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A .教育的社会性 B .教育的平等性
C .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2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 .《教学与发展》 B .《大教学论》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3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 .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D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4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 .社会生产 B .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5.在现代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策略是( )。
A.增大劳动力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 D.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7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顺序性 B.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8.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9.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10.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2.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其中这“三个结合”是指( )。
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B.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C.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相结合
D.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E.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3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
A .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4.教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教育能力素养有( )。
A.语言表达能力
B.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C.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E.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5.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
B.有利于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D.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E.可以让学生有赚钱的机会 6.我国社区教育主要类型是( )。
A.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B.以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C.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D.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
E.以家庭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7.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 )。
A.教育观 B.人才观 C.应试升学观D.教育质量观 E.精英教育观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 )。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D.卢梭的《爱弥儿》
E.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9 .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 )
A.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B.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
C. 脑、体劳动的分离
D. 教育经验的积累
E. 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10.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教育的价值取向
B.教育的内容
C.学校课程的结构
D.教育的方法
E.教材的编排 三、填空题
1.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2.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4 .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5.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榜样示范)法。 6.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形式的(群众)性。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3.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该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 五、简答题
1.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协调和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因素。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目的反映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社会实践有什么功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D 6.C 7.C 8.A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BCDE 4.ABCDE 5.BCD 6.AD 7.ABD 8.ACE 9.ABC 10.ABC 三、填空题
1.心理2.基础3.效度4.思想5.榜样6.群众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合力是指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沦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个本性办事。 五.简答题
1.答: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2 .答: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3. 答:(1)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