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418|回复: 0

小学数学五、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12: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泰安市教研室 李万江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地位
有关时间单位和计时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
册数教  学  内  容
一下认识整时、半时、快几时和几时刚过。
二下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简单的时间计算,会看钟表,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三下了解24时计时法,进行二种计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材编写的特点
1、素材的选取现实、新颖而富有吸引力。
“参观天文馆”和“奥妙星空”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2、教材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结构上有变化。
原人教社修订版教材是先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再学习24时计时法。而本单元的素材决定了学生先来到天文馆门前,然后走进天文馆。学生在门前先看到开、闭馆时间及放映厅放映的内容和时间,进馆之后再看到天体运行的内容,所以教材在编写的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即先学习24时计时法,再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这种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编排知识的做法,是教材的一个新变化。
四、信息窗解读
1、信息窗1的解读
本单元设计了2个信息窗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第一个红点:15:00是几时?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相转化。
教学时:
●要注意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和机会。
●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24时计时法。
●加强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比较与转化的练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里用到24时计时法。(量要大、时间要充分)

●总结:为了计时方便,可以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小博士的话)
第二个红点: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画线段图拨钟表   数一数算一算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推算出天文馆开放的时间,老师都要肯定,最后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推算方法(我赞成用列竖式的方法)。
(3)自主练习
第2题,通过同伴的互动,巩固24时计时法。此题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第4——7题都是结合实际进行有关时间计算的题目。
第4题第(3)问,要先将下午4:50改为24时计时法后再进行计算。
完成第5题时,老师应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完成题中的对照表,找一找时间的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与北京时间的对照。如:
北京莫斯科伦敦
12:008:004:00
第6题,求二港之间的距离,用速度×时间=路程,时间是从上午7时30分到下午2时30分经过了7小时。这里的难点是求船航行的时间。
第7题,可引导学生分段计算时间。如:火车从22:45到次日6:37的全程运行的时间,可以分二段来计算,从22:45到24:00(0:00)经过了1小时15分,从0:00到6:37经过了6小时37分,1小时15分+6小时37分=7小时52分。
2、信息窗2的解读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同学们进入天文馆内所见到的九大行星及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图。标注了太阳系各行星公转一周的时间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第一个红点:一年有多长?认识 “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对一年有多长的明白。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52个星期,一年有二个学期,一年有四季……通过一年有365天和366天的不同情况引出对“平年”和“闰年”知识的学习。
第二个红点: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认识“月”
教学时
●以年历卡为学具,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发现规律,获得知识。以2000——2005年的年历卡为学具,依次组织活动。一是通过观察年历卡交流发现,突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都同样多。二是观察到1、3、5、7、8、10、12月每月31天,4、6、9、11月每月30天,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三是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知道一年里有几个大月,是哪些月;有几个小月,是哪些月。(教材里没有大月、小月,应加上。)
●为帮助学生记住各个月的天数,教材采用歌谣、拳头(自主练习第2题)的方式帮助记忆。
●逐渐发现平年与闰年的规律。通过观察2000——2005年的年历卡,发现连续的四年里只有一个2月是29天,是闰年;其余3个2月是28天,是平年。在此基础上教学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一般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小博士的话)。
为什么二月天数少
翻开日历,人们会看到,无论是平年还是闰年,大约都是三十一天,小月都是三十天,唯独二月天数最少,平均只有二十八天,只是到了闰年才有二十九天。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为了计算起来方便,每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叫做平年;每年多出的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则需要四年方能凑足一天,这一天加在二月份,所以这一年就叫做闰年。说到这里,人们一定要问:那为什么二月的天数反倒最少了呢?这里有一段故事。
传说在公元前6年,罗马皇帝恺撒在修改历法时,规定每年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十、十二月定为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其他月份定为小月,每月三十天。这样,大小各六个月,使人很容易记住,应用起来也很方便。但是照这样规定,一年就不是三百六十五天,而是三百六十六天了,因此得找出一个月扣除一天。扣哪个月合适呢?那个时候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死,所以人们都希望二月这个月能快点过去。于是,就把二月扣去了一天。这样二月就剩下二十九天了。后来,有一个叫奥古斯特的人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恺撒是七月份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却是小月。他为了显示自己和前一位皇帝有同样尊严,就蛮横地把八月也定为大月,改为三十一天。而八月多出的这一天仍从二月份扣除,这样,二月只剩下二十八天了。只是每过四年,也就是闰年,二月才是二十九天。这就是二月份天数少的来历。

绿点: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
教学时要结合24时计时法对钟表的认识,引导学生探讨“1日是怎么规定的”、“1日是多少时”等问题。
卡通电脑: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你知道世纪是怎么回事吗?
教学时可结合跨入新世纪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世纪”。让学生讨论世纪是怎么规定的?一世纪是多少年?我们现在处在多少世纪等。2000年、2001年分别属于哪个世纪,以此明确100年为一个世纪及世纪的推算方法(公元1-100年为第一世纪)。
(3)自主练习
第4题,是巩固时间单位之间关系。首先要理清年、月、日、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再进行互化。
第6题,是引入时间单位“季度”。是对时间单位的进一步扩展,要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明白“季度”的涵义,学会根据每月的天数计算季度的天数,明白第一季度的天数与平年、闰年有关。但这里要注意四个季度与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不相同的。
第7题,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分段计算:先计算日,再计算时,后计算分,最后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顺着8月8日7时50分后推到8月9日7时50分是一日,再推到8月10日7时50分又是一日,再推到10时22分是2小时32分,共50小时32分。
“我学会了吗?”
第1题,主要考查年、月、日、平年、闰年的知识。
第2题,主要考查24计时法和有关时间计算的知识、技能。
五、教学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4时计时法和年、月、日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比较多的了解。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电视、广播、交通等部门,24时计时法的应用比较广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注意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天文现象中又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做到利用天文馆里的信息学习数学,借助经验明白知识,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了解初步的天文知识,受到科普教育。
资料:
英国的大本钟第一个见证2006年迟来一秒的历史时刻
人们都盼望着新的一年,但地球却在这个时刻跟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因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世界时将多出1秒,2006年将比预期迟1秒到来。 2005年7月4日,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根据地球自转变化的情况宣布:全世界在英国格林尼治时间2005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北京时间2006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这一刻统一拨慢1秒。 这多出的1秒从何而来?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电话采访了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科技处负责人窦忠。 7年来第一次拨慢 “这多出来的1秒被称作‘闰秒’。出现闰秒,其实很简单也很常见。”窦忠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把一天平均分为86400份,每一份便是1秒。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为如何测定和“保持”1秒钟的长度寻找方法,直到上世纪50年代,人类发明了一种新的计时器——原子钟,它根据铯原子的振荡周期来确定1秒的长度,相当精确。此后,人们使用原子钟来“保持”时间,这样得到的时间便称为“原子时”。 然而,后来发现地球的自转并不完全“守规矩”,它的自转速度也不均匀。这样一来,1秒的长度也就跟着发生变化,并不能始终一致。但是,“原子时”的1秒长度却并没有受自转不规律的影响,仍然保持精确。久而久之,“原子时”和地球自转产生的“世界时”便产生了差异。 为了弥补这一差异,科学家们设计出新方案,即“协调世界时”,它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这1秒被称为“闰秒”。 “第一个闰秒是在1972年6月30日被加入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负责决定何时加减闰秒。根据国际公约,一般12月31日或6月30日协调在世界时中加入或减去闰秒。因为地球自转不规则,闰秒的出现很平常。”窦忠说,“从1972年至1998年的26年间,一共出现了22个闰秒。但这一次闰秒让我们等的时间比较长,从1999年一直到2006年,整整7年。” 1999年后,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原因不明地变快了,结果连续7年一个闰秒都没有。有人甚至推测,如果地球自转再加快,恐怕就要有“负闰秒”了。但是,这个“负闰秒”最终没有出现。 1分钟有了61秒 “一般1分钟是60秒,但为了这1闰秒,北京时间2006年1月1日7时59分有61秒。”窦忠表示。 这多出来的1秒将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北京时间2006年1月1日7时59分的最后几秒将是: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8时0分0秒。 “第61秒是我们人为加上去的,到那时,我们的原子钟上会显示‘7:59:60’这个在平常看来不可思议的时间。确实挺有意思的。” 不光是中国的原子钟,格林尼治时间2006年到来的时候,全世界的原子钟都会出现“×:×:60”的奇特时间。 “这也算是地球给我们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吧。”窦忠笑道。 1秒虽短关系重大 “1秒对普通人来说,‘嘀嗒’一声就过去了,可对那些需要使用精密时间的部门来说,1秒的误差影响是很大的。”窦忠告诉记者。 “比如在电力部门,电网故障的维修、电网与电网之间的并网,都需要使用精密时间,如果出了1秒钟的误差,后果很可能是整张电网的停电甚至崩溃。” “再比如在网络通信上,协调世界时被用在很多互联网标准中,像网络时间协议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出现1秒的误差,全世界那么多台电脑一下子都乱了套,造成的混乱无法想象。” “更可怕的是在航天领域里。”窦忠说,“飞船1秒钟就要飞将近8公里的路程,要是差了这1秒,误差可就大了:飞船轨道可能偏移,飞船着陆地点可能差上十万八千里,更糟糕的是飞船的安全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此外,在证券、航空、地震勘探等领域,这1秒钟的影响也无法忽视。” 这次的调整,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几乎不会造成影响,窦忠反复向记者强调这一点。不过,他也表示,这1秒不能轻易忽略。就像加拿大一位科学家所说:“由于闰秒的原因,每600年所积累的‘多出来’的时间为30分钟,1000年可多出1个小时。”所以,大家应该好好珍惜这多出来的1秒钟,毕竟,这是地球给人类的一份新年礼物。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7-1 01:12 , Processed in 0.12072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