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选 1、 心理学是从( 1879)年开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3、 (认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4、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 5、 (客观性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从人的外部活动的客观事实出发,努力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 6、 (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指导性原则。 7、 (发展性原则)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 8、 (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心理学研究实践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9、 (定期观察)是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观察,每周一二次,每周一二小时或十几分钟,到一定时期,对观察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 10、 (自然实验法)是自然条件下,有目的地创设条件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11、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事行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或有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 12、 (心理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测验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品质的方法。 13、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 14、 人的(脑干)我们叫做生命中枢。 15、 (小脑)的功能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16、 (丘脑)是神经通路的“中转站”。 17、 人的大脑(左半球负责):人的言语、阅读、书写、 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 18、 大脑(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 音乐和艺术等活动。 19、 视觉中枢在(枕叶),听觉中枢在(颞叶),躯体感觉中枢在(顶叶),运动中枢在(额叶),嗅觉中枢在(海马回沟)。 20、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21、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或神经机构叫(反射弧)。 22、 条件反射不是固定不能变的,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 23、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24、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由(负诱导)导致的。 25、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央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 26、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彼此成(反比)关系。 27、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28、 先吃糖后吃苹果感觉是酸的,先吃杨梅后吃苹果感觉是甜的,是(感觉对比)现象。 29、 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确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30、 尽管客观事物具有各种不同属性,由各种不同部分组成,但我们总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1、 我们在知觉任何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认知或 经验来解释它,并用语言、词把它标志出来,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32、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主观因素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33、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34、 以语词所概括出来的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 35、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就是(运动记忆)。 36、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力)。 37、 (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 38、 (意义识记)是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找出材料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果关系或者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之后进行的那种识记。 39、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40、 (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41、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接受知识经验的速度,即在大脑中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速度。 42、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对所识记的知识经验保持的时间,即在大脑中已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牢固性。 43、 (记忆的正确性)指对识记的知识经验准确无误。 44、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对识记的知识经验能否及时提取、灵活运用。 45、 遗忘曲线规律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的。 46、 (思维的间接性)指的是人通过已有的经验或以其它事物为中介来认识事物。 47、 (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48、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49、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 50、 (元认知)是指对头脑内部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和调控。 51、 (分析)是在人脑里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方面、要素、组成部分、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 52、 (比较)是在人脑里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过程。 53、 (分类)是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54、 (抽象)是在人脑里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 55、 (概括)是在人脑里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若干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56、 (具体化)是指在人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念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 57、 (系统化)是指在人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整理成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过程。 58、 (演绎法也叫演绎推理)是以一般原理为根据而推演出特殊事物并得出肯定结论的思维方法。 59、 (归纳法)是以观察到的许多事例为根据,而推演出某个新原理、定理的思维方法。 60、 (类比推理)是从两个对象的部分属性相似推演出这两个对象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似的思维方法。 61、 (思维的广阔性)指的是善于全面地辩证地思考问题。 62、 (思维的灵活性)是能主动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机动灵活地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探求问题的新方案。 63、 (思维的敏捷性)也叫流畅性,指的是人在思维过程中能快速地在较短时间内找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64、 (思维的独立性)指的是人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不受别人的暗示与干扰,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 65、 (无意想象)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由一寂静的刺激引起的、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 66、 (有意想象)根据某种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67、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人脑里独特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68、 (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 69、 (注意)它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70、 (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清晰地觉察到的事物的数量。 71、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较长时间内,人们把注意保持集中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72、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73、 (强化功能)是不断提醒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从而使活动起到加强的作用。 74、 (Ⅰ型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75、 (Ⅱ型惩罚)是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76、 (认识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 77、 (双趋式冲突)就是当一个人追求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只能选择其一的心理矛盾状态。 78、 (双避式冲突)是一个人面临两个威胁性的目的并且必须接受其一时的心理矛盾状态。 79、 (趋避式冲突)是当一个人对同一目的抱有趋向和退避两种不同动机而进行选择时的心理矛盾状态。 80、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 81、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经常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并随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行动目的和意义的心理品质。 82、 与盲从性和独断性相反的不良意志品质是(自觉性)。 83、 (果断性)就是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的善于适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的心理品质。 84、 (顽强性)指一个人为完成既定目的善于百折不挠,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品质。 85、 (自制性)就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于支配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品质。 86、 (快乐)指盼望的目标达到或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其紧张性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87、 (愤怒)是由于事物或对象不断产生妨碍和干扰,使个体不能达到目标而产生与愿望相违背的状况,从而逐渐积累紧张性情绪体验。 88、 (悲哀)是企图摆脱危险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89、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90、 (艺术升华)就是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以社会所接纳、赞许的方式表现出来。 91、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92、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产生的体验。 93、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94、 (思维能力)在一般能力中起着核心作用。 95、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96、 (创造能力)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以产生出具有价值的、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 97、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加德纳)教授提出的。 98、 强而不平衡类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型——粘液质;弱型——抑郁质 99、 (门诊咨询)是在医院或咨询机构按照门诊的办法进行的咨询形式。 100、 (间接咨询)是借助于某种媒介而开展的咨询活动形式。 二、 多选 1、 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2、 观察法从观察的内容分,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 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 脑干由(延脑)、(桥脑)、(中脑)组成。 5、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6、 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它们将半球从前到后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7、 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8、 动力定型具有(定型化)(自动化)(概括化)的特点。 9、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10、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11、 知觉活动的规律(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等方面。 12、 记忆表象的两个特点:(直观性)、(概括性)。 13、 记忆的保持过程有三种信息储存系统:(瞬时储存 系统)(短时储存系统)、(长时储存系统)。 14、 记忆的品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15、 回忆时可以利用的联想有四种:(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16、 思维具有两个重要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17、 演绎推理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部分所组成。 18、 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9、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怕的转移)。 20、 动机的功能(启动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21、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22、 动机冲突的方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23、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 24、 根据情绪活动发生时的强弱程度、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等状态。 25、 按照心理活动指向于外部世界,还是指向于内部世界,可以把人的性格类型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26、 按照个体活动的独立性程度,把人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 名词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 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4、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 5、 个案研究法:是对被试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 6、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7、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8、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9、 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10、 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 11、 感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2、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13、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14、 似动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是将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知觉为运动的一种现象。 15、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6、 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量的限度,也称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 17、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就叫做绝对感受性。 18、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9、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20、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21、 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 22、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种稳定性或不变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 23、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24、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心理过程。 25、 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26、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努力,也没有运用任何专门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 27、 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现象。 28、 超额学习:低度学习,即识记达不到背诵的水平;中度学习,即识记后刚能达到背诵的水平;过度学习,即识记超过背诵的水平。 29、 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3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31、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 32、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 33、 思维定势:指的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 34、 原型启发:指的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35、 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36、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37、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8、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9、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0、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它是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1、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2、 注意策略:是指对自己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 43、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44、 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45、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中止不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46、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47、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48、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机。 49、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50、 情商: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已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51、 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52、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53、 道德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都属于道德感。 54、 一般能力:是指成功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55、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务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56、 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57、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58、 学习疲劳:指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 59、 学习障碍: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 60、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咨询对象的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等活动以使咨询对象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专门技术。 61、 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四、 简答 1、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2、 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1)探索心理规律,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现象(2)运用心理规律,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3、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1)日常生活经验证明(2)医学临床经验证明(3)科学实验证明 总之,日常生活经验、医学临床经验、科学研究等都证明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5、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联系 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2)区别 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再次,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7、观察与感知的联系与区别?观察与感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这是两者的联系。 区别:(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分析器的综合活动。所以,观察比感知更具有理解性。(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结果发现,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不会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是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得少。 9、如何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3)避免回忆材料时的顺序干扰。(4)注意科学用脑。 10、如何科学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多样化。(3)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1)联系 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昌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2)语言与思维的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与外部世界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12、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13、推理的三种形式?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14、求异思维有几个特点?(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15、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哪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豁然开朗阶段(4)检验假设阶段 16、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控制功能 17、注意的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被抑制(3)呼吸的变化 18、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受哪些条件的制约?(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1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0、意志行动的特征?(1)自觉目的性(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受意识的能动调节友配(4)克服困难 21 、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的方式?一是语言提示的方式;二是活动的方式。2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2)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 (3)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习与毅力(4)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5)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层次不同(2)从发生的角度来看,二者发生的早晚不同(3)从反映的角度看,二者反映的形式不同。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情绪对情感具有影响力,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更大的影响 。 24、情绪、情感的两极性?(1)积极动力作用与消极阻力作用(2)肯定与否定性质(3)激动与平静状态(4)紧张与轻松作用(5)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 27、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联系:(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动力作用区别:(1)反映的对象不同(2)随意性程度不同(3)机体表现不同 28、 人的情绪、情感主要通过什么表现?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来表现 29、 情商包括几方面的内容?(1)能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5)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30、 控制激情的措施主要有几方面?(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合理释放 31、 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呢?(1)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2)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3)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 32、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联系:(1)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2)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区别:(1)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格心理特征。(2)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32、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八种智能内涵: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33、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 34、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35、性格的结构?(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36、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具有一种“成人感”(2)发现“新的自我”(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37、影响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的因素?(1)家庭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影响(3)社会教育影响(4)自我教育影响 3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具体目标)?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遵循的原则?(1)面向全体的原则(2)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和理解的原则(4)学生主体性的原则(5)个别对待原则 40、心理咨询的原则?(1)长善救失原则(2)委婉启发原则(3)尊重信任原则(4)整体性原则(5)具体分析原则(6)预防性原则(7)保密性原则 4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理(3)意志健全(4)人格完善(5)自我意识客观(6)人际关系协调(7)反应适度 五、论述题 1、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呢? (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4)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论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3)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7)科学用脑、合理用脑(8)树立记忆的信心 3、 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 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维活动(3)提高元认识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4)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4、 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2新颖的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富于变化4培养学生的兴趣(2)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5、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1)明确每个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6、中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1)矫正错误的观念(2)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 7、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 (一)教师的认识能力(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2)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3)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4)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5)教师要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6)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师的情感(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2)教师要热爱学生 (三)教师的意志(1)教师要有坚定性(2)教师要有果断性(3)教师要有自制力 六、案例分析 1、 在教学中买卖多了就卖,少了就买,急躁心里着急就跺脚,所以用躁、干燥干了就着火,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学生容易记忆,有何心理依据? 这些教法有很好的起发和介见作用。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预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2、 在实际教学中为提高识记效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有时采用“漏一补十,差一讨十”的作法,有时还采用反复写生字的方法,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这种做法违被了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与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有关,在一定时间内不易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过度疲劳,隆低实际效果,同时“漏一补十,差一讨十”的做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丧失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心理障碍。 3、 学生在记忆材料、一篇方章时,开头结尾记得很牢,中间记的不牢,材料前后优于中间记忆,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前后记忆的材料之间发生抑制而造成的,遗忘中的抑制现象有两种,即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有前摄抑制,只受后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很少或几乎没有后摄抑制,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要受两种抑制的共同影响。 4、 一位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的教师在新学期开学时,在教室墙上挂上生动图画,窗台上摆上花草,辨断这样会产生什么效果? 这位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教室的花草植物属新异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更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5、 中学中,某学生与教师有好感,或对他所教学科感兴趣,这科成绩就好,相反的学科成绩就差,这是为什么,对未来工作有何启发? 这是因为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理智感产生于认识活动基础上,反过来又推动人的认识的活动不断深化,它是认识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好奇,以及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讲课使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快,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帮助鼓励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诱发学习的情感动力。 6、 初中生中有个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但脾气强,性情急,辩断他的气质类型 这名学生属胆汁质,对这样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为此,应当要求他们善于自制,能沉着、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能从容不迫地进行活动;培养他们在行为上和对人态度上的自制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这些方法对胆汁质的人来说教育效果是好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切忌急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