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音乐】 ★30—40年代的二胡音乐 二胡独奏音乐在30—4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音乐,在晚会、音乐会中,二胡独奏节目已较常见。刘天华等人演奏灌录了二胡独奏的唱片。30年代初出现了二胡独奏音乐会。1945年,陈振铎在重庆出版了《怎样习奏二胡》的书(采用简谱),对二胡的普及起了很好的作用。 著名二胡曲:陆修棠——《怀乡行》、《孤雁》、《风雪漫天》 陈振铎——《嘉陵江泛舟曲》、《田园春色》 刘北茂——《汉江潮》、《漂泊者之歌》、《小花鼓》 黄锦培——《阳光华想曲》、《青阳歌》。黄锦培的二胡协奏曲《阳光华想曲》是见于记录的第一首中国二胡协奏曲,也是大型二胡音乐的开篇。 30—40年代,二胡音乐的创作队伍: (1)专业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刘天华之弟子陈振铎等,其创作主要沿刘天华之路; (2)通过拜师学艺或自学取得较好的演奏水平者,如杨大钧等,其创作不拘成法,尤其注意社会问题; (3)即在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学习过中国乐器演奏,又到国外系统地学习过西洋音乐者,如吴伯超、谭小麟等,其创作多属音乐会作品,影响主要在艺术院校。 合奏音乐 近代中国主要的器乐合奏曲:刘天华——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谭小麟——《子夜吟》、《前锋》、《湖光春色》 吴伯超——《飞花点翠》、《蜻蜓点水》 杨大钧——《大地回春》 黄锦培——《华夏英雄》、《丰湖忆别》 朱英——《海上之夜》、《枫桥夜泊》 管荫深——《凤阳花鼓》 水金——《快乐的农村》 朱践耳——《南泥湾主题变奏曲》
合奏音乐的主要来源: (1)民歌音乐、传统器乐、其他传统音乐曲调及作曲家新的创作; (2)广泛吸收传统音乐的各种因素,保持和发扬某种风格和情趣的创作; (3)作曲家全新的创作。 合奏音乐的创作特点: (1)乐队编制大多以吹、拉、弹奏乐器为主,以轻、简的打击乐为辅; (2)民间式的变奏手法是音乐发展最常用的手法,简繁对应为主的声部处理、齐奏在音乐中占重要地位; (3)强调乐段间的对比性、注重主题音乐在展开中的一贯发展、有些作品较好的使用了声部层次和多种复调手法; (4)作品通俗易懂,音乐流畅,易被群众接受;作品的艺术结构较简练且都有动听、个性的旋律; (5)注重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