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94|回复: 0

[资料] 教育学考试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9 09: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绪论
1.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它是教育科学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填空)。
2. 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都可以成为教育现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
3.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4.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也被人认为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阐述的观点是“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尊师重教”等。
5.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6. 最早提出教育学专著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他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贯穿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
7.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家,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8.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教育做了可贵的尝试.20年代,中国青年运动先驱,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系统阐明教育问题的著作,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做了宝贵的贡献。
9. 教育学和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而教育学则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对教育科学及其他分支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0. 教育学科是指我国师范,教育院校开设的教育课程的总称,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三门课程。
11.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1. 教育的起源: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
2.教育起源问题持生物起源说观点人认为,动物世界也存在教育,并把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珀西.仑。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了教育的心理模仿起源说。社会主义的劳动起源说。(选择、填空)
3. 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1)整体的原始性。(2)形态的融合性。(3)内容的同一性。(选择、判断)
4. 最早出现学校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
5.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六艺:礼。器,射,御,书,数。(选择、判断)
6. 义务教育的普及从近代开始,到现代才出现更为迅猛发展的势头。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义务教育由法律规定,带有强制性。
7. 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学校教育需求的性质已开始发生变化,学校教育由面向少数转变为面向多数,面向全体,由特权转变为普通权利,由个人私事转变为社会公益事物,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意味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自身趋于成熟,能对社会,对人类诸多方面产生广泛,深刻,持久影响的崭新阶段。
8. 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生产性(2)普及性(3)系统性(4)双轨性。
9.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
(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性和弹性化。
(3)教育的现代化。
(4)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推进表现在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上,表现在教育法制化上,还表现在对教育机会均等在认识上的逐步加深和由外部民主向教育内部民主的发展上。
(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10.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表现在:
(1)生产力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2)教育是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
(3)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主要背促进作用)
1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13.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既为所能罗列的任何教育所共有,又使教育活动与非教育活动相区别。教育的非本质属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教育的本质属性才是永恒的。
14.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教育具有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可能超前,更多时候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16.学习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和儿童热爱学习是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选择)
1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与相应教育举措: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展开。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
(3)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
(4)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可变性即个体的可塑性。
18.遗传素质具有物质前提作用.(填空、选择)
20.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作用。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1.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可以借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在育人中占据优势地位。
(2)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向师性,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强烈愿望,具有可教育性。
(3)学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学校只有发挥出主导作用来,才可能担负起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培养出大批和个人才的历史责任。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
(1)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
(2)有效地协调其他教育影响
(3)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
(4)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
(5)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  教育目的
1. 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目的教育目的观。(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3)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
2.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选择)
3. 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现行规定,在我国,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构成要素,教育目的包含在教育方针之中。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方针中,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目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为我们指明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5. 教育与发展就是这样,具有原因与结果、条件与变化、手段与目的之间的那种关系、联系。
6. 素质教育的基本属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内在性。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性、全体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多选)
7. 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理解是心灵交流的桥梁,教师要学会通过心灵交流去探索学生精神世界的秘密。
8.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互动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4)充分发挥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简答)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
1.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只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的方针、教育计划的执行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2)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丰富的知识。
2. 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二)劳动对象的主体性(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填空)(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3.现代教师的素养
(一)思想品德素质
1.政治思想素养
2.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团结协作。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重要素养。
1.教师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2.教师的能力结构
(1)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的具体要求是:表达准确、得体、简练、具有科学性;条理清楚,具有逻辑性;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合乎语法规则,具有规范性;生动、直观,具有形象性;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语言流畅,有节奏,富有启发性。
(2)组织管理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4)创造能力。
(5)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4. 学生是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这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5.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表现在:1.学生具有依赖性。2.学生具有可塑性。3.学生具有向师性。
6. 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1.自觉性。2:独立性。3.创造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7.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注意几点:(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二)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三)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四)教师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1. 1902年,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2. 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又对旧学制加以修订,并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1922年颁布了新学制,即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学制”。
3.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不同的改革,大致有一下一些新的趋向:
一,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
二,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简答)
第五章  学校德育
1. 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里健康教育。
2. 德育的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学校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就是德育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的根本保证。
(2)在德育工作中,要把对学生的共产主义四项思想体系的教育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学校德育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
(3)引导学生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同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生活、劳动联系起来,使德育落到实处。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教师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全面地了解学生,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缺点要用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并教给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2、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而且批评应选择适当的实际,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教师首先要爱护、尊重、信任学生。激发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2)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3)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明确、具体、可行,一经提出,便要坚持。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七、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 德育的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在德育方法体系中是运用的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方法.(填空)(二)示范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是指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定的道德范例,让学生敬仰和模范范例。以正面人物去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种德育方法。
(三)实际锻炼法
(四)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也称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情感情,以境陶情,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冶炼的一种德育方法。陶冶的方式,主要有:1、创设活动情境进行陶冶教育。2、通过托物言志进行陶冶教育。3、利用课堂教学进行陶冶教育。4、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陶冶教育。5、借助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手段进行陶冶教育。
(五)自我教育法。
4. 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的方式: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评比竞赛和操作评定。
5. 表扬和奖励的方法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表扬和奖励必须公正,符合实际,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得到多数学生的公认:第二,表扬与奖励要及时,才能获得强化的最佳效果;第三,表扬与奖励要照顾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既要注意优秀学生,也要注意后进生,对后进学生的微小进步也要给予适当的,及时的肯定;第四,表扬和奖励一般应在集体中进行,使之既教育个人,又鼓舞集体,产生平行教育影响;第五,表扬和奖励应以精神鼓励为主。
6. 合理的运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批评和惩罚必须是公正的。教师在进行批评和惩罚时决不能对学生抱有个人成见,或从个人情感出发。否则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第二,批评和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使犯错误的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善、平等、信任、关怀的态度对待受批评和惩罚者,批评和惩罚才能奏效。第三,批评和惩罚必须注意不同时间、地点、条件和对象,区别不同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第四, 慎用惩罚,特别是不能轻易使用处分的手段。第五,批评和惩罚要用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结合起来运用。第六,不能侮辱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第六章  教学工作
1. 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正规教程和非正规教程。
2. 中小学常见的正规课程有: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始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其优点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时间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弊病在于:片面夸大儿童的直接经验,课程内容及安排旺旺缺乏严密的计划,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
3.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指将相近或相邻的几门学科组合成一门新学科的课程类型。其优点在于:压缩课时,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只是被人为地割裂,符合儿童认识世界的特点。(简答)
3.非正规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又不一察觉的因素。(填空)
4. 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掌握四个大点):
(一)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就课程计划中的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更具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四)教学参考书。是为教科书配套编写的教学辅助性用书,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指导性书籍。
5.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填空选择)
6.以教育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学唯一。(判断)
7.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中高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主要包括: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1)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8.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教学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要求,
(1)在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3)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把理论讲授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2)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3)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直观性原则。
(四)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治理相结合规律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规律的要求。(填空)孔子最早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思想,《学记》提出“道而弗抑,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要求。古代西方,最著名的启发教学范例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
(六)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注意原则的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2.要善于把集体教学和个体知道结合起来。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8.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启发式,一类是注入式。
9. 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直观感知、实际训练为主的三大类教学方法。
10.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2.谈话法。
讲授法的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
(2)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
(3)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
(4)恰当的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11.谈话法有称问答法、提问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常用谈话法(被称为“产婆术”)(选择题)。运用谈话法要在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以及学生方面予以重视。
(1)从提问内容上,教师应注意一下几点:目的要明确;难度要适宜;问题要有逻辑性;要准备必要的辅助问题和一个完整答案。
(2)从提问方式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掌握实际,启发诱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3)从学生的要求上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要恰当地评价学生;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进行小结。
1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育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14.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一)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二)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四)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考虑到学校的客观条件。(五)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15.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填空)
16.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一)班级授课制,它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只是程度编成班级。(二)个别教学(三)小组教学。国际上小组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外部分组;一类称为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改变了传统的按年龄编班,二是按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重新编组;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所编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四)现场教学(五)复式教学(六)远程教学。
1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组成。
   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要写好的三种计划:(1)写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2)写单元(课题)教学计划。(3)写课时计划(教案
18.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堂好课的基本的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3.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4.语言规范,板书整洁。5.教学精度组织严密、结构紧凑。6.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19.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有两种:考查和考试。
20.引导—发现式,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布鲁纳。情境—陶冶式这个模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暗示教学法又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
第七章  班主任工作
1. 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
2. 班主任的工作的内容(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引导学生学好功课(三)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四)组织学生劳动(五)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六)处理班级日常工作(七)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3. 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4. 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
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
3.培养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班风。
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
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八章  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1. 课外校外教育的四个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多选)
2. 课外活动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选择)
第九章  学校管理工作
1. 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填空)
2. 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四个,即制定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
3. 决策的概念: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填空)
4. 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制度主要有下列几种:派任制、聘用制、代用制。
5. 教师工作考核可分为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考核内容归结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6. 校长责任制是: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
第十章 基础教育改革
1. 树立现代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念 二、现代人才观 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四、科学的学生观 五、现代课程观 六、教育民主化思想。
2.科学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目的,其基本的观点有: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3.学生是责任主体。4.学生有个性差异的人。
第十一章  教育科研
1.教育科研的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2. 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
3.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面形式主要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两大类。(填空)
第十二章   教育测评
1. 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一般的升学考试属于常规参照测验。毕业考试、自学考试、资格考试等属于目标参照测验。
2. 良好测验应具备的条件,鉴别一个测验质量的指标包括正确性(效度),可靠性(信度)、鉴别在(区分度)以及实用性。(选择)
3. 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编制和主观性试题编制。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主观性试题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来回答,起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可以自由反应。
4. 主观性试图适用于测量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尤其适合于测量综合、评价两个层次的认知目标(填空)
5. 教育评价的类型:1.按评价范围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微观教育评价。2.按评价机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选择)3.按评价方式分为定量评价、定性评价。(选择、判断)
6.  教育的评价功能:(简答)
1、测定功能,这是教育评价起功能的基础,只有采取测验、考核、观察、作品分析、调查等,进行准确的测定,才能为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检验评定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检查鉴定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评价学校的办质量提供客观依据。
2.诊断、激励功能,教育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了解和确认自己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端正动机,弥补不足,激发上进心。
3、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正常指导;领导者也必须对教师工作、成绩进行指导。指导必须从实际出发,而恰当的指导必须依据教育评价。
4、导向功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测量与评价对学校实现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则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第十三章  教育现代化
1.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包含的基本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普及性和广泛性。
(二)教育终身化(三)教育开放化(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五)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六)教育科学化(七)教育法制化(八)教育多样化。
考点
绪论   无大题
第一章
1. 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P19-22      
2.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重点在促进方面)P27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38
4. 个体发展的一般特点与相应的教育举措P48简答
5.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P52
第二章
1. 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P89     
2. 素质教育在课堂教育中的体现(简答)P90
第三章
1.现代教师的素养P100
第四章
1.世界教育各国学制的改革趋势P128(简答)
第五章
1.德育的原则(两个重点)P150(2个重点: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记录约束相结合原则)
2.德育的方法(陶冶极其方法)P163   
3.品德评价法(大题)(批评与表扬)P167
第六章
1.教学过程的规律P181  
2.教学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P186
3.教学方法(讲授及要求)P195  
4.备课三个方面及计划P209
5.一堂好课的标准。P212
第七章  
1.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方法。P232  
2.教育评价的功能P354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4 07:31 , Processed in 0.42243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