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692|回复: 0

[生活] 2015年两会教育话题汇总: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0 14: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zangchenyi 于 2015-4-8 22:30 编辑

2015年两会教育话题汇总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去年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调研,基层的教育局长们请马敏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们的心声反映出去:农村教育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马敏问。
  教育局长们说,关键是师资队伍在不断削弱,老的老了,走的走了,新的师资进不来。这些教育局长都在担心自己下属的学校师资补充今后到底怎么办。
  马敏曾很认可通过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的方式,以信息化技术手段解决农村师资不足的问题。当来到恩施一些贫困地区调研时,马敏发现自己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
  一位农村教师直言不讳地告诉马敏:尽管农村教师的收入有所上升,但是整个社会都在发展,与其他阶层相比,农村教师收入增加的幅度并不大。过去农村教师的收入是农民工的两三倍,现在农民工的收入是农村教师的两三倍。
  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老师关于农村师资问题的课题组,调研结果是:2013年,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
  农村教师的职业尊严受到了质疑。“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去年一些地方农村教师上访。”马敏说,硬件提升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教师的问题,关键更在于待遇、心态、补充机制等软件问题。
  今年2月,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带队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专题调研组,来到广西兴业县考察农村教育。
  “我虽然知道农村教师很困难,但是看到的比想象的还困难。”葛剑雄说,一所60来人的学校只有三个年级。因为生源下降,招不满学生,这所学校与附近的另外一所村小不得不分工:你招一、三、五年级的,我招二、四、六年级的。
  当地的老师说不好普通话,就跟着录音来读课本,最后的结果是哪位老师模仿得好,孩子们就跟着哪位老师学。
  来到海岛上,调研组想多要一份材料,当地学校也有复印机,可是这个复印机基本是个摆设,老师们不大会用。
  调研组还与15名农村教师代表开了个座谈会。当地官员介绍说到乡下工作的老师每年能补贴一万到两万元。葛剑雄当场问一位去了乡下小学工作的老师有没有补贴,这位老师说现在每月有200元的交通补贴。
  至于那笔“巨额”的下乡补贴,不仅这位老师一分钱也没有拿到,参加座谈的其他老师也没有拿到。后来当地承认:这份补贴是计划中的,还没有实施。
  马敏也碰到了好政策没有落实的问题。他说,2010 年11月财政部提出,对不足100 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 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教学点因缺乏独立核算权而无法享受该政策,导致教学点校舍破旧不堪,公用经费捉襟见肘,甚至出现以“打白条”的形式列支。
  葛剑雄在会场上感慨:“他们的待遇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他曾直接告诉农村教师:“你们很了不起,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也有同感。她到基层调研,对方会很客气地请她提建议。她总是连连摆手:“你们在这样艰苦的地区一呆就是二三十年,换了我们都做不到。我们哪有资格提意见!”
  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建议,农村义务教育最亟待解决的是师资难题,这不可能只靠本地,必须采取各种办法吸引和动员来自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向其流动。
  葛剑雄对同组的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说:“你们不应该是大幅度,而是成倍地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什么时候这个待遇引起其他人的嫉妒,什么时候这个目的才是真的达到了。”

1月2日,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镇长葫教学点只有一个二年级班级。59岁的刘辉雨是这里唯一的老师,3名8岁的小女孩是这所学校的全部学生。CFP供图(资料图片)
  □年轻教师“女性化”与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村屯教师“男性统治”特征明显
  □随着城乡限制流动的解禁和教师工资待遇的低下,年轻男性“知识人”宁可进城打工也不愿意当教师了
  □所谓的教师流动基本都是在县镇以上学校内部进行的,村屯学校再一次被抛弃
  编者按提升教育质量,师资问题是重中之重。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摸清家底。作为中国教育的最短板,农村教育的师资到底是怎样的?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带领团队,对全国9个省19个区县的174所学校共748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从结构、父辈和教育特征三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当今农村教师群体的全景图。我们特地约请邬志辉教授写了一组文章,希望通过对这个群体的特征分析,对改进师范院校的招生、培养与就业制度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同时,也给政府如何破解城乡教师配置的二元化困局提供一些借鉴。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古谚传承至今,说明了教师社会地位的尴尬处境。然而,教师的职业也是有分层的,“城里的教师”和“乡下的教师”常常在工资待遇、进修机会、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即使当教师也不去农村当教师”成了有选择能力毕业生的共识,农村教师是能人不愿做、庸人又做不来的职业。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和二元化特征依然明显。
  但是,现实中毕竟有人在农村当老师。2011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68.84万人,其中74.57%分布在镇区和乡村,近四分之一工作在艰苦地区。在城乡教育结构二元化的背景下,今天,是什么人还在农村学校坚守?
  中部小学出现“男性教师凹陷”现象
  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阴盛阳衰”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的调查发现,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越弱。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有三成是男性教师;在县城,男性教师数量要比城市学校多10.1个百分点;在农村,男性教师数量又比县城学校多出11.06个百分点,占据半壁以上江山,超出女性教师3.52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却发现,随着教师层级的提高,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显著地增强了。从总体上看,初中男性教师占一半以上,而小学男性教师只占31.52%。在小学阶段,城市学校八成以上都是女教师,但在初中阶段,女教师只占到四成;即使在县城学校,小学女性教师也占到了75.69%,而初中则比小学少了近30个百分点。
  在城市学校,尽管初中要比小学对男性更有吸引力,但是在初中层级内部,从东部、中部到西部,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在小学层级内部,则是东部和西部的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中部则出现“男性教师凹陷”现象,且还相当明显。
  在县城学校,无论小学还是初中,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明显地增强了,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譬如在东部,初中吸引了近60%的男性教师,小学也吸引近40%的男性教师。即使在中部,初中男性教师占到一半以上,而在西部,小学男性教师也超过了四分之一。
  在乡镇学校,无论初中还是小学,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又进一步加强,在村屯学校中,除了东部外,男性教师均在50%左右。从中心校、村小到教学点,越是艰苦边远的农村地区,从数据上看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越强。
  农村教师“中年塌陷”
  农村教师“年轻化”与“老龄化”并存。完美的教师年龄结构应该大致呈“倒U型”的分布形态,即30~50岁的居多,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教师略少。城市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基本呈“倒U型”分布,县城教师虽然在41~45岁段比城市略少,但分布形态在总体上是较好的。
  而农村教师则出现了“双波峰”现象。以村屯教师为例,30岁以下教师超过了三分之一,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现象,这说明农村教师在近年来得到了非常有力的补充,国家的“特岗计划”、民间的支教行动等收到非常好的效果;50岁以上教师也达到了五分之一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比较来看,农村处在31~50岁的中年教师仅占42.97%,与城市、县城和乡镇的72.67%、73.45%、68.84%相比,落差很大,处于十分严重的“中年塌陷”状态。
  年轻教师“女性化”与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村屯教师“男性统治”特征明显。
  如果分城乡看,虽然无论初中还是小学男性教师占所在年龄组的比例都基本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但是农村学校男性教师除了乡镇初中在30岁以下和乡镇小学35岁以下年龄组中女性教师略多一点外,其余年龄段男性教师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特别是村屯小学男性教师在各年龄段平均占比82.39%,即使乡镇初中男性教师占比平均也达到了59.61%。
  教师年轻化:西部快,中部慢
  教师年轻化进程“西部快”与“中部慢”并存,中部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从3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的分布情况看,西部初中占到46.15%,中部初中仅占30.33%,东部初中处在中间状态,占到39.02%;西部小学达51.14%,比东部小学仅少1.21个百分点,但却比中部小学高出6.5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在教师年轻化进程中,西部走在了前列,说明国家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反中部地区则进展缓慢,这可能与中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随迁儿童数量多有关。学生跨地域流动大,导致流出地教师变相超编,因而难以在短期内引进新教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以部分地回答“为什么在农村学校的男性教师要高于城市和县域”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男性教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普遍的解释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女童升学率偏低,能完成义务教育甚至能走出去读书的多是男性。农村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于女性,因此可供选择当教师的群体自然也是男性居多。
  虽然这一解释是符合实际的,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村屯里的男性教师一直很多和为什么近年来乡镇初中和小学女性教师逐渐增多的问题。
  我认为,除了以上解释外,还要考虑两大因素。首先是特定时代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属于城乡二元制社会,一方面城乡间的知识分子较难实现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乡村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能吸引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男性进入教师队伍。
  随着城乡限制流动的解禁和教师工资待遇的低下,年轻男性“知识人”宁可进城打工也不愿意当教师了。不过,教师职业相对稳定且有助于教育自己下一代的特点,对于女性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那为什么村屯里的男性教师始终很多呢?一方面是因为外来的女性教师在村屯工作不方便,因此地方主管部门会更愿意派男性教师进村屯任教;另一方面是因为本村的女性知识分子较容易通过婚姻关系逃离乡村,即使不离开本县也会更多选择县城或乡镇。
  农村教师普遍“大器晚成”
  农村教师不仅在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上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在晋升时间上也存在一定差别。
  一般来说,学历水平越高者,初次任职时的年龄也越大。如果城市学校教师的初始学历要高于农村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城市学校教师的初次任职年龄平均要高于农村。这样,在评上同样职称的情况下,如果城市教师平均年龄较小,则意味着农村教师晋升职称所用的时间更长。那么城乡教师晋升某一职称时年龄的大小实际上就等于他们晋升职称所用时间的长短,晋升某一职称时的平均年龄越大,则意味着所用的时间越长。
  从初中看,城市教师晋升“中教高级”的平均年龄为38.97岁,县城教师为39.02岁,乡镇教师则需要40.86岁。晋升“中教一级”也是如此。
  如果分别以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教师现在任小教一级的平均年龄为起始年龄,那么他们晋升到小教高级所用的时间分别为8.88、7.21、11.19和10.56年。总体来看,在高级职称晋升问题上,农村教师普遍“大器晚成”。
  中心校统筹成了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变相剥夺
  目前,在学校中任教的教师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身份,除了正式在编教师外,还有代课教师(合同教师)、特岗教师、轮岗教师、支教教师,等等。
  无论城市、县城还是乡镇,“本校在编教师”均在93%~96%之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相比之下,村屯学校的“本校在编教师”比例最小,只有81.48%。
  村屯学校在编教师不足可能说明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村屯学校艰苦边远,即使给编制也难以吸引人才来此任教。在村屯学校,代课教师所占比例达10.54%,比城市和县域高出2.5倍以上,比乡镇学校更是高出5.5倍以上。城市和县城里的代课教师多是因为近年来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往城镇读书,城镇学校生源增加和教师数量不足所致。
  为什么乡镇学校的代课教师远远少于村屯呢?尽管其中存在乡镇学校既包括初中又包括小学的复杂原因,但是最为主要的还是中心校体制所致。特别是在实施了乡镇学区制管理的地区,“中心校统筹”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变相剥夺。在没有人愿意去村小任教的情况,聘用代课教师不仅最经济,而且也最容易坚守。
  其次,国家积极的支教政策和民间团体的支教热情也起到了丰富农村教育身份的作用。譬如特岗教师占3.70%、支教教师占3.99%,都远远高出其他层级的学校。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内的教师轮岗政策,很少能把教师派到村屯学校,相反所谓的教师流动基本都是在县镇以上学校内部进行的,村屯学校再一次被抛弃。

今年春节以前,我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去广东、广西农村调研,重点考察农村教师的待遇。我们开了座谈会,听了当地人的介绍,也去湛江一个岛上的学校和玉林某个村里的学校考察。
  这次调查,看了一圈下来,问题的确很大。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外流,留在农村的孩子减少,所以学校的规模骤降。我们去看一 个村小,只有六十来个人,这情况还是不错的,他们分了三个年级,两个教师教,从教师配置来讲,好像也不算少。问题是,他们什么课都教,但不懂英文,这门课 开不了——正常的课开不起来,教学质量很糟糕。
  关键问题还有一个,待遇太低,吸引不了人才,没有人来。按照当地政策,从镇上到村里教书的教师每个月都有补贴,但是我一问,老师们并不知道,没有拿到这些补贴,也就是说政策并没有最终落实。
  这些情况,比我预期的还差。农村老师的待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认为,不是一般地认为给农村老师多少津贴,而是要成倍地提高他们的待遇,要让农村教师成 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大学毕业生真的抢着去,那就好了。国家应该下决心,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待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淘汰那些不合格的老师,切实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待遇、师资、政策等都在发生作用。几年以前,我就提过提案,认为国家应公布、确立义务教育的标准,全国各地要限期达到;这个标准很细,包括教师的待遇,多少个学生配一个老师,学校活动场地必须多大,多少人必须配备餐厅等。我们要看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要集全国之力把教育办好。
  去年,我在政协联组讨论时就谈过,我们的义务教育完全能够办到世界一流,为什么不去做呢?如果说大学要办到世界一流,也许还是有一段距离,但是按照我们国家现有的能力,把义务教育办成世界一流,可以做得到。
今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给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回信中指出“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推动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实体权利,需要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专业化农村教师队伍作为支撑。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交通、通讯等生活成本较高,生活压力较大,难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在这些地区任教。坚守农村,不仅需要个人情怀,还需要政策导向,来提高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让他们感到公道、有尊严。
  两个参考系:农村教师生活仍然清苦
  越薄弱的地区,教师的工资越要相对高一些
  “周口农村教师,20年工龄中级工资1800多点,养家糊口都困难,村里最糟糕的房子不是低保户的就是农村教师的。做人如此,何来尊严?”这是人民网“强国论坛” 9月12日的一条帖子。另据人民网,“教师网友晒工资:大多2000元左右,农村代课老师不到1000元”。农村教师生活状况如何?网帖的数字给出了直观的说明。
  水平的高低是比较出来的。记者调查过程中,算了两笔对比账。
  董老师是河北省某村的小学校长,有近30年的教龄,现在每月收入为3000元左右。魏先生是一个农民,与董老师是邻居,年龄相仿,平时在邻村的木板厂打零工,他告诉记者,夏季干了3个多月,收入有1万多元,平均下来,每月收入2600元左右。
  仲老师是黑龙江省伊春铁力市某村的普通教师,有27年的教龄,现在每月的收入是2700元左右。“我所在的学校,收入最高的老师有30多年教龄,每月3000元左右,新来的教师每月收入只有1600元左右,学校大多数老师收入在2000多元;而伊春市里的大多数教师收入在4000元左右。”提及差距原因,仲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每年会涨工资,但是,我们农村老师每年的涨幅比伊春市要低。以去年为例,我们村学校老师涨幅是170—180元,而伊春市相同教龄的老师的涨幅却能达到400—500元,这样,差距就一点点拉开了。”
  两个案例即是有两个参考系的鲜明对比,读出的是当前我国农村教师收入状况的缩影:月收入比农民略好,收入水平低;收入涨幅没有城市大,与城市教师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另外,和城市相比,农村环境艰苦,很多老师需要“走读”,交通、通讯成本较高,农村教师生活仍然很清苦。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秦惠民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两极分化并不比贫富的两极分化程度小。正向的思路应当是越是薄弱的地区,教师的工资越要相对高一些,要有政策的倾斜导向,以此扭转教育两极分化的趋势。”
  提高待遇,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突破点
  待遇合理与否的简单标准是教师的选择意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待遇是关系教师队伍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大问题,不能仅靠觉悟和奉献来维系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师的收入才是解决农村教育滞后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指出。
  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关键在教师。农村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涉农村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衍生出教师结构老龄化,国家规定课程开不齐、开不扎实等问题,其症结在于农村教师待遇水平仍较低。
  “澳大利亚的中部是比较荒芜的地区,但当地在招小学教师时,却有美国的博士去应聘,其原因在于工资待遇是其他地方的3倍,越是条件差的地方工资越高。”秦惠民介绍。
  “我的一个学生,毕业时可以去远郊区的一所学校,也能进市里的示范高中,考虑到远郊区的学校能解决住宿问题,可以住在县城,而且有校车接送,最后他选择进入了远郊区的学校。”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教授张景斌举例指出:“这说明,有政策上的保障和倾斜,才能促使农村教师回流。教师不流动肯定不行,但不能是单向的,要实现合理有均衡性的双向流动。待遇问题是关键,是突破点。”
  的确,工资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状况的重要指标。安居才能乐业,让农村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农村教师的职业才有吸引力,才有基础支撑,唯此,教师合理有序的双向流动才能实现,优秀的教师资源才愿意去农村,才能留得住,干得好。
  那么,衡量农村教师待遇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最简单的标准是看教师的选择意向,如果教师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就说明达到标准了。”袁桂林认为:“现在农业政策的评定标准是看农民有无种粮的积极性。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了,就说明农业政策有了问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除了物质待遇,保障农村教师专业生活环境的进修机会、精神激励等也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面临问题的重要因素。“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待遇政策是重要方面,但要具体落实,比如工资不能拖欠;另外,教师作为文化人,其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也要关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指出。
  实现均衡,要跳出教育框架看发展
  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城乡统筹,拆除既得利益的藩篱
  从纵向的历史沿革上看,农村教师的待遇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得到不断提升。以仲老师为例,“1987年我成为农村民办教师,工资只有24.5元,公办教师工资达到84.5元;1990年,我工资是32元,公办教师达到105.5元;1993年,我工资是64元,1997年转正,2000年时,工资是340元,2004年达到680元,到现在2700多元。”
  个体待遇改变的背后是政策的支撑。《教师法》《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都有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的要求。《意见》指出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农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险费。中央安排基建投资,支持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2013年9月,教育部(微博)、财政部发布《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
  教师待遇逐年提高,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但农村教师现有的政策还需要地方政府加强落实,倾斜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张景斌建议。
  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实体权利,实现教育公平,是我们致力实现的目标,提高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是重要抓手。“教育应当优先发展,但教育系统不是孤立的,其改革同样面临既得利益者的藩篱阻碍,要正视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前提,结合本地区情况进行城乡统筹,避免农村农业的凋敝。”秦惠民指出。

近两年,“九年一贯制”成为北京基础教育的一个热词,一些学校也纷纷提出了在学制上的探索和实验。
  而在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作为学制改革试点校,已经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十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并在全国引发轰动。
  55年后的今天,景山学校已将这一模式做成了特定的“景山模式”。在九年一贯和高中三年学制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五、四、三”、“五、三、四”和“五、二、五”不同学制的班级学习。
  在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看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没有止境的,一种固定模式无法适应所有人的需要,因此需要百花齐放。
  “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要不断地探索基础教育的改革。”今年是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在学校工作的第39个年头。他说,景山学校的精神就是“攀峰”,攀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峰。
  “十年一贯制”引轰动
  1960年,在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了《教学必须改革》的报告,提出了中小学进行教育改革的四项原则:“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
  范禄燕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0年的春天,中宣部决定创办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年一贯制”学校——北京景山学校。“当时各行各业急需人才,学校创办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尽早培养人才。”景山学校的创办,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不小的轰动。
  小升初采取直升无淘汰
  文革中断了几年后,1977年景山学校全面恢复教育改革的实验项目。1984年,景山学校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并且实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五四分段”的学制改革试验。
  范禄燕说,所谓“五四分段”就是将传统的小学六年缩短为五年,初中三年变为四年。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多出一年的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适合自己个性特长发展的课外活动,给予他们更多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发展,更缓解了家长择校的压力。
  也是从1984年开始,学校就采取了全部小学毕业生直升初中的无淘汰制度。
  给予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由于育人模式的改变,景山学校的学生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敢想敢说,不乏创造力和想像力。”
  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太空的实验项目选中了景山学校四年级学生李桃桃提出的“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方案;2009年,我国“希望一号”卫星发射搭载的是景山学校二年级学生刘重华设计的“天圆地方”五色土实验方案;2011年,景山学校六年级学生赵双月与上海闵行三中学生共同策划的方案《不同的语言,同一种声音;不同的民族,同样的根》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入太空。
  景山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所三次获得太空科学探索体验机会的中小学校。
  范禄燕说,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依学生成长所需分三个学制
  目前,景山学校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九年一贯和高中三年的学制。
  范禄燕说,在此基础上,近15年来,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学制上进行了创新,又先后开创了“五、三、四”学制和“五、二、五”学制。
  “有一部分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已经不满足现在按部就班的学习,这类学生我们就把初中的学习跟高中课程结合在一起超前学习,为有一定潜力,具有超前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范禄燕说,小学升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采取直升的机制,升入高中阶段需要参加全市统一的中考,但为了进行以上的改革,市教委特批学校每年有两个初中升入高中的“直升班”。目前,景山学校有65%左右的学生已经实现“十二年一贯制”。
  校长语录
  景山的精神就是“攀峰”,攀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峰。因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没有止境的,要不断地跟着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进行调整。——范禄燕
  ■ 校长说
  学制差异基于孩子自身发展
  新京报:三个不同的学制班级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吗?
  范禄燕:三个不同学制的班级主要体现的不是优劣之分,我们设置这样的班级主要是为了给一部分有潜力的孩子创造条件,满足自己学习发展的需要。
  新京报:针对我们这种特殊的学制,教材如何保证?
  范禄燕:我们的语文数学教材从建校起就是自己的团队编写的,这套教材也是目前唯一获教育部批准并在全国推广的中小学校自编实验教材。其中小学语文、数学教材先后在全国24个省份500多所学校使用。
  新京报:未来一贯制办学是否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办学模式?
  屏蔽此推广内容范禄燕:我觉得不会的,还是以“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种模式双轨为主。因为“六三”学制有存在的必然性,“五四”学制也有未来发展的前景,但不可能最终发展成一种模式。教育还应该百花齐放。

时时╃彩|  ╃注|   ╃乐╃城: ╃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16 02:24 , Processed in 0.09105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