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47|回复: 0

[资料]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6 13: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2014教师招考 于 2015-2-6 13:38 编辑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论,是古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世界教育思想的瑰宝。同时《学记》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基本规律及教师的职责与素质,它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是: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王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既要使老百姓的风俗习惯符合其的利益,又要取得老百姓的拥护,而“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都难以实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其得到解决。并且指出,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王道”,这就如同一块玉石,不进行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具,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使人明白道理。《学记》的结尾再次强调了“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即三王在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有的是源头,有的是流水聚集的末尾,这种祭祀也称为从根本上着力。从而把教育提高到了关系到国家兴衰荣辱的根本地位。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谈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在“王者”统治国家中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由于学校教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学生,教育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可以通过古人的文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先哲们已经懂得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懂得了教师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懂得了教书与育人的内在一致性。

二、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记》也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原文提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认识到教与学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共同成长。教师教的积极性,能督促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的不足,从而更加刻苦改进自己的学习。学生学的自觉性,促使教师反省自己的不足,从而鞭策自己去进修学业、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与学结合,师与生交流,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相反,如果教与学脱离,师生交流阻隔,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不能把“教学相长”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针对传授知识而言的,按照古人的一贯思想,它的基本内涵应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在传授知识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生应一半靠教师教,一半靠自己的不断思考,既要向教师学习知识,也要接受教师美好品德的影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同学生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要贯彻这一原则,一是靠实践;二是靠主观能动性。《学记》中所提出的这一教学基本原则,不仅为后来一般的教学过程所接受,更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现实所证实。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教学相长”这一原则的完整,使之成为每一个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对大学之道和教之大伦的阐述

每年入学一次,隔一年考试一次。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经文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学习了三年,就考察他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亲爱同学乐和群众。学习了五年,就考察他是否广博地学习,亲敬师长。学习了七年,就考察他能否讨论学问上的深奥道理和选择朋友;这已可称为“小成”。学习了九年,就能闻一知十,触类贯通,临事独立判断而不惑,不再违背师道;这可以称为“大成”。这样以后才能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路。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就让负责的人穿戴皮制弁帽的朝服,让他用蘋藻一类菜蔬来祭祀先圣先师,向学生表示对于道术的尊重。学习并歌唱《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夏天还没有禘祭以前,天子就不到学校去视察考查,使学生能够优游宽缓地去用心学习。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地受到启发。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讲,不要乱发问,那是因为学习不能不一级一级地上升。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

大学的教育,依照时序进行,(如春秋教学礼乐,冬夏教学诗、书等)而且一定要教正规的课业;退下来休息时还一定要在家中继续钻研。这样,也就能巩固他的学业而且亲爱师长,喜欢他的朋友而且信守道义。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和同学,亦不会违背道义。

四、阐述了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

1.教育方法科学,重视晓喻启发、循循善诱

《学记》认为为人师者应“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也就是说老师应时常观察学生而不要动辄讲说,要让学生用心思考,主动钻研。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晓喻告知,引导而不牵强,勉励而不压制,启发而不径直表达,“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那么“善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而不牵强就会态度温和,勉励而不压制就会作风平易,启发而不径直表达就会引人思考。温和、平易而又引人思考,才可以称得上是善于晓谕。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知道进学的深浅难易,同时了解学生资质的优劣美恶,才能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学生而进行广泛地晓喻,能够广泛地晓喻然后才能做老师。

2.治学态度端正,重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为了让学生能恭敬地对待学业,树立端正的为学态度,大学入学时举行击鼓开箧的仪式,同时通过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槚木条、荆条起到威严整肃的效果,防止学生怠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郑玄注:“鼓箧,击鼓警众,乃发箧出所治经业也。”“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为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逾越等级,超越自身水平,“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从某种程度上也杜绝了浮躁不实的产生。领悟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道理,端正了治学的态度,方可立志向学。

3.高度重视教育者,开启尊师重道之先河

《学记》对为人师者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将师德与君德并举,“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即能够做老师然后才能够做官长,能够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主。《学记》以为老师的角色和作用极其重要,“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老师虽然不相当于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中的任何亲属,然而五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

可以总结为教育的四大原则,即“预、时、逊、摩”。所谓预,就是预防,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防范工作。作者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人手,告诫教育者要有较强的洞察力,这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要“禁于未发”,防患未然所谓时,就是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否则时过境迁,纵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往往是“勤苦而难成”。所谓“逊”就是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逐步递进,避免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易”。所谓摩,就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意思是说,学习最难做到的就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崇,知识、义理才会受到尊重;而知识、义理受到尊重,人民才知道严肃对待学习。正因为尊师重道意义深远,就连君子也对老师尊重有加,“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北面”即面向北,古礼中,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根据大学之礼的规定,天子前来视学,老师即使对天子讲授,也不必面朝北陈说。《学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尊师重道之先河,后世在教育子弟时往往会供一木牌,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字,教导子弟此者依次为人生最须尊崇和服从者,足见尊师重道的深远影响。

《学记》全文只有1229 个字,是我国第一篇系统表述教育理论和教育观点的文献,也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6 01:18 , Processed in 0.32109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