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71|回复: 0

[数学] 小学数学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12: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
2、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
1、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重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
3、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四、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能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如教学24时记时法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都选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报的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注重相应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让学生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等。其次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有关时间的知识。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古人记时的方法,介绍在同一时刻世界不同时区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一常识。同时,在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课时安排:5课时
24时记时法(5—1)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
2. 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 在参与认识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 欣赏《天线宝宝》片段。
瞧,是谁来了?
2、提问:这是《东方儿童》栏目中的一个节目,你知道《东方儿童》是晚上几时播出的吗?(晚上8时)你知道播音员阿姨是怎么报的吗?(20时)这是怎么回事呀?
3、揭题:大家说的晚上8时用的是普通记时法,而播音员阿姨说的20时用的是24时记时法,其实啊这是同一时刻的二种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24时记时法。(出示:24时记时法)
二、操作演示,深化认识
1、提问:关于24时计时法你了解多少呢?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完全正确的,到底什么是24时记时法,怎样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呢?
2、认识0时到12时
(1)我们把晚上12时看作是一天的开始,用24时记时法表示也就是0时。那时你在干什么呢?(睡觉)

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2)(时针转动,时针转到6:起床了)起床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6时、上午6时)
上午6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6时。
(3)(时针转至7出现:上学了)上学了!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7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时。
(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午或者下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上午或者下午。)
在这12个小时中,除了起床、上学,你还有可能做哪些事呢?
3、认识13时到24时
(1)(时针继续转动到13)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谁来说?
大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请电脑告诉我们吧。(下午1时就是13时)13时,你是怎样想到的呢?可以用数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2+1=13更加方便。
(2)(时针继续转动)抢答,用24时记时法表示,你是怎么想的?(选择几个:  )
(3)这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下午或者晚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下午或者晚上,而且要把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
三、巩固练习,发展延伸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1、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从0时到24时就代表一天,在一天当中可以做很多事,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吧。
2、出示四副图,让学生依次汇报:你会用24时记时法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大家向她一样珍惜时间,做守时的小主人。好吗?
3、提问:了解了一天的安排,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隐去二副,剩上学图和睡觉图。
同样是时针指着9,分针指着12,为什么一个是9时,另一个却是24时?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因为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晚上的9时。)
4、资料展示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24时记时法,那么哪些地方是用它来记时的呢?大家在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愿意和大家共享吗?(学生书面或者网络资料汇报)
  提问:除了同学们介绍的那些,还有这些(出示:营业牌、通行标志、火车票)你能用24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分别读一读吗?学生读。
师: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教学后记:
简单的时间计算(5—2)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时间的算法,能根据具体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方法。
谈话: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时丰富多彩,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短?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
老师选择一些板书。
基本分二类,一类是整时段时间计算,这一类计算比较简单。另一类是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着重教学第二类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说说计算思路,师生共同分析。
如“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学生可能想到读的算法有: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钟,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2)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钟,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钟,10+30=4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做“想想做做”第1题到第5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做完后交流。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学习“你知道吗?”
教学后记:
周末一天的安排(活动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在制作时间安排表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时怎样度过的,和大家说说好吗?
指名回答。看来同学们周末的生活还真是丰富多彩呀!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一起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好吗?(板书课题:周末一天的安排)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引导学生研究小华的时间安排表。
  出示挂图“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引导学生观察。
  问:你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讨论。再交流。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
  (2)小华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
  (3)小华购书用了多少时间?
  (4)小华参观动物园用了多少时间?
  (5)小华制作航模用了多少时间?
  在班上交流解答方法和结果。问: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安排表。设计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再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更合理,更有意义。 选择一些贴在黑板上展览。
谈话: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表安排得最合理、最科学?
三、总结评价
学习“你知道吗?”通过刚才得认真学习,同学们都给自己周末一天做了详细的安排,希望今后你能把你的周末安排得更丰富、更科学、更合理,周末过得更愉快、更充实。
教学后记: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0 04:34 , Processed in 0.07473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