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 )。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2.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 )。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3.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5.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8.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 A.一般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无结构问题 D.特殊问题 9.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10.(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1.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1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5.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1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1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19.可采用( )来治疗失眠。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 20.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2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22.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23.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A.会谈 B.倾听 C.鼓励 D.询问 25.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由( )首创的。 A.皮亚杰 B.雅各布松 C.艾里斯 D.沃尔茨 26 .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 )。A.学习目的 B.教学目的 C.学习目标 D.教学目标 27.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 A.目标分类 B.目标表述 C.任务分析 D.任务执行 28.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是( )。 A.弗洛伊德 B.布卢姆 C.皮亚杰 D.杜威 29.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 A.知识 B.领会 C.综合 D.评价 30.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是( )。 A.知识 B.领会 C.综合 D.评价 答案与解析: 1选D。研究者一般将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两类。其中无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2 选D。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问题的解决。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被提取和应用。专家不仅拥有丰富且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3选C。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特点。 4选A。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心理眩惑”等情况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都影响问题的解决。 5选C。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 6 选A。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为此,可以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7选C。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8选B。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正属于这类问题。 9选B。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10选C。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11选B。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 12选A。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3选B。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道德发展的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14选D。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15选D。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16选D。认同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17选A。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18选A。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9选B。肌肉松弛法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而失眠状态的出现就是由于情绪上紧张、不安,心里产生的焦虑,肌肉松弛法刚好能够治愈这一症状。 20选B。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小王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的行为就是强迫行为的表现。 21选D。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也就是产生焦虑行为。 22选A。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23选C。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人格测验包括多相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 24 选A。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25选B。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这种方法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 26选D。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27选C。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力求使任务变得细化可行。 28选B。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对每一个领域进行详细的分类,使之形象化、条理化,成为一个教育目标体系。 29选A。知识是认知领域的构成部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30选B。领会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三) 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5.( )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A.正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垂直迁移 6.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7.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8.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B.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C.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D.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9.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 A.派生类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B.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和总括学习 10.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1.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12.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归属学习 13.( )是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A.组合律 B.活动律 C.强度律 D.差异律 14.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15.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A.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 B.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 16.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17.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 A.打开收音机 B.草书 C.实弹射击 D.开车 18.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19.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20.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的品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2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23.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这属于()。 A.复述策略 B.理解——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24.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25.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生成技术 26.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2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28.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是由( )提出来的。 A.加涅 B.布鲁纳 C.斯滕伯格 D.弗拉维尔 29.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30.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是( )。 A.发现教学 B.指导教学 C.程序教学 D.合作教学 答案与解析: 1选A。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2选C。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3选C。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考&试大$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选D。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5选B。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应性迁移是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重组性迁移是指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6选D。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客观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 7选C。定势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 8选C。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也称描述性知识。 9选B。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划分学习的类型,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 10选B。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陈述性知识。 11选C。所谓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考&试大$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12选C。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因为学生是通过对“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进行综合归纳后才获得“水果”这一概念的意义的。 13选A。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14选B。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15选C。操作技能本身属于技能的范畴,具有一般技能所有的特点,但就操作技能本身而言,又具有与其他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有: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因此,答案为C。 16选D。操作技能按操作对象的不同分类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前者操纵的对象主要是机体自身,后者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操纵一定的器械来进行的。 17选B。连续动作技能即连续型操作技能,这类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操作技能表现为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协调的动作序列。只有B选项符合这一定义。 18选A。智力技能也称为心智技能,所谓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19选D。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形成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20选D。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操作活动方式的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 21选A。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2选B。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 23选D。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是属于组织策略中列提纲的方法。 24选B。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25选A。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 26选B。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都属于元认知策略。 27选B。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考&试大$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属于组织策略中利用图形的方法。 28选B。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由布鲁纳在其著名的人工概念的研究中提出,直到20世纪70年代加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才明确地将认知策略划分出来,在其学习结果分类中单列一类。 29选B。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考&试大$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30选B。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教学目标;在充足而连续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监控学生的表现;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