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705|回复: 1

[习题] 2015广西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预测试卷(2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6 1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2014教师招考 于 2015-3-16 10:23 编辑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高分押题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60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冯特B.桑代克
C.苛勒D.华生
2.学习中,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
3.将所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全部列举出来,逐一尝试,虽可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的问题解决方式是(   )
A.研究式B.探索式
C.启发式D.算法式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都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
C.伦理的D.行为的
5.小刘老怀疑自己的手脏,所以一天不停地洗手,这属于(   )
A.强迫观念B.强迫行为
C.强迫考虑D.强迫焦虑
6.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目标是(   )
A.模仿B.准确
C.连贯D.习惯化
7.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联合群体B.松散群体
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
8.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大多数资料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D.非正式评价
9.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   )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A.知识B.领会
C.应用D.分析
10.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的功能。
A.培养动机B.激发需要
C.促进和维持D.培养纪律
11.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12.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   )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放纵型B.专制型
C.民主型D.自由型
13.学生的知识与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   )
A.无关系B.有负相关
C.有利有弊D.有显著的相关
14.在操作的模仿阶段,动作的控制主要靠(   )
A.听觉控制B.视觉控制
C.触觉控制D.动觉控制
15.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抽象思维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D.逻辑思维
16.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A.获得B.消退
C.泛化D.分化
17.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
A.学习需要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D.学习期待
18.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划可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9.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
20.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   )
A.外显性B.客观性
C.展开性D.观念性
21.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   )的记忆策略。
A.感知性B.理解性
C.计划性D.调节性
22.“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问题属于(   )的问题。
A.有结构B.无结构
C.一般性D.认知性
23.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形成时期。
A.情感B.意志
C.个性D.伦理
24.“功能固着”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邓克尔B.陆钦斯
C.托兰斯D.西蒙
25.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则宜选择(   )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D.掌握学习
26.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是(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压力
C.群体规范D.群体舆论
27.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的评价是(   )
A.配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
C.正式评价D.非正式评价
28.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A.学生B.教师
C.教材D.教学思想
29.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
A.民主式B.专制式
C.监督式D.参与式
30.用来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的是(   )
A.评价B.测量
C.测验D.评估
31.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   )的学习研究,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
A.动物B.人类
C.学生D.儿童
32.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研究时间也最长的部分是(   )
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
33.下列(   )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A.认识定义的符号B.熟练地运用定义
C.叙述定义的含义D.背诵定义
34.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是(   )提出的。
A.皮亚杰B.布鲁纳
C.维果斯基D.埃里克森
3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勤奋感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D.建立自我同一感
36.学生对自已认知能力的意识属于自我意识中的(   )
A.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D.理想自我
37.(   )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表现。
A.性别差异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D.水平差异
3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   )
A.杯弓蛇影B.蜜蜂采蜜
C.儿童对成人的模仿D.近墨者黑
39.语文课学习作文的写作规则,这类学习主要属于(   )
A.言语信息学习B.动作技能学习
C.智慧技能学习D.认知策略学习
40.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
A.连锁学习B.概念学习
C.辨别学习D.规则学习
41.学习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而引发的学习动机,属于(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
C.附属内驱力D.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42.“闻一知十”属于学习中的(   )现象。
A.定势B.功能固着
C.迁移D.创造性
4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直觉思维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
44.采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B.皮亚杰
C.埃里克森D.班杜拉
45.“三个和尚没水喝”表现的是社会心理效应的(   )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D.从众
4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体现了(   )
A.消退B.分化
C.泛化D.比较
47.小明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明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   )
A.直接近景性动机B.认知内驱力
C.内部学习动机D.自我提高内驱力
48.《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散见于各章。鲁迅先生综合各章信息后,制作了一张主要人物关系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中的利用表格B.复述策略中的表格化
C.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利用表格D.组织策略中的列提纲
49.如果一名5岁儿童,在用斯坦福一比纳量表进行智力测验时,不仅通过了5岁组的所有题目,而且通过了6岁组的题目,那么他的智商是(   )
A.83B.110
C.120D.130
50.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顺序是(   )
A.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原型内化B.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C.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原型操作、原型定向
5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动机理论为(   )
A.强化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
C.成就动机理论D.成败归因理论
52.根据适当过度学习原则,如果一个学生学10次刚好记住一个英语单词,那么他能达到最好学习效果的次数应该是(   )
A.10次B.11次
C.15次D.8次
53.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马卡连柯B.加里宁
C.乌申斯基D.赞可夫
5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
C.陶冶法D.榜样示范法
55.德育应坚持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方法上应采取(   )
A.示范教育法B.说服教育与适当体罚相结合
C.多表扬,少批评D.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56.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是(   )
A.德育规律B.德育原则
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
57.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基础。
A.知B.情
C.意D.行
58.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59.品德是(   )
A.自然现象B.生物现象
C.个体现象D.社会现象
60.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指德育的(   )
A.方法B.手段
C.途径D.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与新手比,专家具有的特征有(   )
A.专家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
B.专家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说明其记忆容量大
C.专家善于运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D.专家能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
2.小明为了获得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他的学习动机是(   )
A.低级动机B.高级动机
C.外在的学习动机D.内部的学习动机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奥苏伯尔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   )特性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A.清晰性B.稳定性
C.包容性D.概括性
E.连贯性和可辨别性
4.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
A.知识的获得B.知识应用
C.知识巩固
D.知识编码
E.知识提取
5.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
A.记忆术B.做笔记
C.提问D.列提纲
E.画关系图
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   )
A.获得与消退B.正强化与负强化
C.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D.惩罚
E.刺激泛化与分化
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三个阶段。
A.强迫B.依从
C.反抗D.认同
E.内化
8.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
A.字词B.人名
C.时间D.观念
E.怎样骑车
9.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   )
A.课堂自然条件B.师生关系
C.教学设施D.上下级关系
E.空间布置
1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   )
A.认知失调B.家庭教养方式
C.定势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11.对性格特征的差异分析一般从(   )方面进行。
A.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社会特征
E.性格的意志特征
12.教学中可以借助(   )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
A.转换B.记忆
C.解释D.分析
E.推断
13.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的特征有(   )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D.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
E.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
14.小学德育的特点有(   )
A.基础性B.生活性
C.开放性D.活动性
E.游戏性
15.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A.思想品德课B.其他学科教学
C.班会D.课外活动
E.学校例会
三、判断题(判断各题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用T来代替,认为是错误的用F来代替,并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
2.将本身没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也是一种形式的有意义学习。(   )
3.不能再现的内容仍可以再认,说明再认所要求的可利用性阈限水平较低。(   )
4.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
5.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
6.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布卢姆。(   )
7.功能固着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   )
8.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9.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
10.一般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是指狭义的。(   )
1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
12.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
13.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14.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
15.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结构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
16.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
17.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
18.德育的体谅模式是由皮亚杰及其同事所创的。(   )
19.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
20.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宽严相济、张弛适度。(   )
四、材料分析题(请分析以下材料,每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代码,并将其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某市小学一名张姓四年级学生,在被班主任老师赶出学校后,喝农药自杀在自己的家门口。原因是学校没钱发教师的工资,镇里决定让每个学生把70元钱交到学校,并说这些钱将从家长向村里上缴的土地税里扣除。因为有些村民未交钱,所以学校就停课,将所有的学生都赶出课堂去向家长要钱,等交齐钱后学校再开课。年仅11岁的张某在被包括班主任在内的4位教师赶回家,并说不交钱就不准上学,在其父母当天不在家的情况下,发生了前述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案例中学校和教师的做法违反了(   )
A.《教育法》B.《义务教育法》
C.《教师法》D.《学生伤害处理办法》
2.某市路南区某小学教师崔某在学校放学后,义务为其班级学生张某补习数学。该生属于习惯性不听讲,不守纪律的学生。经多次提醒劝告不听,并顶撞教师,情急之下,崔老师用手掐了该生的左脸。事后,该生之父大闹学校,并带来当地“焦点透视”节目组的记者进行采访、曝光,大肆渲染。路南区教育局迫于媒体的压力,局长当即拍板:对该教师马上解聘,并赔偿学生损失费3000元,要求该学校有关领导作出严肃的检查,并通报全市各级学校就此事展开讨论,自查反省,引以为戒。
我国教师法对于学校解聘教师的情形规定有哪些?(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D.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
3.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3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6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1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名学生的智商都在正常范围内。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2)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3)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
(4)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半年以后,这l8名同学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
“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是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   )
A.期望B.最近发展区
C.思维发展D.心理需要
4.初二一班的张小强不爱数学,他讨厌数学,甚至对数学恨之入骨。张小强为何如此讨厌数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经常用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结合案例及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小强,离开学校,数学也没什么用处,不用学。”
B.“小强,数学本身就比较难,学不会就不学。”
C.“小强,数学要较高的思维水平,你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D.“小强,你数学学得不好是因为你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投入足够的时间,需要继续努力。”
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和“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漏一罚十”、“错一罚十”主要运用的是什么学习策略?(   )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6.老师在给同学们讲“圆周率”这一概念,只见她把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盘展示给学生:“大家看,这几个圆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颜色和大小不同。”然后,老师补充说还有直径、周长等部分也不一样,老师强调指出:“每个圆盘可以分解为圆面、直径、周长和颜色等各个部分,而每个圆盘又都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几个圆盘的不同点(圆面大小、直径、周长和颜色)和相同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继而引导学生抛开几个圆盘的不同点(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点(本质属性),强调,只要是圆,不论大小,它们都有一个固定关系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大约是3.14倍),这个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接着问学生:“什么叫圆周率?”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和掌握了圆周率这个概念一老师接着说:“大家都认识了圆周率,希望大家记住,今后我们还会用它来帮助计算和解决有关圆的问题。”
案例中,出现了哪几个思维过程?(   )
A.概括B.比较
C.具体化D.抽象
7.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考察了大量的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是正相关(估计平均相关系数是+0.34)。该调查覆盖面为1~12年级的学生共63.7万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又反映了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
请说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复杂关系。(   )
A.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
B.动机具有削弱学习的作用
C.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关系
D.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完全成正比
8.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该案例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的什么研究方法?(   )
A.现场实验法B.调查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D.个案法
9.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一只狐狸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于是它跳起来去够,结果不够高,于是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到能够着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到了葡萄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案例中反映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否认B.退行
C.合理化D.升华
10.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老师们纷纷发言。王老师说“在我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按照书本的答案回答。”李老师说:“我们老师非常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张老师说:“在学校里,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答题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
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指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D.抽象思维


参考答案与专家详解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高分押题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2.A【解析】记忆术是精细加工策略使用的方法。
3.D【解析】题干是对算法式的具体解释。
4.C【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是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5.B【解析】不停地做某一件事是一种强迫行为。
6.A【解析】模仿是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
7.D【解析】题干是对非正式群体的解释。
8.D【解析】题干是对非正式评价的解释。
9.A【解析】这一目标只是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因此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10.C【解析】课堂管理的两大功能为促进功能和维持功能。
11.B【解析】为教师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外部的、低级的动机。
12.B【解析】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儿童经常会有不安全的体验,因此会形成题干所述特征。
13.D【解析】教师表达越清晰,学生的知识掌握越准确,学习效果越好。
14.B【解析】这一阶段主体对动作还很生疏,所以还达不到动觉控制水平。
15.D【解析】他认为逻辑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从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16.D【解析】题干所述为刺激的分化。
17.D【解析】题干是对学习期待的解释。
18.C【解析】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和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都可发生迁移,同一水平之间的是水平迁移,不同水平之间的是垂直迁移。
19.C【解析】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要学习该命题,必须获得“圆”、“直径”和“半径”等概念。
20.D【解析】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和信息,所以具有观念性。
21.B【解析】若一个新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越多,回忆就越容易,因此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
22.B【解析】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条件影响因素不确立,不易找出解答线索,这是无结构的问题。
23.D【解析】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24.A【解析】由心理学常识可知,“功能固着”是由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来的。
25.A【解析】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因此宜选择发现学习。
26.A【解析】题干是对群体凝聚力的解释。
27.C【解析】题干是对正式评价的解释。
28.A【解析】专家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所以他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29.C【解析】题干是监督式领导的课堂管理特征。
30.C【解析】题干是对测验的阐述。
31.A【解析】桑代克自1896年起,开始从事于动物的学习研究,并依据研究的材料,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确立。
32.B【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研究得最多、时间最长的部分。
33.B【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4.C【解析】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35.D【解析】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建立或发展自我同一感。
36.A【解析】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属于心理自我方面的内容。
37.D【解析】智力的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等,水平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38.B【解析】蜜蜂采蜜属于本能行为,与学习的内涵不符。
39.C【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智慧技能的学习即学习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
40.B【解析】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41.A【解析】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是内部动机,学习兴趣属于内在的需要。
42.C【解析】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闻一知十”是典型的迁移现象。
43.C【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44.A【解析】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5.B【解析】群体对个体活动起到的促退作用称之为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其影响表现。
46.C【解析】刺激的泛化是指对于相似的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题干符合此内涵。
47.A【解析】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来划分,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引起的对活动的动机,如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赏。题干符合此内涵。
48.A【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策略的掌握,要注意区分各种策略。题干所述为组织策略中一览表的应用,表示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49.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智力测验。《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其公式为: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根据题干内容,答案即(6/5)×100=120。
50.B【解析】本题考查对心智技能阶段顺序的掌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依次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51.D【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动机理论的掌握,属于识记型题目。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的提出者是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维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者是班杜拉。
52.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巩固的途径,具体内容是复习活动的适当超额。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0×150%=15。
53.A【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54.D【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示范法。
55.D【解析】德育过程中既要给学生讲清道理,又要有纪律约束,二者相辅相成才可得到好的效果。
56.C【解析】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内在化的客体。
57.A【解析】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知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58.D【解析】德育过程应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而不应完全依靠固定的程式。
59.C【解析】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60.C【解析】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此五项均为专家的特征。
2.AC【解析】为获得父母的奖励是低级动机,也是外在动机,同时还是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3.ABCDE【解析】这五个特性都影响着新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4.ACE【解析】应用不属于加工过程,而编码隶属于获得与巩固过程。
5.ABC【解析】列提纲和画关系图属于组织策略。
6.AE【解析】BCD均为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规律。
7.BDE【解析】道德形成过程经历了层次递进的三个阶段,依次是依从、认同和内化。
8.ABCD【解析】“怎样骑车”属于程序知识的学习。
9.ACE【解析】BD两项属社会环境的内容。
10.BDE【解析】认知失调与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1.ABCE【解析】D不属于性格的特征差异。
12.ACE【解析】领会的三种表现形式是转换、解释与推断。
13.ABCE【解析】D项为童年期的特征。
14.ABCD【解析】小学德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15.AB【解析】德育的实施途径多种多样,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其实施的基本途径。
三、判断题
1.F【解析】强化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是撤销惩罚,并不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2.F【解析】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就是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将本身没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这只是一种记忆方式,而不属于意义学习。
3.T【解析】学习者把保持的意义提取出来,即为再现,也包括再认。影响可利用阈限的因素:一是再现法与再认法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高阈限,后者要求低阈限;二是在许多内外因(情绪、态度、动机、竞争等)影响下,阈限值本身就有波动。
4.T【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出现。
5.T【解析】一般认为,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是与学生的个性相关的,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认知方式一般是根据两极来描述的,没有高和低、好和差之分。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6.F【解析】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7.T【解析】略。
8.T【解析】略。
9.F【解析】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可使学生处于一种适当的焦虑水平,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10.T【解析】略。
11.F【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因为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12.T【解析】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13.T【解析】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4.F【解析】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习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当然,肯定直观为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并非意味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了。
15.F【解析】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
16.T【解析】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获得新经验的认知过程。
17.T【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18.F【解析】德育的体谅模式是由麦克费尔及其同事所创的。
19.F【解析】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20.F【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耐心细致,绝不可时松时紧,时宽时严,一定要从一而终。
四、材料分析题
1.AB【解析】学校和教师的做法违反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2.ABC
3.B【解析】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D【解析】ABC项会让张小强继续自暴自弃,是不合理的。
5.A【解析】题干符合复述策略的内涵。
6.ABCD【解析】案例中,比较圆盘异同是思维的比较,提出本质属性是抽象,综合内涵和外延是概括,运用其计算和解决有关圆的问题是具体化。
7.AD【解析】动机与学习效果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理论上应该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但实际上过强的动机会影响到学生的能力表现,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本题的B、C选项不符合。
8.A【解析】案例运用的现场实验法,又称为自然实验。
9.C【解析】“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典型的合理化。
10.B【解析】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0: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14教师招考 于 2015-3-16 10:21 编辑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高分押题预测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60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
1.影响教学工作最早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D.关系转化说
2.(   )等人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A.波斯纳B.科顿
C.布鲁巴奇D.加涅
3.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叫(   )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
4.(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加涅B.布鲁纳
C.苛勒D.奥苏伯尔
5.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在动机B.外在动机
C.交往动机D.无意识动机
6.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最佳动机激起水平是(   )程度的。
A.较高B.较低
C.中等D.一般
7.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巴甫洛夫
C.华生D.斯金纳
8.弗洛伊德提出的遗忘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
C.同化说D.动机说
9.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0.某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受到老师表扬,自己从此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这属于(   )
A.外部强化B.内部强化
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
11.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属于(   )
A.模象直观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D.感知直观
12.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属于(   )
A.元认知策略B.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13.“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
14.(   )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A.外部强化B.内部强化
C.自我强化D.替代强化
15.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D.策略框架
16.以下情况中,属于肯定性训练的是(   )
A.呈现厌恶刺激B.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C.消除敏感反应D.消除肌肉紧张
17.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18.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是(   )
A.问题行为B.教学行为
C.学习行为D.操作行为
19.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0.面对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某生倾向于深思熟虑,做出判断的错误较少,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
A.沉思型B.冲动型
C.辐合型D.发散型
21.具有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等品质,是(   )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
A.放纵型B.专制型
C.民主型D.自由型
22.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B.联结学习
C.辨别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
23.“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   )现象。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
24.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
A.社会意义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D.动力来源
25.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26.对有关史地知识的领会,不能缺少(   )
A.模象直观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D.形象直观
27.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   )为基础。
A.认知
B.知识
C.智力D.练习
28.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
2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
30.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31.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B.服从
C.强迫D.认同
32.小明从不和小伙伴玩,上学也是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后来老师只要发现他有与同学交往的表现,就鼓励表扬。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小明与同学关系变得很融洽,这里老师用了(   )法。
A.代币奖励B.示范
C.行为塑造D.惩罚
33.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A.开始部分B.中间部分
C.不一定D.都一样
3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其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
A.是客观的意见B.是权威意见
C.将有助于他D.是主观意见
35.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   )
A.知识水平B.能力水平
C.学习状况D.心理状况
36.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A.加涅B.布卢姆
C.波斯纳D.罗森塔尔
37.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   )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D.任务促成的纪律
38.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
A.发散思维B.推测与假设
C.好奇心D.独立性
39.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是(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至50年代
C.20世纪60至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
40.按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的成熟年龄是(   )
A.3岁以前B.3岁左右
C.5岁D.7岁
41.教师评分的相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   )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
42.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是(   )提出的。
A.布鲁纳B.布卢姆
C.布鲁巴奇D.波斯纳
43.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
44.完形一顿悟说的创立者是(   )
A.加涅B.布鲁纳
C.苛勒D.奥苏伯尔
45.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46.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   )
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47.现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B.维纳
C.加涅D.奥苏伯尔
48.以下内容中不能发生迁移的是(   )
A.性格B.气质
C.能力D.情感和态度
49.心智活动的执行具有(   )
A.外显性B.展开性
C.内隐性D.客观性
50.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二阶段是(   )
A.认知阶段B.联结阶段
C.整合阶段D.自动化阶段
51.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   )
A.记忆表象B.思维表象
C.动作表象D.定向映象
52.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B.浏览阅读材料
C.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53.“砖能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
5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法B.榜样法
C.锻炼法D.陶冶法
55.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B.劳动
C.共青团活动D.班主任工作
56.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   )
A.内容B.结构
C.层次D.方法
57.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A.知识B.能力
C.个性D.品德
58.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包容的关系
59.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
60.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意义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D.德育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下面所列能够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的学生要素有(   )
A.年龄差异B.性别差异
C.社会文化差异D.已有认知结构差异
E.学习方式差异
2.桑代克通过研究发现,动物的学习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   )
A.准备律B.反馈律
C.练习律D.效果律
E.惩罚律
3.以下不属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成分的是(   )
A.内省智力B.空间智力
C.社交智力D.情绪智力
E.体能智力
4.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计划策略D.监视策略
E.调节策略
5.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闭合性操作技能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以下属于闭合性操作技能的有(   )
A.打排球B.自由体操
C.汽车驾驶D.游泳
E.跳水
6.依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   )
A.言语信息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D.态度
E.运动技能
7.与心智技能相比,操作技能的特点为(   )
A.客观性B.外显性
C.内隐性D.延展性
E.展开性
8.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
A.自身成败经验B.替代经验
C.情绪唤醒D.言语暗示
E.个体的品德
9.根据巴甫洛夫的研究,条件反射中涉及的基本事项有(   )
A.无条件刺激B.条件刺激
C.无条件反应D.条件反应
E.强化
1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需要主要分两大类,成长需要和缺失需要,下列属于成长需要的是(   )
A.自我实现需要B.安全需要
C.审美需要D.认知需要
E.尊重需要
11.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可分为(   )
A.程序性组织者B.命题性组织者
C.陈述性组织者D.辨别性组织者
E.比较性组织者
12.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触类旁通,表明其思维有(   )
A.灵活性B.创新性
C.流畅性D.变通性
E.新异性
13.头脑风暴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让参与者畅所欲言B.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C.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D.以获得方案的质量而非数量为目的
E.对所提出的方案暂时不作评价或判断
14.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
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15.下列关于德育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德育方法的使用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B.德育方法可以随意选择
C.实际锻炼法是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之一
D.德育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
E.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三、判断题(判断各题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用T来代替,认为是错误的用F来代替,并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进行德育完全是政治老师的事。(   )
2.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功=力×距离”是解决问题学习。(   )
3.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
4.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
5.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
6.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
7.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
8.单独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效果最好。(   )
9.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
10.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   )
11.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
12.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
13.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   )
14.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予间接指导。(   )
15.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
16.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的关系。(   )
17.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做到教书育人。(   )
18.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
19.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
20.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
四、材料分析题(请分析以下材料,每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代码,并将其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问题:请用所学的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方法有关理论分析该案例。(   )
A.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该班主任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德育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D.该班主任的做法是正确的
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请问:依据心理学相关知识,教师这种做法符合什么规律?(   )
A.知觉选择规律B.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对比规律
C.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D.练习律
3.中学生林某课外活动时在学校的操场上翻单杠,单杠因年久失修突然断裂,林某从单杠上落在硬地上造成脊椎严重骨折。
谁应对林某的伤害承担责任(   )
A.林某自己负责B.林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负责
C.学校负责D.以上各方均不负责
4.有的学生在语文测验中能正确填空,但是不能给朋友写一封语句通顺的信;有的学生能在数学测验中进行小数和百分数的乘法运算,但却不会计算收入所得税。
根据材料说明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策略。(   )
A.精选教材B.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C.合理安排教学程序D.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某班有一个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学生,班主任当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指责他,说他不认真学习,不守纪律,不争气,永远也学不好等等。班主任想,这样不留情地批评他一顿,也许可能会使他认识到不求上进的严重后果,从而产生上进的愿望。然而,事与愿违,自从那次批评指责以后,该学生不但表现没有好转,反而更差了。
问题:该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失误表现在(   )
A.教育方法运用不当,伤害了学生自尊心
B.在德育过程中体现了正面教育原则
C.正确运用了品德评价法中的批评与惩罚手段
D.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6.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考试临时抱佛脚违反了记忆规律,记忆规律是什么?(   )
A.先快后慢,不均衡B.先快后慢,最后忘完
C.先慢后快D.不快不慢
7.小芳的父母均为大学毕业生,她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很重视学习。初中期间,当她看书学习时,旁边如果有人讲话,她就特别反感。进入高中后,小芳成绩优秀,担任了班长,但同学们都认为她自以为是,什么工作都必须顺着她的思路和想法,一些同学很讨厌她,为此她十分苦恼。
如果小芳同学找你诉说她心中的烦恼,你认为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辅导?(   )
A.交往心理B.个性心理
C.情绪心理D.学习心理
8.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她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
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学生常见的(   )
A.强迫症B.恐惧症C.焦虑症D.抑郁症
9.杨蒙是高中学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一直不错。一次,在期中考试时由于感冒发烧没有考好,结果成绩下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不知她带病考试)。此后,每当面临考试时杨蒙都很紧张。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担心,害怕考试失败,为了能考好,她考前每天都复习到很晚。考试时,杨蒙经常感到注意力很难集中,脑子里也一片空白,明明掌握的知识也都忘记了。同时还伴随着紧张、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绷紧等症状。可考后她发现这些题目都会做,只是由于没发挥好而失败,因而更加害怕考试。为此,杨蒙非常痛苦,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不良情绪。
下列哪些方法可以缓解杨蒙的考试焦虑?(   )
A.代币奖励法B.系统脱敏法
C.肌肉放松法D.惩罚法
10.某市一所初中在该市举办“绿色食品节”期间,利用学校地处市中心的位置,将操场改为临时停车场,并停止了校内一切体育活动。学校还组织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轮流疏导和看管车辆。该校校长认为这种做法既为学校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为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一举两得。
案例中,学校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   )
A.将操场改为临时停车场B.停止校内一切体育活动
C.组织教师疏导车辆D.组织高年级学生看管车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高分押题预测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是最早影响教学工作的教育理论。答案选A。
2.C【解析】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3.B【解析】巴甫洛夫认为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是条件反射。
4.B【解析】题干是布鲁纳认知结构说的核心思想。
5.A【解析】内在动机更稳定,作用更持久
6.C【解析】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7.D【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
8.D【解析】弗洛伊德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9.A【解析】形式训练说并没有获得科学证据的支持,因此被认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迁移理论。
10.C【解析】班杜拉把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11.B【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12.D【解析】时间是一种资源,资源管理策略就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资源的策略。
13.D【解析】形态扩散是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想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14.D【解析】替代强化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15.B【解析】根据内化的概念可知答案。
16.B【解析】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17.B【解析】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8.A【解析】题干是对问题行为的解释。
19.B【解析】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20.A【解析】题干是对沉思型认知方式的解释。
21.A【解析】放纵型的教养方式下,儿童无所适从,缺乏主见,导致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
22.B【解析】联结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体操正是如此。
23.A【解析】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24.D【解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源自于学习者自身内部因素,有的源自于外部因素,以此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5.C【解析】经验类化说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共同要素的多少,而在于对经验的概括水平的高低。概括水平越高,迁移越容易发生。
26.C【解析】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7.A【解析】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因此,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28.B【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29.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因此,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30.D【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与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
31.A【解析】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32.C【解析】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为复杂的行为。
33.A【解析】开始部分与结尾部分效果好,中间部分由于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效果不好。
34.C【解析】略。
35.C【解析】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一般采用教师自编测验的方式。
36.C【解析】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
37.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促成的纪律的具体解释。
38.A【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39.D【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40.B【解析】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41.D【解析】相对标准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构成一个常模参照系。
42.C【解析】布鲁巴奇提出了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
43.C【解析】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由此引起的反应为无条件反应。
44.C【解析】苛勒通过黑猩猩解决问题的实验提出了该学说。
45.A【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早对迁移进行研究的迁移理论。
46.C【解析】符号学习不仅包括语言符号学习,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学习。
47.D【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48.B【解析】几乎所有习得经验都可以以各种方式发生迁移。在此四项中气质不是习得经验,所以不能发生迁移。
49.C【解析】心智活动的执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其他三项是操作技能的特点。
50.B【解析】安德森将心智技能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
51.C【解析】不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52.C【解析】ABD三项属计划策略的内容。
53.A【解析】用途扩散就是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
54.D【解析】题干是陶冶法的典型例证。
55.A【解析】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而且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因此,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56.B【解析】德育过程是由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组合而成的,它们的组合方式就是德育过程的结构。
57.D【解析】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而德育过程是这几方面统一发展的过程。
58.B【解析】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努力去践行道德信念,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59.A【解析】德育目标是总体规格要求,具体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60.C【解析】德育目标不仅决定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AC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理论中桑代克的联结说,他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DE【解析】本题考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属于识记型题目。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包括语文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
4.CDE【解析】本题考查元认知策略的种类。元认知策略包括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
5.BDE【解析】本题考查对各种类型的操作技能的掌握。打排球、汽车驾驶属于开放性技能,它们对外界变化的情况有处理能力,并对由此所发生的事情有预见能力。
6.ABCDE【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分类,属于识记型题目。具体考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认为,人类学习主要为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
7.ABE【解析】本题考查技能的特点,具体是对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分。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有活动对象具有客观性,动作的执行具有外显性,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
8.ABCD【解析】本题考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他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个: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情绪唤醒、言语暗示。
9.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具体内容是条件反射中涉及的四个基本事项,即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
10.AC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理论,具体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理解。本题属于识记型题目。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成长需要,包括认知、审美需要。
11.CE【解析】“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后者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
12.AD【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题干所述指的是变通性,即灵活性。
13.ABCE【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是对头脑风暴训练的掌握。头脑风暴训练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它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为目的的。
14.ADE【解析】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其中,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5.ACDE【解析】选择德育方法要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三、判断题
1.F【解析】各种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德育教育并不仅仅是政治教师的事。
2.F【解析】题干所述为规则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3.F【解析】当新情境与定势一致时,定势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4.F【解析】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5.T【解析】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学习的诱因。
6.F【解析】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上位学习。
7.T【解析】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8.F【解析】单独孤立地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应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9.F【解析】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10.F【解析】惩罚不等于体罚,必须严格避免体罚。
11.F【解析】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12.F【解析】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
13.F【解析】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14.F【解析】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予直接指导。
15.F【解析】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16.T【解析】二者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可以在观察过程中或结束后使用。但二者的评价标准不同,检查单只需要做定性的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要做定量的判断。
17.F【解析】教学仅仅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多途径。
18.F【解析】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19.F【解析】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0.F【解析】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ABC
2.AB
3.C【解析】林某受伤是在学校发生的,而且林某受伤的原因也是由于学校的公共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学生受害,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来承担。答案选C。
4.ABCD
5.AD
6.A【解析】记忆规律是先快后慢,不均衡。
7.A【解析】根据题意,小芳的问题在于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方面,应该在这方面对小芳进行教育,答案选A。
8.A【解析】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根据题意答案选A。
9.BC【解析】系统脱敏法和肌肉放松法能有效缓解考试焦虑。
10.ABCD【解析】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不能成为学校谋取利益的手段。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03:00 , Processed in 0.14435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