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71|回复: 0

[数学] 小学数学第十二课时折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12: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 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老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  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  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二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 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  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老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第四题
【板书设计】
折叠
测量——计算——虚线——折叠
教学反思:
《折叠》这课思考良久之后,还是上了下来,感觉挺难上的。这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课堂组织比较乱,没有调控好。第一次在上的时候,对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处理是挺粗糙的:学生先思考判断后折叠验证,再闭眼回想折叠过程。“回想”这个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究竟学生有没有回想思考我还真顾不着。如果没有实物操作,如何引导学生看平面图想象折叠过程?有没有一个简单、好的步骤?第二次在上,我引导学生先定一个“中心图”,即一般情况下把周围连接最多小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定为下底,后把“中心图”周围的图形依次折叠,“中心图”上边的为后面,下边的为前面,左边的为左面,右边的为右面,最后一个为上面(如果哪一边没有的当然不折)。这种折叠顺序降低了学生想象的难度,可以让他们有目的、有次序地空间思考。这样下来,教学难点在这里突破了,课堂也更有效。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第一课时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明白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二个相同的量杯、二个大小不同的水杯、水、土豆(或其他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师:例如,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电视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 感知体积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①哪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
   板书:  物体……大小。
②你们带来的口杯谁的放东西多,谁放东西少?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容器……多少。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红薯和土豆谁占的空间大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生1:红薯大。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看来,光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谁占的空间大呢?小组内的同学商量商量。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容器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二个相同的容器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二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二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老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4.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大小不同的二个水杯)这二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二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二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师:二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二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5 .区别体积和容积。(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体积大?谁容积大?(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小伙计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明白小伙计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1.试一试。(课件出示p42的插图。)(1)学生看图明白图意。(2)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
2.搭一搭。(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1)搭出二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2)搭出二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1)学生独立思考。(2)同桌交流想法。(3)全班交流,老师用实物验证。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懂得要想证实自己的猜想,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五)习题补充:
一、选择填空:
(1)盛满一杯牛奶,(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 杯子   ② 牛奶
(2)装满沙子的沙坑,(   )的体积就是()的容积。  
① 沙子   ② 沙坑
(3)求一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① 表面积 ②  体积③ 容积
(4) 求做一个无盖木箱用料的多少,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5) 求一个无盖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6) 求一个无盖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7)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从正中挖去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体积( ),表面积  
  ① 不变  ②  变大 ③ 变小
二、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二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三、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二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的呢?
五、有人说:“这个木箱的容积和它的体积一样,也是280立方分米。”你同意吗?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二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二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明白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二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明白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二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明白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明白了体积的概念。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0 09:21 , Processed in 0.08536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