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15|回复: 0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12: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纲要

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柏义伟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教材作为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它有责任把时代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告诉给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它始终不能脱离时代的影子,科学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与时代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在奔向富裕、开放与现代化,教材以“美丽的街景”为素材,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这一变迁的现代化城市风貌为背景,较好地实现了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三年级上册“二、三位数乘一位数”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以下的知识: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二、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一次进位的笔算、连续进位的笔算
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教材的地位。有四点:
是乘法知识学习的继续;
是数的计算领域的进一步扩展;
是三位数乘二位数的重要基础;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4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二位数乘整十数、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信息窗2: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用连乘、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信息窗3:继续学习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二次进位)及用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用倍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信息窗4:综合应用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一天参观活动的开始,教材首先从观察市府办公大楼与新闻大厦开始。高大的楼房,宽敞的马路,漂亮的街灯,簇拥的气球团,呈现出一幅现代化城市的美丽画卷。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三类:
气球:右边气球团——20串,每串40个;左边——22串,每串30个。
灯柱:有23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
每层间数层数
新闻大厦2420
市府办公大楼3221
楼房: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红点,2个绿点,共5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40×20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第二个红点: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22×30学习二位数乘整十数的估算、二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第三个红点: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23×12 学习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
第一个绿点: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32×21巩固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
第二个绿点: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24×20学习二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第二个红点与第二个绿点是有紧密联系的,二个例题学习的内容是一样的,但例题教学的要求不同,第二个红点除用估算教学外,主要是运用以前的知识寻求得数;第二个绿点是把第二个红点的方法用竖式进行抽象,既用竖式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40×20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列式与猜想:首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对算式进行升华:求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实质上是求20个40是多少(或40的20倍是多少),所以用40×20来计算。
接下来引导学生估算得数。由于学生在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是有了一些经验,估计学生能够猜想出算式的得数。如在学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20×4=80,200×4=800,5×70=350……首先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得数,然后在得数末尾添上零。学生可以把这一经验运用到40×20的计算中。
探究与验证:首先老师动态地呈现如下所示的图形。既用直观的手段把40×20(20个40)摆出来,为学生思考提供外部的支持。由于在目前来讲题目较为复杂,比较困难,所以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几种办法:
(1)40×2=80,80×10=800,既40×2×10;(把20变成2×10,40先乘2)
(2)40×10=400,400×2=800,既40×10×2;(把20变成2×10,40先乘10)
(3)40+40+40+……+40+40 = 400,400+400=800;
1   40
2   80
3   120
或40×   …… =  …… 400×2=800
  9   360
10  400
抽象与概括: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图形对每一种思路进行总结,如方法一,上下二个40为一组是80,10个80是800;方法二与方法三,先算出10个40是400(9个40是360,10个40是400),2个400就是800。

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纸片进行抽象,如学生每人手中都有一张4×10的方格纸,二人为一组是80个方格,再站起二人就是2个80……这样的10组就是10个80,就是800。
反思与升华:首先出示一组类似的题目,如
40×20=800
30×20=600
30×10=300
20×20=400
30×30=900
引导学生纵向与横向观察隐藏在其中的数学规律,总结整十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然后在末尾添上二个零。
第二个红点: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22×30学习二位数乘整十数的估算、二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列式与猜想:在引导学生列式的同时,要对列式的算理进行升华,既求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实质上是求30个22是多少,所以用22×30进行计算。
在学生猜想得数的基础上,要对猜想的算理进行抽象,既:22≈20,20×30=600,22×30≈600。
探究与验证:同样,首先帮助学生建立22×30的数学模型,可以用30张纸片(每张22个格)来呈现,摆成3行,每行10张。
利用上述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尝试探究22×30是多少。由于有了上述的数学模型作为基础,学生就可以用教材所示的二种方法进行探究。
方法一:先求每一横行的10张纸片上有多少个格,再求3行有多少个格。22×10=220,220×3=660;
方法二:先求每一竖行有多少个格,再求10竖行有多少个格。22×3=66,66×10 = 660。
抽象与概括:结合上图,对每一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梳理。
反思与升华:首先出示一组题目进行计算,如
22×30=660
11×20=220
23×30=690
32×30=960
12×40=480
引导学生纵向与横向观察隐藏在其中的数学规律,总结二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二位数乘一位数,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零。这样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总结,就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之中,因为学生已经会计算二位数乘一位数,通过这样的总结以后,就把现在的二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原来的方法统一起来。
关于类化练习:除补充上述的类似的题目以外,再补充另外一组练习题,既整十数在乘号前的题目,如
30×12=360
20×24=480
30×21=630
20×23=460
40×11=440
第三个红点: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23×12 学习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
列式与猜想: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对列出算式的算理进行抽象:求一共有多少盏灯,实质上是求12个23是多少,所以要用23×12来计算。同时对算式的结果进行猜想,使学生想到它的得数大于200,既:20×10=200,23×12>200。或:12≈10,23×10=230,所以23×12>230。或:23≈20,20×12=240,所以23×12≈240。
探究与验证:23×12到底得多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每份有23个方格、第一行摆10个23个方格、第二行摆3个23个方格的图形,为学生探究得数提供外部的支持。
  
估计学生可能有二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用横式计算,既23×10=230,23×2=46,230+46=276;二是用竖式计算,既
要注意的是:一是如果学生只用横式计算,要引导学生用竖式的形式进行计算;如果学生只用竖式计算,要引导学生用横式的形式进
行计算。二是不能期望学生用23×6=138,23×6=138,138+138=276等方法要求学生计算,因为对于23×12这样的计算来讲,既然是求12个23是多少,学生首先会想到把23×12分解为10个23与2个23是多少,然后再相加。当学生明白了23×12的意义之后,把12分解为10与2,是十进制计数的数学思想在发挥作用。三是探究与验证阶段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只要学生能把23×12的得数求出来即可,至于竖式的写法是下一阶段教学的任务。四是要实现横式、竖式与图形(方格)的整合,既把横式、竖式与图形(方格)进行对比,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横式与竖式的联系,建立起横式、竖式的图形(方格)表象,既知道横式、竖式求的每一步分别是什么。五是对二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梳理,既二种方法都是“10个23加2个23”,这样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既分解与组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反思与升华:既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如何用竖式计算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把二个竖式合为一个竖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的几种思路:
  
要注意的是:
一是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既要对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进行表述。
二是要对几种方法进行对比辨析——
首先是方法一与其它三种方法的对比:方法一显然不行,因为它不能看出计算与思维的过程,其它几种方法才能看出计算与思维的过程;
其次是方法四与方法二、三的对比:方法四是先算23×10,再算23×2,既从高位乘起,方法二、三是先算23×2,再算23×10,既方法四是从低位乘起,方法二、三是从高位乘起。既先让学生清楚计算的顺序。如果站在竖式发展的过程来思考,从低位算起、从高位算起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从低位算起是更为优化的方法。
然后是方法二与方法三的对比:这二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从低位乘起,第一步都是用2乘23得46)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30比23末尾多了一个0,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
同样都是1乘23,谁知道为什么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方法二是用10乘23得230,方法三是用1乘23得23)
方法三中1乘23得23,23为什么不与46对齐而要与46错开呢?23中的3要写在十位上呢?(因为虽然是用1乘23,但表示的是1个十乘23得23个十,所以要把3写在十位上,只要把3写在十位上就表示23个十,只是把230中的0省略掉了;或如果要把23与46对齐的话就不能表示230了)
老师要适时地进行梳理:虽然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230比23末尾多了一个0,但这二种方法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总结与梳理之后,就揭示了二种方法中“不同中的相同”。
你们觉得这二种方法哪种更好?也就是说第二步在思考时是想10乘23好呢还是想1乘23好?引导学生能够想到:本来十位上是1,想10乘23不方便。
那么第二步在用1乘23是我们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想到:在用1乘23时,要把23中的3写在十位上。
老师要适时地进行梳理,既结合23×12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第一步用2乘23得46,二三得六,二二得四;第二步1乘23得23,一三得三,1个十乘3得三个十,3要写在十位上,一二得二,把2写在百位上。看来第二步计算的方法与第一步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要把得数的末尾与12中的1对齐,写在十位上。
三是竖式中的“+”号并不是实质性的问题,只要稍加辨析即可。上面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没有再写“+”号,你们觉得竖式中的“+”号不写行不行?引导学生返回到上述的竖式计算,能够想到:只要别忘了是把二个得数加起来,不写“+”号也行。
第一个绿点: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32×21巩固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
列式与猜想:同样要抽象列式的理由——实质上是求21个32是多少。也要对猜想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
探究与验证:指用竖式进行计算。
要注意的是:教材中有“口算”的要求,是想用“交叉相乘”来进行,考虑到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这个要求太高,可以去掉。
第二个绿点: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24×20学习二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列式与口算——探究与验证。
列式与口算:题目与例二类型是一样的,相信学生能够口算出得数。因为在思考时与三年级上册的题目类型一样,例二又进行了学习,既先想24×2得48,再在末尾添上0。24×2得48是原来的基础,在末尾添上0是例二的基础。
探究与验证:指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以下的几种方法:
按照“抽象过程——对比辨析——梳理认知”的程序进行教学。
抽象过程:要让学生表述计算的过程。
对比辨析:方法一是按照二位数乘二位数的一般方法进行计算;方法二是口算的方法,直接把口算的结果写下来;方法三是二位数乘整十数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方法四是不完整的简便方法。
梳理算理:在用竖式计算24×20时,先暂时看作24×2得48,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还要把0落下来。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图中呈现了一幅像花园似的十字路口。现在的都市,街中有景,景中有街,街与景已经浑然成为一体,那种花园似的景色与路街完全割离的景象已经成为了过去。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讲,这样的情景是熟悉的,倍感亲切;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讲,可以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中的信息比较复杂,但由于排列整齐,学生明白不会太困难。可以分为三类:
花坛:“保护环境”:每排27盆,共23排;
“美化家园”:每排22盆,共28排;
灯柱(灯泡):15箱灯泡,每箱12个,装30根灯柱,每根灯柱有6个灯泡(这是一个隐性信息)
喷泉:每行43个喷头,共32行。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红点,共3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3×27学习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
第二个红点:“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2×28继续学习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学习新的二位数乘二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二位数乘二位数转化成二位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第三个红点:装30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够吗?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3×27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根据以前的学习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进行竖式计算,老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引出第二种方法。
例题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除了进行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进位)学习外,还要通过例题教学进行二个方面的渗透,一是乘法交换率的渗透,二是乘法验算方法的渗透。
第二个红点:“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2×28
例题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巩固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进位)方法;学习新的估算方法。教材初次进行了另外一种验算方法的学习,既把二位数乘二位数转化成二位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第三个红点:装30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够吗?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梳理信息,建立模型——指导探究,构建认知——类化练习,深化认知。
梳理信息,建立模型:梳理信息既明确显性的文字与数字信息,还要明确隐性的数学信息,既每根灯柱装6个灯泡。建立表象指帮助学生建立现实问题的数学表象,可以用图的形式来呈现。如下所示:
   
指导探究,构建认知:指在建立了问题情景的数学模型以后,指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15×12=180,30×6=180;
方法二:15×12=180,180÷6=30,15×12÷6=180÷6=30;
方法三:15×12=180,180÷30=6,15×12÷30=180÷30=6。
前二种方法是学生用目前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方法三虽然学生目前知识不能解决,但是有可能想到。
注意的是:一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同时还要说出解题的思维活动过程;二是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算理,梳理思维活动过程,如:
方法一:求15箱灯泡有多少个,30根灯柱用多少个灯泡以后,把这二个数进行比较。
方法二:求15箱灯泡有多少个,这些灯泡能装多少个灯柱以后,把这个数与30进行比较。
方法三:求15箱灯泡有多少个,每根灯柱能装多少个灯泡以后,把这个数与6进行比较。
三是还要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对比,明确解题思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既:
相同点:都是先求15箱灯泡有多少个;
不同点:方法一是求30根灯柱用多少个灯泡,二个总数进行比较;
方法二是求这些灯泡能装多少个灯柱,再与30进行比较。
四是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定位:学习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会用分步解答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用综合算式进行解决问题;另外明白此类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类化练习,深化认知:一是补充类似的题目进行计算;二是要把问题进行拓展,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题目进行学习。为了达到深化认知的目的,情景设置要定位在用乘除法进行解答的目标上,不要补充在解答时用加或减进行计算的情景。当然作为式题计算的练习题可以补充。
(三)信息窗3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图中选取了现代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电视转播塔作为背景材料。蓝天、白云、青青的草地、穿梭的车辆、观光的人群、长长的阶梯与高大的观光塔浑然成为一体,预示着现代城市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三类:
电梯:限乘28人,运送了39批乘客;
票价:二张票30元,买6张票,100元够吗?
车辆:平均每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大约93辆;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共2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28×29学习二位数乘二位数(二次进位),学习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个红点:买6张票,100元钱够吗?  30÷2×630×(6÷2)
学习用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倍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28×29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   练习与拓展。
注意的问题是:
一是帮助学生明白难懂的字与难懂的词,如“限乘28人”、“最多有多少人”等。
二是如何用假设法进行教学:
建立模型

模型求解
梳理思路
第二个红点:买6张票,100元钱够吗? 30÷2×630×(6÷2)   
构建模型
建立表象
模型求解
梳理认知
类化练习
巩固认知
(四)信息窗4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一天参观活动的结束,教材在最后一个信息窗呈现给我们的是美丽的夜景。从情景中可以看出,漂亮的建筑在明亮的灯光映射下显得更加迷人,穿梭的各种车辆与等待上车的人群呈现出了城市的繁忙,各类广告灯更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情景图中的信息及问题。
例一:广告灯条:48根灯条,每根71个灯泡。一共有多少根灯条?
例二:广告灯:一个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45元,29个同样的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多少元?
例三:车辆: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租4辆A型车正好。如果租B型车,需要多少辆?
例四:彩灯线:5棵树用了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3、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的定位: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二位数乘法计算的知识结构。
(2)要帮助学生仔细梳理情景中的信息,并对信息与问题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数学问题表象。如果仅仅提出问题,而不对问题所对应的条件进行组合,学生可能就找不到问题所对应的条件,因而组合条件与问题是课堂首先要重视的。
(3)探究学习的层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例一与例二,学习二位数乘二位数;二是例三,学习用乘除问题的解答;三是例四,学习开放的用乘除法解答的问题。
(4)关于类化练习:例一、二学习后要补充的题目是:不进位的、一次进位的、二次进位的;然后对几种题目进行对比,并梳理计算方法,既每次乘的顺序及每次得数书写的位置等;例三学习后要补充的题目是:相同类型的题目,然后梳明白题思路,既先求出总数;例四学习后重点对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对比与辨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7-1 01:16 , Processed in 0.09200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