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64|回复: 0

[美术]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11册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3 14: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美 术 第 十 一 册 备 课
一、准备课
1、 开学学生用品准备布置、学习目的性教育,纪律教育。
2、 通过革命历史画的欣赏,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从而更加努力地学好知识。
3、 通过外国绘画作品欣赏和革命历史画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的水平。
重点:革命历史教育、审美教育,学习目的教育、纪律教育。
难点:对所欣赏的绘画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欣赏、分析本册教材,布置本学期所需的美术学习用品的准备工作。
2、 进行学习目的性及纪律教育。
3、 导入革命历史画《开国大典》、《在反扫荡的日子里》、《血衣》、《狼牙山五壮士》欣赏,让学生谈谈感想。教育、启发学生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学习环境,学好每一门课程。
4、 欣赏外国绘画,介绍外国名画和著名画家是怎样刻苦学习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审美水平。
5、 布置学生课后观察各种各样的门:古典式、现代式、商厦、厂矿、企业、学校…的门、老式墙门等。
二、各式各样的门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描绘、让学生了解门对建筑物的作用和美学价值,从而对门的造型,用途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2、 把握门的造型结构特征,进行准确描绘,处理好门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提高描绘建筑物的能力。
重点:了解门在建筑中的美化和实用两大价值通过描绘门,发现美、创造美。
难点:造型美、结构合理;想象并用自己的手描绘自己期望的门,特殊用途,特殊造型的门。
教学过程:
1、 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和范图上的门及课题要求,让学生讲述自己目的性观察到的门(上节课后布置观察)的重型、特征、进行概括:
A、造型、材料 B、牢固、气派、美观、实用
长方形、圆形、拱形、方形------
木制、金属制、玻璃-------
手开、自动--------
单向开、双向开、旋转、平衡、升降-----
2、 启发学生想象、改造(对原型)、设计描绘出美观、实用特殊的门(让学生说说想画什么样的门,以互相开拓思路。
3、 学生设计、巡视指导
4、 提示:门与建筑物在和谐统一
*也可为我们的学校设计一座漂亮的门
5、 学生完成作品。
6、 优秀作品评析。
7、 观察亭子。
三、画亭子 *用几何体形式,帮助亭子定位(初稿、演示)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抓住亭子的共同特征,设计出新颖、美观的亭子,培养学生的造型、想象、创造能力。
2、 了解亭子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和公益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掌握亭子的结构特征,并能用写生、创作的方法画出美观的亭子。
难点:创造和想象。
教学过程:
1、 欣赏分析课本内的亭子,引发学生描述宁波的亭子和见过的亭子,概括出亭子的共同特征。
2、 讲讲历史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公益性亭子,有纪念意义的亭子(西安临潼“捉蒋亭”)。
“风波亭”上岳飞被奸臣所害------
3、 让学生讨论要画什么样的亭子,干什么用,进行概括,让学生都心中有底。
4、 亭子画法示范,构图的主次关系提示。
5、 亭子周围环境衬托指导,启发。
6、 学生创作开始,巡视指导。
7、 学生完成作品。
8、 优秀作品评析。*重点复习三原色、三间色
四、色彩的明度对比 *色相环的填写技巧
学习目标:
1、 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理解色彩的要素,
2、 掌握色彩明度的处理(调节)方法并能运用在绘画中,提高学生用色造型能力考、技巧。
3、 掌握色彩明度对比知识、激发学生用色彩去创造美、表现美、培养审美情*。
重点:传授色彩明度对比知识,使学生掌握色彩明度的处理方法提高运用色彩的技能。
难点;理解和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1、 欣赏并分析课本范例。让学生注意画中色彩的明暗,进行对比(讨论、回答)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色彩的明度对比学习。
2、 课本范例结合文字解说的分析,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3、 从色彩的色相环中(挂图)进行色彩明度比较P10示范分析单一颜色的明度变化处理(调节)方法,使学生知道对比色的来源。
4、 试画一幅物画(老师示范提供铅笔稿画法),让学生讲讲自己用什么颜色上色,使画面具有明度变化的节奏感。并提示物体明暗的色彩处理。
5、 学生定稿后(可自己设计)上色,完成作品。
6、 作品评析。
7、 课后练习作业:红色明度变化调节(渐变)。
五、色彩的色相对比 *用数学“角”帮助学生理解
强烈、柔和对比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色相环,认识什么叫强烈对比,什么叫柔和对比,理解色彩的色相对比给人视觉带来的奇特效果,进一步认识色彩要素对画面的作用。
2、 能应用色彩的强烈、柔和对比对同一题材画面作色彩处理,提高色彩运用的能力,美化生活环境。
课前准备:色相环,强烈对比、柔和对比图例挂图。各色彩纸。
重点: 掌握和应用色相对比知识。
难点: 色相对比知识的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1、 出示挂图(色相环),让学生重温十二种色相,分析讲解在色相环中,互成150度~180度的色和互成60度的色使学生理解色彩的强烈对比、柔和对比概念。
2、 让几个学生上台指出并写出强烈对比色,柔和对比色,使学生们进一步加深映象。
3、 让学生说说课本内图例中的色彩成份及属于哪一种对比,使理论与实践结合。
4、 指导画出两幅相同的铅笔画稿,让学生选择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的色彩分别给两幅画上色。
5、 指导可用上节课所学的色彩明度知识进行调色、上色。
6、 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完成作品。
7、 学生作品赏析。
8、 对个别典型作品提出色彩修改意见。
六、形的渐变 *电脑上:几何体放大、缩小、演示同形状的渐渐变化(形状不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平面构成中的渐变知识,了解形的有规律、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能设计渐变图形。
2、掌握基本形均可渐变的原理,设计出多各形式的渐变图案。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抽象美的能力。
重点: 能授渐变形式的平面构成知识,表现形式、运用抽象形的有秩序变化,设计形的渐变。
难点;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创造抽象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欣赏课本渐变图形,让学生了解“形的有秩序的变化叫渐变”。
2、 介绍渐变知识:形的渐变形式——
方向渐变——基本形具有方向性时,可作方向性的渐变排列。
大小渐变——基本形作由大变小,由小变大的变化排列。
位置渐变——基本形作有规律的上下、左右位置变化排列。
形状渐变——基本形作有规律的逐渐增、减形状的变化。
正侧渐变——基本形按规律改变角度,作正、侧渐变。
骨骼渐变——如“邦迪”创可贴广告中手指渐移的图形,就是将
骨骼线的位置进行逐渐移动,产生的多种渐变。
3、强调形的有规律渐变,结合色彩明度渐变,指导学生进行渐变图形设计(示范演示几种渐变设计)。
4、学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5、学生优秀渐变作业赏析。
七、色的渐变 应用课件:“色彩的明度变化”辅助教学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色相、明度知识(已学)了解“色彩与色彩”,“明度与色彩”的渐变构成。
2、 通过学习,学生能用色彩结合形的变化,画出色的渐变图形。
3、 掌握色的渐变知识,提高学生美育素养。
重点:色相、明度、色彩渐变知识及构成。
难点:色彩知识的运用,色彩的调配,色彩与形状结合渐变的设计。
课前准备:色彩的渐变示范图例。
教学过程:
1、 欣赏并介绍色的渐变的美感、形式、实用意义。
2、 从欣赏及介绍中分析已学知识的结合应用,以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并为新知识的掌握作准备。
3、 进一步介绍色相渐变、色的明度渐变结合形的渐变进行设计的方法,并进行黑板演示,启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设计兴趣。
4、 学生作业(进行设计),巡视指导。
5、 色彩调色要点提示:水份、加白、加黑要适当(练习,总结)。
6、 着色提示:先四周后中间(色块着色)、色彩均匀。
7、 巡视指导学生上色,完成作品。
8、 学生优秀作品赏析。
八、静物写生 ☆应用课件“色彩的明度/练习3”
教学目标:
1、 学习静物的色彩写生,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画出静物写生习作。
2、 训练对静物的形及色彩(光照之下)的观察能力及色彩调色、着色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运用、表现色彩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色彩造型的方法。
难点;处理色彩的明度、色相对比关系、理解固有色、环境色、控制画面的色彩调子。
教学过程:
1、 欣赏课本内范画,介绍静物写生要求:
△ 构图要完整、充分表现出静物主题的美感。(有节奏、有韵味。)
△ 色彩的整体结构关系得当。(色相、明度、冷暖关系的对比鲜明又互相渗透调和。)
△ 色彩和形体的塑造紧密结合。(物体色彩真实可信。)
△ 色调处理得当。
△ 构图(色彩处理)在突出主题。适当选材、摆放合理。
2、 过欣赏、讲解,使学生了解静物写生的要求扩色彩表现要求,让学生产生学画的兴趣。
3、 示范演示静物色彩写生的步骤:
△ 铅笔定位——大的结构(不必画过细)、布局。
△ 仔细观察静物的固有色彩及环境(背景)色、光源色(光照)。调色(分析)、上色。
△ 介绍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
4、 学生调色练习、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示范构图稿),巡视指导。
6、 学生优秀作品展评。
九、封面设计
课前准备:几本有特色的书(封面设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12 23:31 , Processed in 0.07574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