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基础知识(每小题 2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 诧异 岔路 姹紫嫣红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 笃学 亵渎 穷兵黩武 初生牛犊不怕虎
C. 犀利 潮汐 熙来攘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 嗜好 俟机 肆无忌惮 偷鸡不成蚀把米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冒昧 互联网 鬼斧神工 称心如意
B. 剽悍 返回舱 纷至沓来 一笔勾消
C. 装潢 抑郁症 真知卓见 满腹经纶
D. 沉湎 名信片 忠贞不逾 标新立异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王大夫的“王氏医学理论”和实践,正逐步被有识之士所 。
② 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 经费近百万元。
③ 这种企业与文化联姻的 在京郊是第一家。
A. 倚重 结余 形式 B. 倚重 节余 形势
C. 器重 结余 形势 D. 重视 节余 形式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新落成的“巴蜀饭店”素雅、洁净,不禁令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B. 经常使用“您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绝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个人文明程度较高的具体体现。
C. 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一言九鼎,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D. 在央视“CCTV歌手大赛”中,选手们个个才艺双全:比赛唱歌,曲尽其妙;考查综合素质,文化底蕴丰厚。天星 教育网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 数十年来大力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C. “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 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书”“五经”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B.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C. “临川四梦”指元代剧作家汤显祖作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
D.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二、阅读鉴赏( 34分)
(一)
现代都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正是这些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了 “风灾”。据气象学家介绍,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接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地面10-100米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100—300米的增值。高层建筑一般高度均在100米左右,这正是风力增强最“有力”的阶段。因此建筑行业按照建筑物高度、形状、地面状况以及所处地区30年一遇大风的标准,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比如架设高度在20米以上的广告牌,它的风压负荷系数应约为200千克每平方米,如果广告业主没有按这一规定施工,则要承担因风倒塌所造成的伤害损失的责任。另外,城市中的街道之间和大厦之间,就像大山里的风口,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将明显增加。如果一座大厦底层设有风道,那么它的出口处的风速可以比背景风速大3倍,这就是令人烦恼和生畏的“楼宇风”。研究者发现,楼宇风是由“文杜里效应”造成的。“文杜里效应”指的是:当管道中流动的气体或液体途中遇到突然收径的狭窄处时,流速会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同样道理,当阵风从开阔地带穿进大楼间的小夹道时,也会产生这种效应。如果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一些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就可以削弱这种效应。再有由于地表障碍物可能会迫使风速减缓,进而导致风向改变。风速虽然小了,但湍流却更厉害了。研究者发现,稳定的风在风速达到35千米/小时才会妨碍步行,而紊乱不定的风只要有16千米/小时的风速就会造成同样的麻烦。行人虽能受得住稳定的强风,但遇到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时,尽管风速不大,人也很难站稳。
如果不能让行人免遭令人难受的、甚至是危险的狂风袭击,那么所处位置的建筑规划就不是出自一个合格建筑师之手,起码是设计上存在隐患。一些发达国家有关行业已经做出规定,凡高层建筑施工前都要进行有关试验,力求排除或尽量减轻气流工程涉及的风能对地表物体、行人的影响。比如研究者发现,从塔楼顶下冲的气流速度要比开阔地的风速快 3倍,如果对塔楼外墙面做一些阶梯形变化设计,使沿墙体向下的气流中途一再受阻,其落到街面时就会大幅削弱,行人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许多摩天大楼选择宝塔形错列式设计方案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7 、第一段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风灾”的一项是(2分)
A .高层建筑正处在风力增强最“有力”的位置,会因强风造成倒塌伤害。
B .由于建筑行业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
C .由于“文杜里效应”导致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有明显增加。
D .由于地表障碍物迫使风速减缓,而形成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
8 、对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增值”:这里指随高度而增大的风速增加值,高度越高,风速增值越大。
B .“风压负荷系数”:指建筑物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风的压强数,这是个常量。
C .“文杜里效应”:流体流经突然狭窄处时,流速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
D .“收径处理”:“收径”即“收口”,“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
9 、不属于为避免由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的“风灾”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2分)
A .制定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以保证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在抗风方面的质量。
B .利用相应法规,对不符合抗风标准的建筑物的业主,实施经济制裁。
C .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
D .适当改变高层楼房外墙面的设计,减缓沿墙体向下的气流冲击速度。
10 、综观全文,对本文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是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前提。
B .必须限制现代都市建筑群的高度,调整建筑布局,限制建筑商和广告商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C .要根据现代都市高层建筑群密集的特点,严格管理,改进设计,加强防范,减缓“风灾”。
D .现代都市饱受“风灾”之苦,减缓“风灾”的措施不力,说明现代化城市建设尚存弊端。
(二)
杜环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 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 “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念允恭故,必不遗母。”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一元久已死,惟子环存,其家直鹭州坊中,门内有双橘,可辨识。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 “莫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乎?”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环知故人无不在者,不足付,姑慰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且环父与允恭亲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而归环家,此二父异之也,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贫,雨止,坚欲出向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之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后三年,母卒。将死,举手向环曰: “吾累杜君,吾累杜君!”言终而气绝。
注:杜环:庐陵人,随父一元到江东,后定居金陵。
1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1谭谢不纳 推辞 ○2皆以母事之 像待(杜环)母亲一样
B .○1母服破衣 穿 ○2抱衾寝母 让……安寝
C .○1天方雨 将要 ○2吾累杜君 使……连累
D .○1环令媵女从其行 婢女 ○2母性褊急 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12 、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1母泣告以故 ○2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 3果无所遇而返 ○4言终而气绝
A .○1和○2相同, ○3和○4也相同 B.○1和○2相同, ○3和○4不同
C .○1和○2不同, ○3和○4相同 D.○1和○2不同, ○3和也○4不同
13 、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2分)
A .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
B .独不能奉母乎?
14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 .张氏子亡家破,投奔儿子的友人谭敬先遭到拒绝,寻访其他友人与亲戚又无着落,因而陷入困境。
B .杜环同情张氏的不幸遭遇,毅然收留并奉养她,供给衣食,烹药治病,可谓无微不至。
C .杜环帮张氏多方寻访其故人,均找不到,于是决定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来供养,一直到她去世。
D .不仅杜环本人对张氏竭尽孝道,全家人对她也是十分恭敬孝顺。
1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A .庶万一可冀
译文:
B .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译文: (三)
黄 河 入 海 时
生长在黄河边,多少次伫立滩头,纵目黄河滔滔流向东方,对大河入海的景象充满向往之情。
我到书海里检索:壶口瀑布,龙门叠浪,长河落日,天堑飞虹 ……吟咏黄河的诗文汗牛充栋,却独独没有对黄河入海的描述。偶尔将河海联在一起的,如王之涣的“黄河入海流”,李太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不过是遥距河口千里之外的望河兴叹。它只是告诉人们,黄河流向大海。
黄河怎样入海?终于,我有了一个亲睹黄河入海的机缘。
进入 山东垦利县境,车子驶过黄河上最后一座大桥,从北岸踅上堤坝,傍河下行。河堤渐行渐低,低至于无。荒野里,弃车步行。拨开苇丛,一条被打鱼人踩出的小路,把我引至河边。
一下子,我呆住了。
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入海前的黄河吗?劈地开山,一泻千里的黄河就是这样入海的吗?遥望对岸,迷迷蒙蒙,隐有一痕;顺河远眺,落落漠漠,苍茫一片。河水散漫着,没有急浪,没有旋涡,几乎看不出向前涌流,万里涛声也在这里销声匿迹了。大幅的水纹,一圈儿,一圈儿,平缓地横漫上岸来,又平缓地退回去;陆上的水草渐浸入水中,又渐出于陆上。拥向天际的芦苇落尽了苇叶,飞尽了芦花,一株株,一丛丛,在暮秋的斜阳里静默地伫立着。河面有几只水鸟掠过,远天有一只苍鹰像被钉在空中。周围被一种出奇的静谧主宰了。
我不相信眼前的情景是真的,它怎么也无法和我梦幻中的黄河口复合在一起。诧异,失
望,甚至有几分沮丧。
黄河,来到这大平原上,没了关山的阻隔,你懈怠了吗?黄河,在眼见大海向你招手,目标就要实现的时候,你松气了吗?黄河,你前呼后拥,左冲右突,来到这里,疲倦了吗?黄河,你裹泥携沙,行程万里,是因袭太多,步履滞重了吗?
黄河,你到底怎么了?黄河!
就这样返回?我不甘心。搭一条水文站的勘测船,去寻觅我黄河入海的梦。
船朝河口的方向驶去。河道越来越宽,水面上没有翻滚的波涛,也不见粼粼微澜。但留意观察,河面并非静止不动。我发现,在这里,浑厚凝重的黄河,不是流淌,而是沉沉地通体向前推进。
船向前行驶着。约莫过了两三个小时,突然,在船一侧的不远处,阔平的河面上,兀然涌起一道急流, “哗哗哗哗”,发出一阵低沉的响声。只一会儿,水声消失了,激浪也平复了。紧接着,船的另一侧,又发出一阵“哗哗哗哗”的声音。循声望去,河面上又一溜浪涌突起。未待这道激流平息,船周遭的河面上,这里那里,远远近近,一道道水浪叠相突起,“哗哗哗哗”的水声此起彼伏。
我正惊异,船上搞水文勘测的同志告诉说: “快过拦门沙了。”
“ 拦门沙?”
“ 黄河载着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奔来,和海碰一决儿,受潮水顶托,一部分泥沙沉淀在河门上,形成一道坚硬的沙岗,人们管它叫‘拦门沙’,又叫‘拦门槛’。刚才隆起激流的地方,水下不过是一道道小沙梁,到了拦门沙,更有好看的哪!”
说话间,船驶到拦门沙跟前。受河底沙岗的阻挡,迎面海潮的撞击,款款流来的黄河,突然昂起身躯,腾跃而起,河海交汇处,波涛沸荡,迎面横激起一列黄浪水墙,爆发出一阵阵闷雷般的轰鸣。霎时间,只觉得天低云暗,目眩神摇。一阵剧烈的激荡过后,船头兀自仰起,再仰起,猛一窜,跃上了浪峰。
放眼望去,蔚蓝的海面上,高高隆起一溜翻滚的黄流,宛如一条躬起脊背的蛟龙,鼓动着,跳跃着,喧嚣着,脱口而去。
蛟龙入海,两冀浪花激扬,拉出两条白练,宛如蛟龙腹侧闪动的鳞甲。黄河浑黄,浪华雪白,大海蔚蓝;浑黄的腾跃,雪白的飞卷,蔚蓝的簇拥 ——好一幅大河入海图!
这时,我才发觉,身下这只机船,马达的轰鸣早被涛声吞没了,自身的驱动力显得那么无足轻重,船身紧紧伏贴在黄龙的脊背上,无可奈何地任其奔突、奔突 ……甲
啊,黄河!当遇到羁绊和阻挡时,你又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气和活力。乙
回想方才,我站在河边的感叹,是多么轻忽而浅薄!丙
黄河,你从没懈怠过。入海前,你那般沉静,是在为入海的最后冲刺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啊!
其时,你不再恣肆,但也没失于迂缓,你是雄浑;你不再放浪,但也没失于僵化,你是练达;你不再狭仄,但也没失于宽浅,你是坦荡。你没了在涓流汇聚的源头欢跳的顽皮,你没了在起伏的河道里跌宕的暴烈,你没了在窄仄的峡谷中扭挤的偏执。你有了宽阔博大的君子胸怀,你有了从容自若、款款行进的儒雅之风,而又丝毫没失却你所向披靡、不可抵挡的大河尊严。
黄河,在入海的地方,你完成了变幻无穷而又一以贯之的个性塑造。
黄河!黄河就是黄河!
16 .有人说文中的“沸”字用得好,请你谈谈理由。(2分)
答:
17 .文章的第6自然段中描写了水纹、水草、芦苇、苍鹰等,这些描写的目的是什么?与表现黄河有什么关系?(3分)
答:
18 .站在黄河入海口的岸上,作者有哪些“轻忽而又浅薄”的感叹?(2分)
答:
19 .作者认为黄河究竟有怎样的个性?(2分)
答:
20 .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2分)
A .文章中的人称几次由“黄河”变成“你”,既表现了“我”对黄河的深情,也便于直抒胸臆。
B .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第一眼看见黄河入海景象时复杂心情的词语是“呆住”和“不甘心”。
C .文中甲段中对机船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水文勘测站交通工具的简陋和自己惊恐、
后悔的心理。
D .文中甲、乙、丙三段呼应了前文,起到了贯通文意、联缀全文的作用。
E .从全文来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
三、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6分)
21 、把下面一段文字改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得超过15个(2分)
[ 《人民日报》记者肖东文] 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地区的事情,同时是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西部开发只能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道路,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有效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经济发展是核心,但绝不能将经济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持对立起来。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跨越式发展。
2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三闾庙,即屈子祠。屈元事楚仪王,曾任三闾大夫。
( 1)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请你结合诗句说说一、二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将所咏之情形象化的。(3分)
( 2)有些鉴赏家认为此诗的妙处在于以景语结尾,如李瑛《诗法易简录》云:“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23 、某中学公开招聘语文教研组长,假如你是应聘者之一,有一个即席向招聘审查小组成员陈述的机会,你准备说些什么?请写在下面。不少于300字。(4分)
24 、默写填空(4分)
①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
② 乱石穿空,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韩愈《师说》)
④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四、( 40分)
25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他哀怜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去。驴子的主人召集了数位亲邻出谋划策,确实想不出的办法搭救驴子。大家倒是认定,反正驴子已经老了,不救也罢, “人道毁灭”也不为过,况且这口枯井迟早总要填上的。于是,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泥土落到枯井里时,驴子叫得更恐怖了——它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又一铲泥土落到枯井里,驴子出乎意料地安静下来了。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泥土打在他背上的时候,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他努力地抖擞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把泥土往枯井里铲,驴子也就不停地抖擞那些打在背上的泥土,使自己再升高一些。就这样驴子慢慢地升到枯井口,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潇潇洒洒,溜溜达达地走出枯井。
请以 “走出困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 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③ 题目自拟。
④ 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