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二) 1、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3、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4、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5、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6、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注意:认识来源于实践,不一定要经历失败) 7、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 8、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 9、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 (注意:不存在终极真理) 10、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意:是根本任务) 11、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注意:不一定)
12、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注意:不一定) 13、实践决定于认识 (注意:决定不等于决定于) 14、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 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注意:实践是唯一标准) 1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1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注意:根本动力) 1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9、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注意:唯一来源) 20、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21、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注意: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22、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23、客观世界是真理的标准 (注意: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25、“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