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10|回复: 0

[习题] 2015年最新教育学复习试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5 09: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2014教师招考 于 2015-3-15 09:25 编辑

教育学复习题
绪论
1. 什么是教育(狭义)?什么是教育学?
(1)狭义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一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有目的的培养人
3.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1) 教育者(主导因素)(2)受教育者(3)教育中介系统
4. 学校教育产生于何种形态?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
(1)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2)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①学校教育逐步普及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④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5. 掌握一些教育家以及一些教育家代表著。
(1)1776~1787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2)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就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1) 生理的发展(2)心理的发展(3)社会发展
2.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1)遗传——生理前提作用(2)环境——外部条件作用(3)教育——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作用
3.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例如:把小学学的内容放到幼儿园学习违反了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是间接带来经济效应的)★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4.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参考资料:
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能动作用,即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例如使受教育者从感知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东西,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规律,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认识的结果,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丰富,逐渐深化。这种带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以身作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如果不了解教育自身的特点,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如尊师爱生,大、中、小学分段,语言、文字、文法、修辞的教学内容,讲述、谈话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是在以前的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1. 什么是教育目的?(狭义)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指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 教育目的有何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
3. 教育目的有哪几种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2)社会本位(我国是两种本位的统一,但注重社会本位)
4. 我国现时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1) 我国现时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其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5. 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什么?
基础教育
教育制度
1. 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了解学制的类型。
(1) 单轨(美国)(2)双轨(西欧)(3)分支型(中国)
3. 了解我国第一个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到1904年初,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特点)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它的突出特点是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如果7岁入学,中学毕业为2l岁,读完通儒院为32岁。
4. 我国现行学制包括哪几个层次?
(1) 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5. 我国现代学制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
(1) 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终身教育是一种潮流)
课程
1. 什么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1)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只是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2)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2. 了解我国中小学课程包括的主要内容。
(1) 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2)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 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3.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转变课程功能(2)优化课程结构(3)更新课程内容(4)转变学习方式
(5)改革考试评价(6)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
从根本上来说,以上六个方面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改革。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参考资料:
(1) 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过去单一的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其途径主要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著教材和实施教学与评价来实现。
(2) 优化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更新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转变学习方式。这次课程改革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革考试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给地方和学校留有空间,留有余地。
教学
1. 了解教学的任务。(填空、判断、选择)
(1)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 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2. 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包括哪些方面?
(1) 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3.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两者之间必然联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①智力的发展依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①智力的发展依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5)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分别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
(1) 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事有成效的地教学的普遍规律。(教为主导)
         ②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主体与发展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何中外古今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旨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烷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3)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善于质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指明所学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进一步陪眼学生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二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培养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启发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纵深发展。一、提出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时间,然后因势利导,是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二、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并结合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多种教学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发扬教学民主。这是启发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6. 什么是教学方法?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
(1)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7. 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哪些?什么是班级上课制?
(1)①个别教学②班级上课(基本形式)③分组教学
(2)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的组织形式。
德育
1.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包含哪几个层次?
(1) 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
(2) 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3) 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2. 人的品德发展由哪些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括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行是德育道德水平的标志)
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
3.理解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所谓"多端性"是指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原因是:第一,知,情,意,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作用,为多种开端提供了可能性.第二,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其知,情,意,行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经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多端的规律,开辟多种渠道,有的放矢地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结合学过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1)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②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③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④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想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⑤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⑥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⑦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 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有:
① 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② 榜样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③ 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④ 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⑤ 陶冶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⑥ 表扬、奖励、批评、惩罚
综合实践活动
1. 综合实践活动有何价值?
(1) 丰富学生的经验
(2) 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3)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只是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科学课程的规定性。
(2)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①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②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
④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兴趣,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⑤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班主任
1.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 观察(2)谈话(3)分析书面材料(4)调查研究
2. 一个真正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3.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①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②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教师
1. 关注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2. 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3)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3. 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 高尚的师德
① 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②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③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④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 宽厚的文化素养
(3) 专门的教育素养
(4) 健康的心理素质
4. 教师健康的心理包括哪些内容?
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16 09:53 , Processed in 0.26508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