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23|回复: 0

[语文] 高考成语使用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3 10: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考试题中曾考过的“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炙手可热”“莘莘学子”“差强人意”等成语,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对成语的使用,由于很多时候人们已习非成是,这就给正确判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下面梳理出在日常生活中极容易用错的成语40例,供大家复习。同时,大家中依此思路,注意这类成语的用法,以不断强化积累。
  1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 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
  7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 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11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
  12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 脑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14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 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 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23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
  24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
  26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
  29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30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 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34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
  35 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6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
  37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38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40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 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 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6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等等。
  七、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如:
  例7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八、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九、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9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
  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
  十、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例10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 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等 等。
  十一、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如: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 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
  十二、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例12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 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 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15 17:52 , Processed in 0.51950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