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50|回复: 0

[习题] 最新教育公共基础笔试模拟套卷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 09: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题库套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  C  )的新学习方式。
    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  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反复巩固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
    2.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  B  )
    A.统一性    B.适应性
    C.规范性    D.选拔性
    3.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篷监
护人应当相互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  D  )
    A.劝其退学    B.取消学籍
    C.让其自由发展、成长    D.送专门学校使其继续接受教育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C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D.充分发挥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
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
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应由谁来承担责任?
(  B  )
    A.司机负责    B.所在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所在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6。下列选项中体现了“问题解决”的是(  C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美人鱼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7.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迁移的是(  D  )
    A.学生学习解决一元二次方程,老师测验一元二次方程
    B.学生学习古诗文后,老师让学生默写
    C.学生刚学习一篇文章,老师带领学生用真实情景演示出来
    D.学生学习一位数加法,作业是两位数加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
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追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般责任    D.行政责任
    9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B  )
    A.牢记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0.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  B  )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C.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A.教育能力    B.管理能力
    C.研究能力    D.控制能力
    1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出自(  C  )
    A.《春秋》    B.《论语》
    C.《师说》    D.《学记》
    13. -组学习材料中,中间的项目往往比两端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这支持了哪
种遗忘理论?( B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
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
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
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15.“我敢说我们日常生活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
之九就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是出自洛克的(  B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16.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的是我国
古代的(  C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D  )
    A.社会本位    B.个人本位
    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8.以下不属于泰勒评价程序步骤的是(  C  )
    A.确立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控制评价过程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
力;二是(  C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20.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
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  D  )
    A.躯体健康
    B.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C.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D.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C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
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  A  )
    A.权利    B.义务
    C.责任    D.使命
    23. -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24.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B  )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5.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是指(  B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
    C.元认知策略    D.元认知计划
    26.学习“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等概念时,各种概念的相互影响称为(  A  )
    A.水平迁移    B.正迁移
    C.顺应性迁移    D-般迁移
    27.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乐事的是(  C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苟子
    2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D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29.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  B  )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
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A.泛爱    B.泛智
    C.泛美    D.泛德
    3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
的和必然的联系”属于(  C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ABCE  )
    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了辩证思
    B.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C.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D.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
    E.对未来充满理想,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2.学校对高中生可以进行以下何种处分?(  ABDE  )
    A.警告    B.记过
    C.送劳动教养    D.开除学籍
    E.留校察看
    3.班主任的角色特点决定着他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以下责任:(  ABCDE  )
    A.教育的责任    B.培养的责任
    C.发现的责任    D.激活的责任
    E.夯实的责任
    4.《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AB  )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E.伙食费
    5.有些教师不讲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私拆学生信件等,其
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BCD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E.选举权
6.认知主义教学观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BCDE  )
  A.鼓励原则    B.动机原则
  C.结构原则    D.程序原则
  E.强化原则
7.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有( ABCE )
  A.人类的学习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
  B.人类的学习要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C.人类的学习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
  D.人类的学习是对未知的阶段、领域进行探索的过程
  E.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8.克服遗忘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ABCDE  )
  A.深度加工材料    B.有效运用记忆术
  C.进行组块化编码    D.适当过度学习
  E.合理进行复习
9.关于班级管理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BCDE  )
  A.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B.主要对象是学生
  C.体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    D.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
  E.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10.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ABD)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普通教育    D.社会教育
  E.职业教育
11.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BC  )
  A。自上而下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E.水平迁移
12.下列属于德育的途径有(  ABCDE  )
A.参观军事博物馆    B.学习模范事迹
C.教学活动    D.共青团工作
E.进行公益劳动
13.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  BDE  )的需要。
A.社会舆论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个人意志    D.社会政治经济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14.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ABDE  )
A.知识获得    B.知识概括
C.知识巩固    D.知识保持
E.知识提取
15.新课程带来的转变有(  ABCE  )
A.教学观念的转变
C.教学评价的转变
E.学生评价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D.教师评价的转变
16.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BCDE  )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E.法制教育
17.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ABCE  )
  A.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B.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C.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D.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
  E.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撤销教师的教师资格的情况包括( ABC )
A.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
B.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
C.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D.开除学生的
E.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19.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ABCDE  )
  A.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B.学习环境的设置策略
  C.学习努力与心理管理策略    D。学习工具的利用策略
  E.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20.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BCD  )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法律责任
  E.刑法法律责任
三、判断解析题
1。定势往往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解决相似或相同的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个体对问题的适应,从而提高个体反应与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景或问题,定势常常限制个体的思维范围,从而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2.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择功能。
此观点错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
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功
能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3体育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室外活动,从而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此观点错误。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
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保健习惯的教育。所以,体育并不仅仅是室外活动、锻炼身
体。我国体育的主要任务包括:(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
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2)使
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体育锻炼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
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3)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并能在
日常生活中创造维护身体健康的条件;(4)培养良好的品德。
4.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其中
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着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因此应当优先发展。
此观点错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
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体育是基础,德育是灵
魂、方向,智育是核心。美育与德育、智育处于同一层次,具有促进个体朝向真、善、美发
展的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不可缺少的,五者缺一不可。“五育”
并举并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智育虽然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着科学知识和智
慧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
[size=10.5000pt]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此观点正确。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
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在德
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
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四、案例分析题
    李老师在教学时有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他讲课不可谓不透、不明、不用功(有
时甚至很卖力),课下督促检查不可谓不细、不紧、不认真,而学生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
师生满以为会取得较大的收获与提高,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付出与希冀相去甚
远。
  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相关理论谈谈李老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
(l)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只忙于“教”与“检”,学生只忙于“学”与“考”,却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建议李老师可以尝试从学习策略的培养来作出改变。
    (2)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但纵观
当今学校教育,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讲与教,而缺乏学法与运用的指导。学生只会机械地
动用一些学习方法或技巧,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该何时选择和运用这些技
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的良好途径。
    (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这几个步骤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首先,培养兴趣、激发
求知欲,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思维状态;其次,分析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方法;然后,
制定周密,详尽的计划;最后,执行、监控和整理学习计划。
五、阅读分析题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嘀嘟”“嘀嘟”声,这声音犹
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
看齐”,所有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窗边的同学
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
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拥到窗前,他们你推我,我
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
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
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
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
容,否则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
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显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
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
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
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捕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
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
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力,忽略
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因此,
我赞成A老师的做法。
六。论述题
[size=10.5000pt]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l)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
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
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
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
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
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
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
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
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
习的进行
[size=10.5000pt]2.论述问题解决的历程。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问题解决的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历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
活动的积极性,主题求知欲望和主体的知识经验。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越强,活动
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视野也越
开阔,这就更容易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
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
才会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
    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
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问题的表面特征,也包括其深层特征。其中深层
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
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
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
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地解决问题,但不排除失败的可能。
    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二是与已有的知
识经验=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
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
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直接检验虽然可靠,但有些假设不可能或不允许进行直接检验。间接检验的结果是
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0-7 06:42 , Processed in 0.57156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