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60|回复: 0

[习题] 2015年山东教师招聘模拟试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6 09: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7.1)
1. 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 举例,略。
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1. 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
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 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
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
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试述课的一般结构。(8.1)
1. 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 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 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 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 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 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 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 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 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 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9.1)
1.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 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 举例说明(略)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0.1)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试大$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山东教师招聘试题6
七、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答: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形象,即起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很多如:1、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知识的"骨干"是联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2、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正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3、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有效方法。
八、课堂学习策略?
答: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其活动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策略。第一、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它直接影响听课的的效果。听课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准备,学生听课过程中要记录相关的内容,准备好上课的课本、笔记本,以及其他学习方面的用具(2)生理准备。上课要靠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学生要调节好自己的胜利状态、使大脑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上(3)心理准备。为提高听课效果,必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4)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支持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第二集中注意。从学生角度听课时要集中注意(1)要寄希望于课堂(2)积极进行思考(3)养成注意习惯(4)听课要有针对性(5)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6)正确处理和记笔记的关系。第三最重要的内容是弄清教师讲课的思路。第四为提高听课效率听课时还要把握课程特点和教师的特点。
九、试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自我监控的策略。如:第一、学习活动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对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准备,调节好精力与情绪。第二掌握好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要清楚学习目标。对象与学习任务。选择并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听讲时弄清老师的讲课思路。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业习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学习活动之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应采取补求个性的措施。学习活动后要总结自己或借鉴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十、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行动,以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干扰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懂得道德意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意志锻炼的愿望和进行意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二、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意志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可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行动进行自我评价。增强道德意志锻炼和自控能力。三、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意志品质不同训练的策略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锻炼他们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和沉着、耐心的意志品质。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锻炼道德意志的良好效果。
十一、试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答: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一、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二、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的满腔的热情。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老师看做知心人。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力求上进。
十二、试论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大量研究证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一、小学儿童由于独立性有限,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二、由于知识经历的增加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三、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 部世界的发展由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五、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15 09:59 , Processed in 0.09215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