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0|回复: 0

[数学]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12: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瓯北五小  陈安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80—8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自制长方形框架、方格纸、CAI课件、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在实物投影仪中出示教具,如下图)这是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这样拉,(老师演示,如下图
同学们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样一拉,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吗?
师:(对认为面积不变的同学质疑)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二条边的乘积)
师:究竟这个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齐来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师:四人小组合作,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和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2、探讨联系
师:同学们真能干,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请大家认真观察,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观察,从中得出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相等。)
师:(结合黑板上的图形说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这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推导公式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公式?(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公式)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
4、验证公式
师:究竟这个公式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把导入时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放在方格纸上,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的面积。(先让学生明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列式计算。)

师:计算出来的结果和我们数方格得出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师:这证明我们所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正确的。
5、提问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80—81页,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学生阅读课本和质疑)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1、算一算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算一算停车场里二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动手算一算,再让学生汇报。)
2、选一选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要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几个选择,你选哪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
3、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面积是24 cm2的平行四边形,看谁画得又对又快。(先向学生说明这个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cm,要求学生想清楚该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4、想一想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学校里有一块草地,想在草地的一边修一条小路通向另一边,下面的有三种设计方案,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的面积最小?为什么?(先小组讨论,再让学生自由地发言,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思考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二边的乘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瓯北五小  陈安娜  学号:702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8、109页。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
的特点。
2. 学生能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利用方格纸画出折线统计图。
3.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做出一定的推测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现在到我们温州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很多外地的游客在出发前总是想了解我们温州的交通、天气、特产等信息。为了方便游客了解温州一年的气温情况,旅游网站上公布了温州一年12个月的平均气温数据。老师将这些数据整理成了一个统计表。
展示统计表:温州市2006年平均气温变化统计表2007-5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平均气温(℃)361015182528.5282721115
师:这个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示?
生:统计图。展示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条形统计图,那这个是什么统计图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
二 新课学习
1. 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说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标题、时间、横轴、纵轴、点和连接的线段。
师:你能读懂这个统计图吗?同桌互相读一读。
师:这张统计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生:每个月份的平均气温数据。
生:1~7月气温逐渐上升,7~12月气温逐渐下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折线从下往上的就是上升,从上往下就是下降。
生:我知道了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
生:我发现五、六月份温差大,还有十、十一月份温差最大。
师:温差大是什么意思?
生:在这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很大,如十月是21摄氏度,而十一月只有11摄氏度了。

师: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生:可以从具体的数据看,还可以从线段的斜度上看。斜度大,就是变化大。
(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你们真善于发现,从这张气温统计图上不仅知道了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还看出了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觉得折线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 联系实际,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其实一年的气温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用电量、用水量,羽绒
衣的销售量、空调的销售量等等。去年我们温州苏宁电器空调销售最多的月是700台,最少
的月份是40台。结合我们的气温变化统计图,请你制作出一个大概的折线统计图。
交流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阐述你这样画的理由。(你把700台的月份定在哪个月,40台定
哪个月,为什么?)
生:我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来画折线统计图的,1月气温最低,空调销售最少,7月气
最高,所以空调销售最多。
生:我也是按照气温的变化来画折线统计图的,1月和12月气温很低,很冷的,空
销售应该比较好,7、8月份很热,销售也是很好的。最低的是4、5月和10、11月。
生:我最高的月是12月,接下来的1月很冷,人们早做准备,而且12月要年底了,
新家的人也比较多。最低的是1月,因为上个月12月已经买过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做出大概的判断。
老师收集了2006年苏宁电器1~12月的销售统计表,请你再根据这个统计表画出真正的
线统计表。
温州苏宁电器2006年1~12空调销售情况统计表  2007-5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数量(台)4402806040200320700600350250110475
交流画统计图的步骤,结合所画的统计图,你给销售经理提点意见。
三 运用中感知特点
师:我们以前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今天认识了折线统计图。那什么情况下选择条形统
图,什么情况下选择折线统计图呢?我们来看二个统计表:
2班5位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姓名张伟王东方林俞凯李明
身高/厘米135138140136145
某同学一~五年级身高统计表
年级一二三四五
身高/厘米128134139143150
生:第一个统计表选择条形统计图,因为几个人比身高,用条形一下子可以看出谁高
矮了。
生:第二个统计表用折线统计图,因为这是一个人的身高变化,折线可以很明显地显
他的身高变化。
师:所以要反映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话,最好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折线统计图的最
大优势就是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想象一下,第二张统计表画成折线统计图的话,
个折线是怎样的?如果他以后每年的身高一直统计下去的话,又是怎样的呢?
生:几年之后,这个折线就平了,因为他成年之后,身高不变了。
生:老师,有可能他老了身高会变矮。这样折线还会下降的。同学们都笑了。
四 小结并延伸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师:其实统计图有很多种,除了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还有扇形、复式条形等(老师一一
展示常见的几种统计图)。Excel表格中有很多种统计图,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看一看。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0 17:19 , Processed in 0.08664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