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C)。 A.布鲁纳B.赫尔巴特C.杜威D.杨贤江 2.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A.小学教育目的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D.小学教育内容 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D)。 A.剩余价值学说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无意识、最根本动因。持该观点的人是(A)。 A.弗洛伊德B.华生C.桑代克D.巴甫洛夫 5.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6.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7.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A.未成年公民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D.青少年儿童
8.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信件、日记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权。 A.公正评价B.隐私C.人格尊严D.名誉 9.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A)。 A.平等关系B.上下关系C.道德关系D.教育关系 10.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C)性。 A.强制、普及和统一B.科学、选择和统一 C.普及、基础和发展D.科学、基础和发展 11.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D)。 A.惟一选择B.内容C.途径D.基础 12.《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3.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C)。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 14.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B)。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 15.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B)。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D.操行评定
1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 B.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 C.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比较、抽象和具体化 D.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思维可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18.皇帝―“皇帝就是沙皇”,祖国―“美丽的地方”,说明儿童掌握概念的水平处于(A)。 A.第一级水平B.第二级水平 C.第三级水平 D.第四级水平 19.最佳学习效果的过度学习需达到(B)。 A.50%B.50%―100% C.100% D.100%―150% 20.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C)。 A.知觉B.记忆C.注意D.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