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 语文》七年级 (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掌握生字词。
B 、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 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 、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的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 、学生分析
(1)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地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 校情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 .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二、教学过程
1 、《春江花月夜》伴奏带,有感情的朗读散文。
【说明】
(1) 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 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2 .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像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 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 ∶“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3 .作者简介
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多作了解。
4 .板书生字词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 (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农村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5 .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 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 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5) 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6)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以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6 .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地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乏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 2~3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段(句)好,好在”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农村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7 .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8 .美的训练
(1)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 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 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级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 “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1~4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5,第三课时完成6~7,第8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9 .板书设计
板书说明 ∶
宏观勾勒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
三、 说课后记
写完本 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 ∶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 作者:陈初耀)
评析 ∶
《春》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精品,不同版本的教材均选编在内。陈老师此篇说课稿是基于苏版的,说课条理清晰,所 “说”的方面比较全,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目标、重难点、学情等)、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说课后记等,是一个很好说课范例模板。
本说课稿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
(1) 紧贴教学实际、分析全面深入。陈老师充分认识到《春》这一课的情感性特点,运用相同体裁类比,听录范读,学生自读体验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情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带,交互影响,最终实现三大教学目标。
(2) 体现课改课念,让活动进入课堂。对于情感型的散文授课,通常情况下,教师常常只是读听,而陈老师大胆创新,在“读”的基础上引入“赛”,即通过比赛,增加课堂气氛。
总之,这篇说课稿,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可操作性比较强,非常适合初写说课稿的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