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3|回复: 0

[数学] 小学数学第五课时稍复杂方程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12: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练习十三第8-12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解稍复杂方程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3.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用稍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方程。
33×11+ 4X = 31 6X-7.05=7.95
5.4X + X = 19.2  3.6X – X = 3.25
2、列方程求解
(1)一个数的1.8倍与它的1.5倍的差是2.4,求这个数。
(2)2.5加上X的6倍,和是3.7,求这个数。
(3)一个数减去1.5与4的积,差是10,求这个数。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哪种类型的应用题?
二、1、P73   9  
1、审题后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数量关系是什么?
怎样列方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答。
①(2.5+3)X = 22;
② 2.5X+3X = 22;
2、P73   10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用不同方法解答。
3、 小结:…………
以上二题积中都有相同的数,可用二种方法列方程。你发现这二题有什么不同吗?
4、P73   11、12
  1) 生先独立思考解答;
  2) 汇报思考方法;
   11题只要把方框里填入的相同的数设为X转化为方程。24X-15X=18,
  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出方框里的数。
   12题先从方程二边同时减X,即2X=100,解之得X的值。
5、P73 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教案仅仅是教学预案,它应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今天在教学中,我对原订指导练习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首先,根据学生昨天掌握情况将第8题作为指导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已知二数差,求二数分别是多少用“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的等量关系式。针对部分学生习惯根据已知条件“妈妈比小明大24岁”顺势写等量关系的现状,补充讲解了X+24=3X这类方程的解法。
  X+24=3X
   X+24-X=3X-X

2X=24
2X÷2=24÷2
   X=12
经过此题的讲解及相应习题的练习,学生起色较大。
其次,我将“鸡兔同笼”作为本课的另一重点指导练习。因为校外培优班在教学此类习题时多用假设法,学生分析明白难度较大。但如果运用方程来解答,数量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学生解答起来难度也易如反掌。重点指导此题,并非它难度大,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到方程的好处。
   [改进措施]下次再教时,我会在基础练习中补充分析条件找出等量关系的练习。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以及解方程等概念的明白,能熟练、正确地解议程,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能够熟练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适当的选择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二种解题方法解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养成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点:回顾和整明白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适当的选择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复习
1、复习方程。
(1)同学们都非常有爱心,争先恐后地给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书(出示下题)五年级同学捐了a本书,六年级同学捐的比五年级的2倍还我12本,六年级捐书()本。(指名口答)
(2)a的平方与2a分别表示什么?
(3)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4)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5)解方程(P74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X—6.5=3.24.8+X=7.2   3X=8.7X÷8=0.4
12X—9=87  18+ 6X=48 12X-9X=8.7   
  3(X+2.1)=42 6×3+6X=48
指定一方程让学生验算,并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2、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1).正确判断下面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列方程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长方形周长34厘米,长12厘米,宽多少厘米?
   一个工厂去年评奖,得一等奖的职工56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比一等奖的职工的2倍还多8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有多少人?(解答后指明说说二种方法的区别)
小结: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的解题方法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方法。
(2)题问: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
(3)出示P74面第二题(1)-(3)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交流列方程的经验与体会。
(4) 完成P75面4题。
学生读题明白题意,提问:画框用的木条长1.8米相当于什么?设谁为X,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小结:画框用的木条的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周长,根据长是宽的2倍,可以知道宽是1倍的数,所以设宽是X米,长是2X米。根据(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来列方程。
(5)完成P76面5、6题。
学生读题后,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
(6)完成P76面第8题。
  提问:等量关系式是什么?怎样设未知数X?注意什么?
  提示:“要是你给我3颗,我们二个就一样多了。”可见二人相差3×2=6颗
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说出列方程的依据即可。
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能灵活、适当的选择方法解应用题了吗?
四、作业设计:P75第2、3题P76第6题。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应分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方程概念及解法的复习,第二课时完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
第一课时,我将教材74页第1题中部分方程适当修改与补充。如将X+4.8=7.2改为了4.8+X=7.2。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补充讲解了4.8—X=1.2的练习后,学生容易将加减二类方程解法混混。虽然都是等号左边为X,但4.8—X=1.2的第一步是方程左右二边同时加X,即4.8—X+X=1.2+X。而4.8+X=7.2,则是方程左右二边同时减4.8,许多学生由于受知识的负迁移,此题错误类推为4.8+X—X=7.2—X,反而使方程复杂化。针对上述现象,特别将教材中的几道加法方程进行了调整。
其次,在平时练习中发现学生对aX±bX=c与aX±b=c二类方程也容易解法混淆。特别是当a>b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第二类方程当成第一类方程来解。如12X—9=87就有部分学生做成“3X=87”,因此在今天的解方程中也特别增加了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发现其外在与解法上的区别。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才发现第一课时只定位于如何解方程是不合理的,其实用字母表示数也值得挖掘,应该重视。如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它不仅能够体现字母简明易记、便于应用的优势,还能够帮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为下一单元用字母表示多边形面积的公式作好铺垫,一举多得。如果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我相信在今天教学75页第4题时,学生会顺畅得多。
其次,虽然练习中涉及到稍复杂方程例1的类型,但由于呈现方式是购物发票,因此数量关系的分析较简单,所以可补充相应练习。如:光每秒能传播30万千米,这个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长度的7倍还多2万千米。地球赤道长多少万千米?
粉色的思考:
现在感觉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题,写起来特麻烦,记得初中解方程是用移项的方法,前几天请教初中数学老师,他说现在还是用移项解方程。不知用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优点到底在哪?解方程组? 困惑!
初中解方程移项的根据是什么?其实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就这一点与小学的解法完全不矛盾,而且可以是说一致的。如:
X+3=9
X+3—3=9—3(这是小学的解答过程)
  X=9—3(这是初中的解答过程)
初中移项时,为什么方程左边的“+3”移动到方程的右边就变成“—3”了呢?原来是为了使方程的左边仅剩“X”,所以等式二边同时“—3”。在这里,初中的方程写法仅仅是将左边“+3—3”省略不写了。但解题依据都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整理分析教材情况分析:
  整理和复习题   对应例题
P74第2题(1)小题简单方程例1
   (2)小题   简单方程例2
(3)小题   稍复杂方程例3
P75第3题 简单方程例1
第4题稍复杂方程例2
第6题 稍复杂方程例2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0 13:26 , Processed in 0.08043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