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读写)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个年级、六册课文围绕总体目标,各有侧重点,层层深入(具体见下各册各单元分表)。 分析课文,不要纠缠在一些细微末节,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从字——词——句——节——段——篇,学会从具体内容中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习掌握更多的词汇(读、写的基础)。 3、读懂、理解、分析课文的内容(从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及作者如何表达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上册 本册重点提示:本册教材针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这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好本册语文的教学重点:引发兴趣,关注语文(大语文),立好规矩,打好基础。 针对初一新生,要发扬继承好小学中学语文的一些传统(如认真书写、 教师指导细致等),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学、自我分析的能力。基础能力培养的重点一是阅读能力(重点是记叙文),二是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得一笔好字),三是写作能力(逐步了解和掌握五种表达方式,重点是记叙文),四学习语文的一些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写作五种表达方式: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 单元 | | | | | | 针对学生刚进入初中这样一个人生的转折,引导正确对待人生:人生是美好、曲折而又需要去努力实现,关爱生命,体验、憧憬、思考人生。 | 1、掌握词语(备一词语本); 2、懂得文章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及基本的表达方法(直接、间接) 3、重点学习叙述的表达手法。 4、建立一些学习语文的规则(如记好笔记、每周一篇周记、每天练字等)。 | | 1、 了解诗歌特征及基 本表达手法(形象中寄托感情或哲理)。 2、 “山”、“海”及“寻 海”的含义。 | | | 1、 记叙文的要素及基 本要求。 2、 叙事——感慨(登 山的艰巨及心理感受) | | | | | | 1、 由物及情、托物言 情的手法(与前文相比)。 2、诗化语言的体味。 | | | 介绍文言文知识、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字类活用、句式,翻译。重点:之、或。 | | | 自我介绍(过去、现在、将来)要突出一两件趣事、有意义事,介绍方法可多样。 | |
初中开始,学生将接触文言文,所以应明确初中文言文教学总体目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要围绕文言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展开教学(如实词的古今变化、虚词的运用、词类活用、主要的句式等),给予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各篇课文又要根据要求突出一、两个重点,逐步深化,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实译能力)。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二) 单元 | | | | | | 承前一单元“人生”,进行人生、理想、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努力目标(远、近)。 | 学习和掌握记叙文中穿插议论、抒情手法,多种角度叙述。 掌握比喻的修辞方法。 | | 哲理诗(与前诗比较),掌握诗中大量比喻的含义,认识比喻。 | | | 了解文章中的思想及作者如何表达。认识随笔的特点:围绕一点感慨、情感,引伸发挥,不拘一格。 | | | | | | 认识第一人称的记叙方法,分析文中记叙、抒情、议论的运用。 | | | 介绍孔子和儒家思想。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翻译背诵。重点;说(通假)、乎、则。 | | | 走向社会学语文——引导、培养学生综合性“大语文”的观点(利用一切机会)。 | |
寓言:寓言是一种隐含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作者把要说明的道理寄寓在故事中巧妙含蓄地表达出来。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讲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育好比灵魂。”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到唐朝柳宗元开始,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西方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三) 单元 | | | | | | | 学习“美”的散文语言; 学会如何描写景物(绘形、绘声、绘色); 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介绍科技知识,培养科技素养和 科学精神(求真与探索)。 | 学习说明文知识,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说明次序、手法)。 | | | | | | | | | | | | | | | | | | |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四) 单元 | | | | | | 亲情教育。从热爱家人开始,推及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 | 指导观察、积累生活细节,学习通过小事、细节写人,充满感情写人的手法,写好记叙文。 | | 生活中如何处理矛盾,培养互相体谅精神,化解生活中的矛盾。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鲁迅式笔法)。 | | | 正确处理朋友、同学之间的关系。记叙的多样角度和笔法。 | | | 家庭亲情的体会。学习从平淡生活中挖掘题材、抒写情感的手法。 | | | 体会母爱。学习形象寄情的手法。了解散文诗的形式(散文的形式,诗歌的意境)。 | | | | | | 关于亲情、友情的讨论。收集关于亲情、友情的警句、故事。 | |
本册教材共有古诗15首。 从时代分:东汉三国2首,唐代7首,宋代5首,元代1首。 从体裁分,古体四言(旧题乐府)2首,格律诗9首(七绝5首、五律3首、七律1首) 从题材内容看,一类写景抒情,一类写人生哲理。 教学:1、熟读并延伸介绍有关古诗。 2、介绍有关诗歌和诗人的知识。 3、诗歌艺术手法:直抒情感、间接抒情(写景抒情,景中寓情)。 4、诗歌语言特色和诗人风格。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五) 单元 | | | | | | 本单元是想象丰富的童话世界,感受真、善美与假、丑、恶。 | 联想、想象在阅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在阅读中再现生动形象,写作中更加丰富生动。 | | 理解深刻的含义,鼓励说真话。学习生动的叙写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性格)。了解童话。 | | | 体味诗歌中的美好世界,理解其中的含义(结合形象分析)。 | | | | | | 学会同情人、关心人。 体会文中美好的意境、美好的感情。 | | | | | | | |
童话:是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通过奇异动人的幻想,奇妙曲折的情节 间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儿童情趣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具有折射性(曲折反映现实)和变异性(虚构幻想)的特点。它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也便于学生学习写作,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神话、传说与神话故事: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描述和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来反映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传说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的口头故事,带有史实的影子,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神话故事是后世利用神话形式创作的故事。 七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 单元 | | | | | | 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好人生路,学会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境况。 | 继续深入了解掌握复杂的记叙文(多种角度的叙述、多种手法的运用、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等)。 | | 学习本文事件对比中表达思想及景物、场景生动描写的手法。 | | | | | | 进一步理解童话的特点及故事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反衬对照的手法(丑小鸭前后遭遇,重点在前面的铺垫衬托)。 | | | | | | 领悟文中表达的道理和启示。掌握文言字词:焉、于、彼、矣,了解和掌握意动用法。 | | | 1、谈谈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如何正确面对(可通过周记、作文、交流等)。 2、收集如何正确面对人生、对待顺、逆境的名言、名诗,举办展示。 |
七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二) 单元 | | | | | | 了解学校、家乡、祖国的历史,培养爱家乡、爱自然、爱普通人的情感。 | 学习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表达方法,重点了解小说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小说。 | | 结合抗战纪念,介绍此诗背景。理解黄河的象征意义。体会此诗豪迈壮阔的风格。 | | | 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语言的思想。了解小说特点,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方法。 | | | 理解本文的含义和表达手法,体会思索艰难曲折中斗争前进的“趣味”。 | | | 领会理解“土地”的含义,体会本文中感情,欣赏、体味其语言的表达。 | | | 分析女英雄木兰的形象特征。体味其民歌风味与文人诗结合的特点。 | | | |
比喻与象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与“兴”有联系有区别,在《诗经》中已经娴熟使用。在此基础上,至屈原的楚辞作品中发展为具有整体构思、相对固定的“寄兴”,即寄托、象征。象征主要是就写作的构思而言,它往往通过比喻来具体形象表现,所以两者有联系有区别。象征的内容往往是一种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积淀,如“美人香草”、“青松苍柏”、“红旗”等。 七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三) 单元 | | | | | | 中外名人传记单元,学习名人身上体现的精神,选择自己学习的名人偶像。 | 学习人物传记不同的写法:选择片断、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和以人物发展成长为线索、选取典型事例的纵式结构。共同的是要写出个性。 | | 学习邓稼先为国献身、知识报国的崇高精神和矢志不移人生道路。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格的写法。掌握本文的词语。 | | | 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踏实做事、实践为先的精神。学习本文围绕人物一点展开深化、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本文语言句式。 | 作文:写一篇记人的作文,要求刻画人物特点、多种手法。 | | 了解音乐艺术,了解贝多芬的艺术精神。学习本文“以宾衬主”、以事件为线索、刻画人物外貌突出人物的写人手法。 | | | 学习本文以星期天福楼拜家中聚会为线索刻画四位著名作家群像的构思及抓住人物特征写出不同个性的手法。 | | | | | | 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召开讨论会,交流自己的崇拜明星(介绍事迹,为什么崇拜)。 |
七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四) 单元 | | | | | | 了解什么是文化,了解中外主要的几种文化艺术样式(中国画、西洋画、戏剧、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等),增强文化艺术素养。 | 学习本单元文章中不同的表达方法。 调查当地的艺术样式(农民画、田歌等),写一篇文章介绍。 | | 体会童真童趣。学习本文围绕“社戏”表现童年情趣和选材上的特点:重点写看戏前的铺垫、看戏后的归航。 | | | 体味中华民族在艰苦磨难中培育的直面坎坷苦难、乐观豪壮的精神。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手法刻画事物、用形象写抽象声音的手法。体会本文豪壮激越的风格(气势、语言、句式)。 | | | 体会文中表达的艺术观点。了解、欣赏中国画重意的特点。收集关于画竹的诗文。与上文比较,体味阳刚、阴柔的不同风格。 | | | 了解舞蹈艺术的特点,理解艺术无国界的道理。学习本文多种手法写动态舞姿的手法,比较体味《安塞腰鼓》中描写声音手法。 | | | 了解古代口技艺术。学习本文正面摹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和通过记事写声音的特点,掌握文言文中的时间词及者、但、其、虽。 | | | 1、介绍或收集不同艺术样式的资料。2、了解中国戏曲(写意性、程式性、抒情性的特点)。3、介绍京剧知识(角色、流派、唱腔、脸谱等),欣赏京剧唱腔。 | |
七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五) 单元 | | | | | | 激发学生科学探险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 继续学习记叙文中不同的叙述方法。 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 | 了解胜利与失败的真正含义,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奋斗、成功、失败。体会文章选材角度及效果(从失败中体现英勇精神的悲剧美)。掌握本文词语。 | | | 理解身处绝境而奋斗求生的精神,培养生存意识,热爱生活。学习本文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 | | |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学习本文介绍事件中突出重点(登主峰)的记叙手法。 | | | 理解人类在科学探索中艰巨险阻,培养勇于探索、不屈不挠的精神。掌握讲演稿的特点(针对性、鼓动性、艺术性)。理解文章中的警句。 | | | | | | 收集有关科学探险的资料并交流。推荐观看中央四台的“探索奥秘”节目。 | |
七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六) 单元 | | | | | | 热爱自然、珍惜动物,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 | | | | | 谴责滥捕滥杀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保护法律,珍爱动物。学习本文动物人性化的表达(融入强烈情感)方法。 | | | 体味诗中“虎”中含义(表层——深层)及诗人的情感。“虎”的文化意义。 | | | | | | 理解本文的含义(联系《聊斋志异》小说的总体特点)。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字词。 | | | | |
本册课本选入古诗12首,其中南朝2首,唐代8首,宋代1首,清代1首。 乐府体1首,五言古绝3首,格律诗8首(七绝7首,五律1首)。诗歌题材有歌颂友情、写景抒情、叙写人物、感慨世事等,内容广泛。教学时可适当根据题材或作者延伸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