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与教育学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5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时(《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做事(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 、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时(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适合作品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 、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2、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5、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7、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1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3、内法论者一般强调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法论观点)。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7、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8、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四、教育目的 1、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4、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6、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学生与教师 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2、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3、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4、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六、课程 1、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2、课程可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4、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5、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6、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7、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8、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他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七、教学(上) 1、教学的首要任务时(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实(孔子)。 3、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事(赫尔巴特)。 5、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7、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时(传授知识)。 8、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9、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0、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1、《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性原则)。 13、最在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4、《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 15、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发)。 八、教学(下) 1、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2、一个测验能够正确的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成为测验的(效度)。 3、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的低分,马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事(夸美纽斯)。 5、设计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