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59|回复: 0

[音乐] 音乐动画城-教学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2 15: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五单元 动画城

一、教学内容分配
第一课时唱歌《我是快乐的小木匠》小小音乐剧《小熊猫学木匠》
第二课时①欣赏《蓝皮鼠和大脸猫》
②活动《跟着队长走》①《蓝皮鼠和大脸猫》的叫声。
②学唱《大风车》①排成“十字”队形旋转。
②跟着队长做动作
第三课时欣赏《三个和尚》①童谣《三个和尚》
②学唱《三个和尚》
③歌谱,“跳树桩”游戏 用打击乐器为童谣配伴奏
第四课时①唱歌《大风车》
②单元复习。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通过优秀的动画片音乐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相关的卡通文化,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音乐启发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听赏音乐,积累和丰富课外学习成果。
(二)具体要求
在演唱、观看VCD、做游戏的过程中,欣赏民乐合奏《三个和尚》、《蓝皮鼠和大脸猫》、《跟着队长走》。帮助学生回忆和总结动画片音乐,联系动画片的画面和故事情节,初步感受音乐、画面、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优秀卡通文化带给人们的愉
用木鱼、堂鼓、小钹为儿歌伴奏,进一步熟悉、巩固这三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法。
学唱歌曲《大风车》和《快乐的小木匠》,按照动画片中的情绪,大方地演唱。
做游戏,熟悉唱名。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1. 头饰:印第安人插着羽毛的头饰。
2. 图片:蓝皮鼠图片、大脸猫图片。
3. 打击乐器:木鱼、堂鼓、小钹。
4. 《大风车》《蓝皮鼠和大脸猫》《快乐的小木匠》《跟着队长走》《三个和尚》音响资料(录音带)。
5. 写有唱名do re mi sol la 的卡片,按以下位置摆放:

① ② ⑤

6. 节奏卡片:
(二)文字、图片资料
1. 《蓝皮鼠和大脸猫》《三个和尚》《小飞侠》的动画片,或动画片片断、图册等。
2. 《蓝皮鼠和大脸猫》《三个和尚》《小飞侠》动画片故事,及动画片的相关介绍。
四、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在现代生活中,动画片因为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奇妙的想象与幻想、神奇的高科技表现手法,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它吸引着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成为儿童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包括动画片中的主题歌、插曲、音乐背景等,成为流传广泛的音乐佳作。因此,在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动画城》之后,本学期再次安排一个单元的《动画城》,希望能从浩瀚的动画片世界里撷取几朵小小的音乐浪花,奉献给学生们。
本单元由《大风车》《快乐的小木匠》《蓝皮鼠和大脸猫》三首歌曲、器乐合奏《三个和尚》以及音乐活动《跟着队长走》组成。
歌曲和乐曲均选自近年来播放的优秀动画片,现代气息浓郁。《大风车》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正在采用的片头曲;《蓝皮鼠和大脸猫》《小飞侠》也是近两年拍摄、引进、播放的动画音乐。有的歌曲在儿童中间早已传唱开来,有的歌曲儿童虽说不会唱,但也已耳熟能详。编写者的意图,一是整理儿童课外的零星的音乐信息,了解儿童的音乐趣味;二是借助画面和情节,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三是鼓励学生模仿动画音乐、探究音乐情绪,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感受和鉴赏音乐。聆听和感受歌曲《蓝皮鼠大脸猫》《跟着队长走》、器乐曲《三个和尚》,培养儿童专心聆听的习惯,并启发儿童大胆表现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发展儿童的肢体语言、口头表达等能力。
引导和训练儿童形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发展儿童对音乐节奏感、音高感、音乐记忆、音乐情绪变化等感受能力,促使儿童逐渐形成自己对音乐好坏的评价标准,喜欢哪首作品、作品的哪个部分、为什么喜欢等。
本单元的难点:
如何引导儿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如何创设活动,给予儿童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手段。
(三)音乐材料分析
1.《快乐的小木匠》
《快乐的小木匠》是动画片《小熊猫学木匠》的主题歌,表现了小熊猫一边做木匠活,一边快乐地歌唱的情形。歌曲由三段歌词组成,第一段歌词描写木工劳动现场的景象,有刨子刨木头的声音,大锯锯木头的声音等;第二段歌词描写小熊猫做木匠活的动作与心情;第三段歌词表现木匠辛勤劳动的收获。歌曲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洋溢着劳动的勃勃生气,歌颂了热爱劳动、勤奋工作的劳动者形象。
歌曲共十二小节,为非方整性单段体结构,每三个小节为一个乐汇,除最后一个乐汇以外,每个乐汇第三个小节都是对第二小节的重复,因此歌曲可以看作是由第一、二、四、五、七、八、十一、十二共八个小节组成的歌曲。在演唱时,这八个小节与其他四个小节可以设计成领唱与齐唱、男女对唱等形式。
歌曲音域不宽,为一个八度,但歌曲第一、四小节由两个三度连续下行的音程组成,形成七和弦分解的音程结构,所以音高不容易唱准。加之,歌曲速度较快,因此,需要教师多范唱、多听、多模仿。此外,第一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与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构成一个大二度音程,很容易唱成同一个音高的两个音,需要引起注意。
歌曲短小,适合做律动,可以由学生对歌词进行创编,表演其他的劳动动作。
2.《三个和尚》
这首音乐作品选自幽默讽刺动画片《三个和尚》。这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动画片,巧妙地借用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民间谚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的思考,辛辣地讽刺了推卸责任、吃大锅饭的社会现象。动画片中,和尚念经与和尚挑水两个事物交替出现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看似无意,却蕴涵着很深的寓意:讲求念经成佛,对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却不加关注和理会,揭示了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际的行为的严重后果。
这部动画片没有一句对话,全凭音乐效果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烘托环境气氛。
全曲为带再现的‖AA‖‖BA‖二段体结构。
板鼓由慢渐快的节奏和一声钹的敲击引出前奏,木鱼不紧不慢地由弱渐强,间或穿插几下钹声,一座高山上的寺庙由远而近出现在人们眼前,一声小锣的长音之后,坠胡演奏出一个滑奏的长音,把主题音乐引出:
这段音乐节奏紧凑,情绪轻快,坠胡的音色轻巧、纤细,木鱼与钹穿插在其中与主奏乐器相映成趣,诙谐活泼,仿佛是小和尚连跑带跳、欢欢喜喜来到庙中,一切都那么新鲜美好。
二胡演奏的这段音乐,音色稍暗,节奏舒缓,仿佛小和尚在寺庙中舒适安逸地唱经念佛。
在短小的经过句之后,三弦由低向高的长音滑奏,引出主题音乐第二次再现。三弦演奏的主题音乐的第一段,仿佛是另一个和尚来到寺庙中,勤快地挑水的情形。二胡演奏第二段音乐,庸懒而平和,预示着潜在的危机。
展开部,板鼓紧敲密击,二胡、扬琴等乐器演奏一段由二度音程反复构成的上行经过句,随着筝等其他乐器的加入,声部逐渐加厚,节奏越来越急促。一声锣响之后,笛子吹出由主题发展而来的问句,二胡与镗鼓等其他乐器齐奏作答,几次问答之后,乐句越来越短促,仿佛几个和尚互相推搡不愿挑水,争执不休。接着,在上方五度调上,坠胡在高音区奏出一段新的音乐因素,锣、钹点缀其中,反复两次之后,主题因素再一次出现,锣鼓点紧密,乐器齐奏,节奏加快,音量逐渐加强,一时之下情形紧急,形成全曲高潮,仿佛寺庙突然起火,众人争先恐后挑水救火。
在三弦与坠胡齐奏下,主题音乐第三次再现,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乐器声部加厚,情绪更为舒展,最后乐曲在几声木鱼的敲击声中结束。
这首乐曲运用乐器音色变化刻画不同人物形象,这种不改变旋律,改变音色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十分简朴有效,易为儿童接受。段落与段落衔接处,或是几声打击乐器的敲奏,或是一件独奏乐器简短的经过句,手法简洁,音乐流畅,浑然一体。
3.《大风车》
《大风车》是一首电视少儿栏目的主题歌。歌曲表现了小朋友看“大风车”节目时的快乐情形,表达了“大风车”节目伴随着小朋友的身心成长的愿望。
歌曲前四小节为商调式,后四小节为宫调式,结束句扩展为八小节的乐句,形成不规整结构,显得别具风格。第一小节的三个八分休止符,形成跳跃而活泼的节奏,仿佛儿童连喊带唱,欢呼雀跃。第四小节第一个音向上一个八度大跳,使得重音位置的“真好看”的“真”得到进一步加强,表达儿童内心由衷的高兴。尤其是歌曲最后两小节,“嘿!好朋友。”富有童趣,反映了现代儿童开朗外向的性格特征。第三小节和第二段第七、八小节处的切分节奏,改变了规整划一的节奏样式,富于变化,建议用听唱法学唱。
4.《蓝皮鼠和大脸猫》
《蓝皮鼠和大脸猫》是电视动画片《蓝皮鼠和大脸猫》中的片头曲。歌曲塑造了自然界的一对天敌──老鼠与猫的形象,蓝皮鼠聪明机智、友好善良;大脸猫顽皮、粗心、爱吹牛皮,两个动物性格、相貌截然不同;歌词揭示了“世上有我就有你”,大自然各种生物互相依存的真理,表达了生物之间相互“永远不分离”的美好愿望。
这是一首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歌曲节奏明快,情绪欢快,不断在歌词中穿插着老鼠和猫的叫声,音乐形象十分生动,也因此颇受儿童的喜爱。
全曲为四个乐句,每个乐句为四个小节,领唱与伴唱各唱乐句的前、后半句,上半句由领唱者唱歌词,下半句由伴唱者模仿这两种动物的叫声。连续八分音符 ,和一个四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的组合 ,构成了歌曲最具特点的节奏型,分别刻画了老鼠与猫的形象。旋律的半音变化和下滑音,都增添了歌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17 01:29 , Processed in 0.08991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