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732|回复: 0

[习题]  2015教师招考教育学冲刺试题3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 10: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育学部分一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A.遗传 B.环境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S226;&S226;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D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风机塔筒清洗,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3)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4)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教育学部分二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D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B
  A1911B1912C1957D1958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D
  A1902B1903C1912D1922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D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D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
  A.连续性 B.创造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 和社会本位论。
  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和教材。
  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冷却塔堵漏,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教育学部分三
  一、选择题
  1.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漫话》C.《教育过程》 D.《论语》
  2.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B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3.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B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社会分工C.资本主义制度 D.新的剥削和压迫
  4.革命战争年代,我国去解放区的教育主要分为(D
  A.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 B.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C.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 D.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
  A.教书 B.育人C.教书育人 D.带好班级
  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7.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
  A.明朝中叶 B.清朝初期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过的著名德育原则是(B
  A.社会化活动原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9.下列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的是(D
  A.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B.教育方式的情感化C.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D.教育形式的集体化
  ; 1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B
  A.考验法 B.观察法C.问卷法 D.谈话法
  11.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
  A.发展学生的智力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D.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12.课程具体包括(D
  A.课程计划 B.教材C.教学大纲 D.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13.在青少年学生的各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B
  A1012B1115C1316D1216
  二、填空题15
  14.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15.学校和家庭联系的方式有:互相访问、建立通讯联系、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以及举办家长学校。
  16.德育过程中“知”指道德认识,它包括道德知识(品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7.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18.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一是启发式,二是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简述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1)婴儿期和托儿期(又称先学前期,出生~3岁);(2)幼儿期(又称学前期,3~56岁);(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1112岁);(4)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1415岁);(5)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1415~1718岁)。以后还有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两个阶段。
  2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有哪些?(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21.社会主义教育有哪些特点?(1)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2)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宗教迷信,提倡唯物主义;(4)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强有力手段。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试论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条件,不能离开知识的掌握凭空发展智力,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智力发展又可成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武器,智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但知识不等于智力,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将知识掌握和发展智力割裂开来的形式教育派理论和实质教育派理论都是错误的。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4 01:19 , Processed in 0.42097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