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707|回复: 0

[分享] 搞定教师招聘之你不可不知的《学记》考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9 11: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2014教师招考 于 2015-1-29 13:49 编辑

每到备战教师招聘考试的时候,面对大量的知识点你们正在抓耳挠腮,感觉无处下手吗?莫着急,资深讲师带领你们从百出不厌的《学记》入手,一网打尽《学记》所有的考查方式。

《学记》,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一)不可不知的地位

关于《学记》地位的考查可以说是红遍大江南北,从全国教师资格到各地教师招聘。所以……

不可不背的那句话: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在做题方面可以说只要看到“世界”、“中国”、“最早”、“教育”这几个关键字,你就可以大胆的选择《学记》了。所以……

不可不会的那几道题: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雄辩术原理》C. 《孟子》 D.《学记》

1.【答案】D。

2.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2.【答案】C。

学员有话要说:老师,《论语》成书年代比《学记》早,为什么《论语》不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我还记得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也是第一本啊,所以……

不可不知的混淆点: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中不全都是教育思想,还有很多政治思想。而《学记》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围绕教育工作进行阐述,所以《学记》赢得了第一的头衔。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然后跟《学记》PK成书年代,很显然《雄辩术原理》输了,世界最早头衔还是《学记》的。

3.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雄辩术原理》C. 《教育学》 D.《普通教育学》

3.【答案】B。

(二)不可不知道的名句

《学记》中的教育名句很多,在教师资格及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有存在呈现一句古语,让你判断出自哪部著作的。所以中公资深讲师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学记》中的高频句子。

1.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5.学不躐等

6.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7.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8.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0.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1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3.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在做题方面,如果你实在判断不出来,是出自《学记》还是《论语》,可大胆选择《学记》,因为《学记》是世界第一部啊!

不可不会的那几道题:

1.“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由( )首先提出来的。

A. 《论语》 B. 《孟子》 C. 《学记》 D. 《劝学篇》

1.【答案】C。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于( )。

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孟子》

2.【答案】C。

3. 预时孙摩”的原则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孟子》

3.【答案】B。

学员有话要说:还是《论语》,老师再给提供点《论语》中常考的名句呗。其他的著作也要。

不可不知的混淆点:

《论语》中的那些名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吾日三省吾身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大学》中的那些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不可不知的社会本位论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强调了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不可不会的那道题: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答案】B。


(四)不可不知道的那些规律

1.顺序性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译文: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

2.不平衡性、关键期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译文: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

当其可之谓时;

译文: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

3.个别差异性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不可不会的那些题】

1.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答案】A。

2.“凌节而施”、“拔苗助长”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答案】B。

(五)不可不知的那些原则、方法

1.循序渐进原则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译文: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译文: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


学不躐等

译文:学习不能超越等级,顺序。

2.启发性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译文: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做出结论。

3.讨论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文: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

4.教学相长原则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5.长善救失原则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6.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

【不可不会的那些题】

1.《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的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

【答案】B。

2.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是(  )原则。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  C.启发性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答案】C。

3.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 (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答案】C。


(六)不可不知的防止遗忘的方法——多感官参与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译文: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

【不可不会的那道题】

《学记》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需要(  )。

A.注重复习方法  B.经常复习  C.多种编码方式  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答案】D。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3 20:07 , Processed in 0.11850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