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2.难点:力臂的确定 【教学方法】 启发讲授、实验探究、引导创、交流讨论法。 【教学用具】 带刻度的杠杆及支架,钩码5-6个,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size=14.2857151031494px] 复习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回顾它们的概念,并结合图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O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3)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4)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的画法:一找(支点)二画(力的作用线)三引(垂线)四标(标垂足---直角符号、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 ) 二、新课引入 [size=14.2857151031494px] 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注意:杠杆不论在什么位置静止,都是处于平衡状态) 由此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可能的猜想: F1+ L1 =F2+ L2;F1- L1 =F2- L2;F1×L1 =F2×L2;F1L1 =F2 L2 三、实验探究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交流讨论。总结确定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表格。 2.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及支架,钩码若干,弹簧秤,细线 3.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杠杆左边低右边高,则调节平衡螺母应向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方便测力臂;尽量减小杠杆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把支点左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等于钩码受的重力)当作阻力,把支点右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当作动力,将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的数值填入数据记录表格。
(3)变化杠杆两端所挂钩码数量,重复几次实验,并将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的数值填入数据记录表格。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重复几次实验? 避免偶然误差。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一侧,用弹簧秤在同侧竖直向上拉住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拉杠杆的力当作阻力,把弹簧秤拉力当作动力,将力和力臂的数据填入表中。 3.数据表格 (数据记录时,注意各个数据的单位要统一) 4.根据上述方案,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教师巡视,给遇到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一组学生得出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投影出来。 四、交流与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数据,从实验前的猜想开始,将实验得出的数据套入F1+ L1=F2+ L2;F1- L1 =F2- L2;F1×L1 =F2×L2;F1L1 =F2 L2 看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 。 实验中教师要强调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究的结果。 五、总结 1.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条件:F1×L1 =F2×L2 2.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前要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挂钩码后,不能再动平衡螺母。 (3)读数时,杠杆仍要求是处于水平平衡状态,以便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
3.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不等时,力的不同,可以将杠杆分为: 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等臂杠杆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