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21|回复: 0

[资料] 心理学经典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1 09: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心理学笔记
名词解释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    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    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    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    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8.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    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    超感知觉
14.    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16.    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8.    编码: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
19.    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20.    遗忘:对识记过的信息,不能提取或错误地提取的心理过程。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的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克服遗忘或提高记忆力:①地点位置法②韵律法③记笔记
21.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寄存器中保存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对感觉记忆的内容编码加工后得到的信息(记忆)。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22.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23.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日常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科学概念:是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解释其确切内涵的概念。
24.    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是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25.    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6.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27.    心理定势(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28.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9.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0.    智力:一种综合性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31.    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32.    信度(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测量的有效性,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33.    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层涵义,分别是所能为者可能为者。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特殊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等。
34.    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35.    操作能力:操作、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6.    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37.    离差智商:由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智商的新的计算方法,是确定个人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38.    比率智商:由智力年龄(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智商。
39.    心理测验: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它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成就测验: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心理测验。性向测验: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心理测验。
40.    心理年龄:通过完成智力测验中一定难度系列题目的多少,计算出的相对应的年龄。
41.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42.    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的动机。(原因:合作、情谊、归属)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机,包含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工作动机: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有四种理论(X—钱、Y—内驱力、V—价值实现、Z—情感与组织目标)。社会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诸多方面。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或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趋于消失。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43.    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力量=效价X期待(人类的动机不是来自于客观现实而是自身对客观现实的解释)。
44.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5.    生理性动机(驱力):个人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46.    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7.    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8.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由知--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构成(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条件)。
49.    认识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识风格。
50.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体现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是稳定的心理特征。
51.    人格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52.    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53.    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专制型行为方式和服从型。
54.    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55.    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56.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里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57.    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和事件。
58.    挫折:个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59.    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60.    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从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简答题:
1    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是观察法的优点。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与偏见的影响。
2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是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3    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首先,注意不等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是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选择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只有被注意到的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4    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5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果根据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集合信息过程。在搜集、选择信息过程中,对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此外,社会信息的选择途径也有独特之处。最后,人们的先前经验也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是在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理,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6    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到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现象。
7    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感觉系统获取作用于感觉器官上的刺激。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成为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8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揭示事物的意义。但是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9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包含以下几个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0.简述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
11.简述提高记忆的方法。
    1.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2.韵律法也称口诀法。3.记笔记。用相对精练的字句记下主要的观点,边记边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12.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保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编码是指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提取分为回忆和再认两种表现方式。

13.简述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么。其次,短视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象。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14.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哪些条件
15.美国Mayer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的分类等
16.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
17.简述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它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三个主要特征。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和分析相反,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18.什么是问题解决?它有什么特点。
    问题解决:将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从其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中,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做是问题解决。
19.举例说明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举例说明各种推理(三种推理)
    问题解决策略:⑴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⑵启发式: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其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以退为进,爬高山先爬小山。③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①问题的表征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去认知它。
2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主要通过对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动机因素中,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2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测量与技术;运用例子。
2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其次,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即个体智力出现的早晚也有差异。
23.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教育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而智力是能力的一个表现方式。
2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首先,在他看来,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应付熟悉的事情。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
25.论述智力测验的性质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心理测验所具有的性质,智力测验都具有。1,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是一种心理特质。所谓心理特质是指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不是客观事物。2,对智力的测验是间接的。智力作为一种心理特质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因此对它的测量只能是间接的,即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3,智力测量具有误差。任何测量,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都会出现误差。任何测量进行多次,其结果不会完全一致,智力测量同样存在误差。4,智力测验的工具选用要考虑其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任何测验只有当它被应用于它所适用的目标群体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效能。由于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智力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把一个测验应用于目标群体之外的个人或是团体,那么使用其原有的常模来做评定就很不恰当。
26.结合实例说明多元智力理论(P139-140)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包含7个方面的智力: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
27.智力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通过对家庭谱系研究以及双生子的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有较大的影响。遗传因素为人的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与基础。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智力发展有影响。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不过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弱。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28Guilford智力结构论 P140
29Das—PASS模型  143
30.效度和信度的分类。
    效度:1,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消的适宜性程度2,构想效度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3,预测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
    信度:1,再测信度,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又称稳定性系数。2,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记分上的一致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
3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32.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2,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如竖起大拇指在许多文化中是表示夸奖的意思。3,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33.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包含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特征:①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②具有坚定信念③正确的归因方式
34.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藏,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5.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工作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36.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⑴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⑵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即对动机的认知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⑴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⑵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笑一笑,十年少)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是人们社交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是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37.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有正常的智力水平⑵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⑶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⑷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⑸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8.不同的人压力感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经验②准备状态③认知④性格⑤环境(小环境)
39.挫折引起的可能反应:①攻击行为②冷漠③幻想④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40.焦虑障碍的分类: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恐慌障碍③恐惧症④强迫症⑤创伤后应激症
    焦虑的应对策略:①认清焦虑状况②克服焦虑(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③学会放松自己④运用想象减轻焦虑⑤进行理性思考⑥接受专业治疗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21 11:27 , Processed in 0.35777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