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63|回复: 0

小学数学仓库里搬运整理货物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12: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策略。
  2、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相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队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
  活动一:师出示主题图。
  商场在搞冰箱、冰柜大展销活动。说一说从不同方向看冰箱、冰柜,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
   
  师: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活动二:每个小组在桌子上都有不同的学具。
  师:请你们把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摆到桌子上。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物体的哪一个面?
在小组内说一说。把你看到的图形与相应的图片找出来。
  师:谁能班上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1、我看到的左边是长方形,右边是正方形。
  2、我看到的左边是正方形,右边是长方形。
  3、我看到的是二个正方形。
  4、我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师总结: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了物体,看到了不同的面。
  活动三:你能找到他们相应的图片吗?
  教书出示二个形状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和相应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测。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可能会说“正面的、后面的、左侧的、右侧的、上面的。

  活动四:
  1、说一说: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请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并说出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连一连: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3、看一看,写一写: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在组内交流,教书巡视指导。
  活动五:
  教书给出3副图:正面、左侧面、上面3个不同方位,
  1、让学生观察、判断出物体的形状和摆放的位置。

  2、动手摆一摆,验证结论。
  活动六: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综合应用:纸与我们的生活
课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
1、在交流、调查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用途,感受节约纸张的意义。
2、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调查的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际应用,全面巩固知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查纸的用途
师生谈话:纸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请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要用到纸。(学生调查汇报:学习需要纸,生活需要纸、手工制作有时也需要纸,纸与我们的生活随时相伴),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纸与我们的生活。板书课题:纸与我们的生活。。
二、合作探究,搜集、整理用纸数量
(一)、学生提出自己本课想解决的问题,老师予以整理。
如:我们每天要用掉多少纸呢?
一张纸大约有多重?
我们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呢?……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调查整理第一个问题:你每天会用掉多少纸?
2、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调查结果。
3、解决“一张纸有多重?”这个问题。
老师出示:一摞1000张的纸约3千克,请学生估计一张纸有多重。
4、你一天大约会用掉多重的纸?学生谈论汇报。
5、小组统计完成下表,统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
姓名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合计



……
6、完成表格后,请学生计算全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一个学期用掉多少?一年呢?
三、拓展延伸,讨论节约用纸的意义
请学生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了解纸的作用和节约用纸的意义。
四、提倡议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调查得出的数据,想向同学们提出什么倡议,以使学生的不同感受和想法得到抒发,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我家买新房子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明白面积的意义
2、通过测量、操作等使学生明白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正确表象。
3、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4、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一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1个,1元、1角的硬币各一个。
教学重点:明白面积的涵义和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建立面积概念:
1、感受物体表面大小:
谈话: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都有表面,如课桌面、铅笔盒盖的面……
①摸一摸:
请每人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物体的表面,你能举例说明吗?生答
②比一比:
同桌位间相互比较:
a、数学课本与练习本封面谁大谁小?
b、1元硬币与1角硬币谁大谁小?
c、大人的手与小朋友的手谁大谁小?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概括:物体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2、体验平面图形大小: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媒体逐一动态演示)
(1) (2) (3) (4)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平面图形,你能比较图(1)、图(2)哪个大吗?任意选二个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同桌位相互说一说。
提问:图(4)有大小吗?能与图(1)比较大小吗?为什么不能?
学生讨论、汇报。
揭示: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即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板书:围成的平面图形、课题中“面积”)
二、创设情境,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比较面积,引出面积单位
(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师:比一比,下列每组图形中,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怎么知道的?
(1) (2) (3)
各小组讨论,得出:图(1)的大小用看直接得出
图(2)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大小(媒体演示重叠过程)
图(3)可以用划方格的方法比较出大小(媒体演示方格比较法)
媒体出示一组方格数相等面积不等的二个正方形:
师:图(1)有几个方格,图(2)呢?
图(1)图(2)的方格数同样多,所以面积同样大?同意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
师提问:比较面积大小不能光数方格,那用方格法比较面积大小应有怎样要求?
强调: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和面积单位)
三、认识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表象:
(1)认识1平方厘米:
媒体动态演示由四条1厘米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
a、说一说:这个图形有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指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
b、找一找: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仔细观察,再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师生用手势表示出1平方厘米。
c、摆一摆: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呢?摆摆看。
d、量一量:现在你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请大家动手测量吧!
引导学生探索: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的面积,你觉得怎样?
(2)认识1平方分米:
师说明:像量课桌表面面积时,用1平方厘米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引导学生猜测:这个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板书:平方分米)
①猜一猜,量一量:请同学们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猜一猜它的边长,再量一量。
②找一找:你周围什么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能用手势表示吗?
③估一估:现在请大家估计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量一量,看一看谁猜得准?
(3)认识1平方米:
师:老师现在想测量教室的面积,怎么办?(选用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
①想一想,看一看:请同学们闭眼想像1平方米有多大。睁开眼后看一看与你想得一样大吗?
②说一说:面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③找一找:找出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米的物体,并记住。
④估一估:你能估计出教室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⑤做一做游戏:1、猜一猜,1平方米的地面可以站多少名同学?实际站一站。
2、估计出这间教室可以站多少名同学?
四、交流评价,总结全课:
①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感想和表现。
②闭眼想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并用手势表示出来。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媒体出示)
1块手帕面积4 1张双人床面积为3
2张邮票面积6
2、我有一双小巧手:
请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教室内你想知道的物体的表面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看谁量的数据多又准!
六、课堂延伸:
威海是我们美丽富饶的家乡,你想知道威海这个美丽城市的面积有多大吗?能不能用我们这节课学的面积单位去计量呢?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个问题好吗?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7-1 01:30 , Processed in 0.09926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