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从第 1页至第5页为公共题部分,40分;第二卷从第5页至第8页为学科试题,110分;全卷共150分。
本卷考试时间 30+7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好。
语文学科试卷
第 Ⅰ卷 (选择题 共24分)
一、 (12分,每小题2分)
l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粘贴(zhān) 玷污(zhān) 龌龊(wò) 运筹帷幄(wò)
B .蹉跎(cuō) 磋商(cuō) 遭殃(yāng) 怏怏不乐(yāng)
C .飞镖(biāo) 剽悍(biāo) 绯红(fēi) 妄自菲薄(fēi)
D .蜿蜒(yán) 筵席(yán) 市侩(kuài) 脍炙人口(kuài)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葱茏 绊脚石 怨天尤人 一如既往
B .迄今 名信片 提纲挈领 老成持重
C .幅射 照相机 有恃无恐 竭泽而渔
D .气概 座右铭 满腹经纶 世外桃园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根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_______,作出诊断。
② 孩子过多玩网络游戏,父母应适当加以___________。
③ 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_____________他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A .病症 干涉 虽然 B.病症 干预 即使
C .病征 干预 虽然 D.病征 干涉 即使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B .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 .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D .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 .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C .明朝嘉靖之后,世风日下,贪污被视为正常,清廉反被讥笑,因而,在官员离任时,人们常以宦囊的重轻来评判他们能耐的大小。
D 、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6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 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腾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成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② 饕餮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纹身、鱼兽的混种、牛羊的肢体……幻觉的、写实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③ 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就会形成设汁者心中的器物
④ 沸腾后的冷却使溶液成为一个厚重的鼎,在合金形式的锁扣下,鼎身周围凝塑出各式各样的图像
⑤ 铜的性格,因为锡与铅的加入而默默改造了,熔点降低而冷却后的硬度增加
A .④②①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④②①
二、 (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l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CTP、结合蛋白(通称C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讫。
其实,在上世纪 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圧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C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 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7 .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 .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 .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 .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8 .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 。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 .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 .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 .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表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 人类能够识别约l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l万种属于C蛋白的嗅觉受体。
D .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三、 (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2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馀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馀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 “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地诏称旨,帝喜曰: “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 ……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 .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
C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西伯,伯也,拘于麦里
C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 .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 .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 .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 .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第Ⅱ卷(各类题型 共86分)
四、(20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译文: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倦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⑴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3分)
答:
⑵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⑴ ,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首时看小於菟。(鲁迅《答客诮》)
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⑶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⑷唐人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绝,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杜牧《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 ”。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①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②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③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④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⑤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⑥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答: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六、(6分)
20.下面一副对联有一点毛病,按要求改正。(2分)
有一位先生为街道电视室写了一副对联:“收四海风云,居斗室尽知天下事;看百朝世态,坐片时通晓古今情怀。”
该联总体不错,但细细推敲,从出对工整的角度看,应将上联的“天下”二字改为什么更妙。
答: 。
2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4分)
十五岁是风,二十岁是云,二十五岁是水,三十岁是山。风① ,云可见而不可捉,水可捉而不可握,只有山能实实在在地把握。但云是风的面貌,水是云的凝结,山是水的故乡。没有风,云便不再飘游;② ;没有水,山便将要枯黄。
答:① ,
②
七、(40分)
22.作文(40分)
有一首诗写道:有朝一日,我们会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野果;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拾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
是的,人生处处都会留下脚印。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是不会磨灭的。即使桥已坍了,路已改了,街已拆了,巷已变了……但是只要我们打开记忆闸门,展开想象的翅膀,脚印就会一个个浮现出来。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标题。 ②自定立意。 ③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语文卷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2分)1.D 2.A 3.C 4.A 5.C 6.D
二、(6分,每小题2分) 7.D 8.C 9. A
三、(6分,每小题2分) 10.C 11.A 12.B
四、(21分)
13.(6分)
(1)(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
(2)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
14、⑴①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②颔联“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经很深了。③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唯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3分,每联1分,每联内答出一个要点即可得1分。)
⑵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15、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⑵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⑶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⑷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五、(20分)
16、(6分)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17、(5分)
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18、(5分)
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旅途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19、(4分)B C
六、(13分)
20、(2分) 答:中外
21、(4分)答:①风可感而不可见,②没有云,水便不再降下
七、作文(40分)
23、(40分)作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