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23|回复: 0

[语文] 初中语文《永久的悔》语文说课稿示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2 09: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永久的悔》。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这篇散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记叙性散文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第一课《背影》的知识、学法的实践、巩固、强化,同时也为接下去的两课提供了学习模式,从而加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本文是1992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望九之年应《光明日报》发起的“永久的悔”无奖散文征文活动的邀请而作,最终获得了中国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文章刊登后,文中流露出的浓郁的亲情深深地打动了几代人,影响深远。该文语言平实自然,作者通过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
   感知课文,了解文本内容。
   学习本文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思念和追悔莫及的感情。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背景音乐的导入创设情感氛围;
通过多层次朗读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情;
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懂得孝敬父母长辈,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学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3.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平淡的描写方法;
4.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即探讨作者童年生活的苦与他的“悔”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情
本文语言平实自然,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问题不大。但由于学生与作者的年龄、思想相去甚远,大部分又是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没有人生阅历的支撑,因此理解作者的情感不太容易,所以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好这座理解之桥。
三、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和探究讨论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探究品读相结合,兼用情感体验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进行:
(一) 情境导入,酝酿情感
(二) 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三) 重点研读,领悟情感
(四) 品味语言,积淀情感
(五) 同步阅读,升华情感
(六) 畅谈孝心,释放情感
具体呈现:
㈠、情境导入,酝酿情感
由彭丽媛歌曲《白发亲娘》导入课文,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歌声的感染下更快的进入角色。
㈡、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情感
朗读要求:①、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情感。
②、划出感情真挚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情,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字包含的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永久的悔”——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感     情 ——“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线    索——永久的悔
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3~9 )
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10~11)
作    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教学设想:   
我所设计的几个问题紧扣教学目标,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三)重点研读,领悟情感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北平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学生再次细读课文(3~9)段,思考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作者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中间叙述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这与“悔”有什么关系?(探讨童年生活的苦与作者“悔”的关系)
讨论明确: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特点——“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予自己的疼爱。(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幼年生活的“苦”——母亲生活的苦——母爱的伟大——作者的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设想:
该环节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围绕主体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充分讨论探究基础上,展示探究成果。
而主体部分合作探究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从而掌握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散文的取材与中心的关系,明确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同步板书让学生对文章重点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
      
      

     侧

     面

     描

     写

苦———— 苦————悔————孝
    (自己)             (母亲)   (作者)   (我们)
(四)品味语言、积淀情感
1、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
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2、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4、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教学设想:
我所展示这几个句子仅仅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引子,对语言的品味可由学生自主进行。学生在阅读中勾画出情感真挚的语句,通过点名读、齐读、分小组朗读等不同方式,使学生在反复诵读重点语句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文章语言平淡、真实、自然的特点。。
(五)同步阅读,升华情感
和学生共同欣赏毕淑敏的美文《孝心无价》。
教学设想:
通过欣赏美文,学生说出其中最感动自己的语句并阐述原因,这样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进一步和教学目标相契合。
(六)畅谈孝心,释放情感
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自由畅谈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孝心”的表现,借以启发学生珍惜这份珍贵的情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品味、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要让学生明白,本文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的情感,进而让学生领悟到:
只有写自己体会最深的事情,才能写出好文章;
只有写感动了自己的事情,才能感动别人。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16 13:52 , Processed in 0.31504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