赛规则。例如,表演赛、对抗赛、技评赛等就可以自己制定一些简明扼要、便于实施的规则,使比赛能有客观评价的标准。

    ④分组或分队比赛时,各队实力应大致相等。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技术水平等情况划分竞赛小组。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分队,都应尽量使各队力量均等,这样才能发挥比赛的作用,不能悬殊过大,否则就会影响比赛的效果。

⑤ 正确、公正地评定比赛成绩。这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道德品质培养有很大作用。进行动作质量比赛可以用评分的方法确定成绩。评定成绩一般应放在课中休息时间,以免影响比赛的进行。裁判工作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只有客观地评定比赛的结果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和起到教育作用,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练习法通常是结合起来运用的,教师应依据教学任务、阶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练习方法。一般来说,各种练习法及其隶属的各种练习组合形式,都有不同的性质指向,有的偏重于学习动作,有的侧重于改进技术,有的有利于发展某些素质,有的则兼而有之,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根据教学任务和具体情况对练习法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在改进某个技术动作的教学时,可以在分解动作进行连续的重复练习的同时,采用变换动作技术的某些要素的练习法,而当动作技术、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采用各种变换练习法进行练习,以利于动作进一步巩固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资源
第一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内容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一、体育新课程内容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

课程内容资源属于一种教育资源。是能够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课程内容。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结合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全面分析开发体育内容资源的特征,建构开发体育内容资源的体系,设计开发体育内容资源的策略,以实现体育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佳效益,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更好的服务与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内容资源的外延

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开发。

在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的体育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体育课程的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可根据本地、本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学生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利用与开发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实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在体育新课程资源开发中,有不同的资源需要我们去开发和利用,如人力资源,包括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校医或卫生保健员等人员。体育设施资源,包括有合理布局场地器材设施、合理使用场地器材、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利用价值、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制作简易器材、自然地理资源等。在众多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体育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资源开发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发和利用资源俄过程,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的与体育新课程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资源的总和,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场地、器材、时间、空间等一切有助于体育课设计的因素。

    (一)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课程资源和无形课程资源。

1.有形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场地、器材设备、自然环境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有形体育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便捷手段和内容,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

2. 无形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其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校体育传统和风气、家庭的体育习惯和爱好、师生的关系、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运动经历、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课程资源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构成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影响,所以有形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较难,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经验、教学方法和体育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可以作用于课程,但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2.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器材设备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三)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网络化资源。

1.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备、家长

2.校外体育专家、体育社会指导员、其他学校和单位的体育设施、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3.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上述三种类型的划分都有其理论依据,但大多是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只要是便于学校对课程体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都有其合理性。总体上说,三种课程资源的划分都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学校有将课程资源无限扩大的倾向,这值得我们认识加以研究。课程资源如果被过于宽泛地界定,反而可能造成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困难。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面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特点与功能



一、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特点:

    (一)多样性。

有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特征,课程内容资源具有多样性,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和能有在教学中能够作为教育内容使用得的资源,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2)潜质性

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否则只是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

    (3)多功能

同一资源对于不同学段和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例如登山活动,既可以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资源,在体育课中作为练习跑、跳、投的活动的载体,,也可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来调查动植物的种类。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4)实效性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使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内容资源范围内进行开发和利用,在充分考虑教学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内容资源。

(5)可选择性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具备了较宽泛的选择领域,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内容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学校的具体条件、教师的特长等进行开发利用。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内容资源。

二、体育新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功能:

(一)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校本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当前我国课程管理政策正在发生变化。课程政策变革的核心是决策权利分配的变化。

    当今世界存在两种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即集权化和分权化。苏联、中国、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在课程行政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强调国家对课程开发的控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课程行政上具有分权化的传统,强调地方开发课程的自主权。二者各有利弊。

    从目前发展趋势看,集权化的课程行政体制开始注重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分权化的课程行政体制则开始加强国家对课程开发的干预力度。因此,课程政策权利有一种均权化趋势。课程政策均权化意味着课程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多放参与的过程,行政官员、学科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都是课程开发过程的参与者。课程决策权利正在走向均衡化。

    我国一直比较重视中央对课程的统一决策,尽管增进行了课程多样化的改革尝试,但终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体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来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已被《体育课程标准》所代替,这种变化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国家将放宽对体育课程的统一管理的硬性规定,为保障和促进体育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既符合当今课程决策权利走向均衡化的趋势和我国课程管理政策在发生变化的要求,又符合多元教育、个性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泛的内容来源。

(二)有利于重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各类课程广泛受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影响,体育课程也不例外。所谓的学科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强调课程设计反映出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结构,追求学校学科化、现代话。其基本特征有三:

    一是学术性。强调可教性、教授性,认为“作为教材的逻辑组织体的学科,必须由这个以教授性为基本性质的学问构成”,兴趣、经验等心理因素、当代社会生活问题等社会因素,只是对课程中学术知识的组织起来作用,其本身并不能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学术逻辑与教学的心理逻辑的同一性,是学科课程的基本观点。

    二是专门性。学科中心课程不主张课程相关化、融合化、广域化,而主张课程的专门化,这与学科中心课程的学术性有关,因为专门化的课程更有利于体现各个学术领域的内在逻辑。

    三是结构性。学科中心课程着眼于学科结构的把握,这包括两个基本的含义;其一是由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构成的体系;其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含义的统一。

    追求学术逻辑教学的心理逻辑的同一性、着眼于学科结构的把握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观点。由于受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影响,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形成规律的学科结构,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一直以运动技术为主,技术教育思想一直占主流地位,其影响根深蒂固。课程内容以竞技运动为主,忽视了学生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组织教法上,过多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强调统一划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学习评价方面,评价目标、方法以及评价的主体单一,过分重视技术和体能,忽视其他方面,重视学习结果评价,忽视学习过程评价等。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育学内容,为重构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等现代教育思想的体育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同时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角。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专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没有体育教师的专业的发展,就没有体育课程的开发。任何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发展新的技能、知识、动机、热情和信念,只靠命令是不行的。这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愿望。

     过去课程开发工作集中在国家行政管官员和少数专家学者,随着国家课程管理权利重心的下移,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一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每位教师的参与,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地钻研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四)有利于体育课程标准的贯彻和落实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包括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时间和空间。因此,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对拓宽课程类型、转变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积极的影响;有紧密联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上课时间,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现有教学内容的改造

学校要大力开发现有体育课程的内容的资源,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课程内容资源的改造,既要考虑到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也重视体育课程的教育效果,要以整体健康观为指导。其改造的效果应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对现有课程内容的改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简化规则——保留一些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规则,使学生能兴高采烈“动”起来。

2. 简化技能战术——保留适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基本技能战术。

3. 修改内容——去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无兴趣的陈旧内容,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淡化“达标”式的终结性评价方式。

    4. 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改变器械的功能等。

5.编排新的动作和形式——将原有基本体操、持轻器械体操、健美操、健身舞蹈等编根据不同水平排新的组合形式,是指适合不同学段学生进行学习。

  6. 改造场地器材——对原有器材进行改造,使课程内容发生变化,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

(二)新兴运动类项目的引用

课程内容要注意时代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舞蹈活动、球类活动、攀岩、健身舞蹈、毽球、现代舞等新兴运动类项目。应注意把学生的时尚追求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应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三)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应大力利用与开发体育新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例如,将武术作为传承弥足文化的载体进行课程教学,利用与开发春节的舞狮、清明节的踏青郊游、端午节的赛龙舟和重阳节的登高等民间体育活动,以及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湾等民族体育活动。一些学校已经把滑冰、高跷、安塞腰鼓、节子舞、耍龙、舞狮、摔跤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之中,而且效果还非常好。每到学生排练节目时,许多学生家长不请自到,积极参与并指导活动的开展。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内容,而且还把留传于民族民间的体育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18 02:21 , Processed in 0.10468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