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A.所有权 B.领导权 C.优先权 D.控制权 2. 《理想国》一书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卢梭 3. 一般被认为是 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开始的是( ) A.《民本主义与教育》 B.《普通教育学》 D.《教育漫话》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学科课程标准 D.教学计划 5.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 A.物质生活水平 B.文化发展水平 C.教育发展水平 D.生产力水平 6. 1960年12月,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在美国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这位经济学家是( ) A.斯蒂格力茨 B.布坎南 C.舒尔茨 D.科斯 7.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教育这种文化现象具有( ) A.普遍性 B.渗透性 C.特殊性 D.不可替代性 8. 少年期在人生的过程中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 ) A.追求独立倾向期 B.自我意识觉醒期 C.似懂非懂期 D.心理断乳期 9.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这就是( )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的 1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 A.根本途径 B.唯一方法 C.主要方法 D.最佳途径 11.“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规定出自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2.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首先是确认他们是( ) A.学生 B.国家公民 C。受教育者 D.独立的社会个体 13.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学生最主要的权利进行了规定。这个最主要的权利是(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尊严权 14.“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常常表现为( ) A.以课堂为中心 B.以教师为中心 C.以学生为中心 D.以书本为中心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斯宾塞 D.朱熹 16.通常我们所说的教材就是( ) A.教学活动的材料 B.教科书 C.参考书 D.讲义 17.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智力的核心是( ) A.注意力 B.想象力 C.记忆力 D.思维力 18.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 ) A.爱国主义教育 B.政治教育 C.劳动教育 D.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19.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这主要是学生有了(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0.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教师要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我们把这种德育的方法叫做( ) A.陶冶法 B.感化法 C.说服法 D.榜样法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根据 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____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2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 23.心理学家____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2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作用。 25.如果一个教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这种情况就是侵害了学生的____权。 2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表明了教师的____角色。 2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8.学生的学习有四个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____。 29.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____ 经验,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 30.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____教材。 3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的是教学中要善于运用____性教学原则。 3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____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33.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____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34.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___。 35.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____。 36.德育相对于 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____教育的总称。 37.在德育过程中,抓反复,反复抓,体现的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____和反复性规律。 38.在教学中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这种教学是在贯彻____原则。 39.德育模式当中的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____创立的。 40.我们把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称为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42.简述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 4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44.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45.简述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46.联系实际论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C 4. C 5.D 6.C 7.C 8.D 9.A 10.B 11.A 12. B 13. C 14.B 15.C 16.A 17.D 18.B 19.A 20.C 二、填空题 21.夏 22.孟子 23.皮亚杰 24.评价 25.隐私 26.传道者 27.教学计划 28.灵活性 29.间接 30.理解 31.启发 32.教学 33.可靠 34.道尔顿制 35.灵活性 36.道德 37.长期性 38.直观性 39.班杜拉 40.道德两难 三、简答题 41.有五个方面: 第一,目标明确教师要明白这堂课应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第二,内容正确。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 第三,方法得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第四,表达清晰。 第五,气氛热烈。 42.(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43.(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44.第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第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5.(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 46.(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