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51|回复: 0

2015年厦门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0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发展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学校教育制度的三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产生于欧洲;单轨学制:产生于美国;苏联的分支型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相对稳定稳定
制度化教育:比较正规。兴起的标志:清朝的“废科举、兴学校”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两全”“两重”
1999年,《决定》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
我国当前教育时迁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特点(二)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三)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四)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教师劳动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 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二)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 1、对待事业:衷于人民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  1 语言表达能力               6学习能力
2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         7观察学生的能力
3教学能力                   8创新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9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5研究能力                   10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   1 高尚的师德          3 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愉悦的情感          4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专业发展:
概念: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其核心是: 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到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教型教师的过程
专业发展的内容: 1 专业理想的建立  2 专业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3 专业能力的提高  4 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非关注”阶段
2 “虚拟关注”阶段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3 “关注生存”阶段(新任教师)
4 “任务关注”阶段
5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师范教育  2 入职培训  3 在职培训  4  自我教育  5其他( 讲座,报告,专业培训,交流活动)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 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1 加强教师教育 2 制定法律法规 3 提供经济保障
2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 恒于研究 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3在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
     2在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的本质特点:
1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 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4、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向师性、依赖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3点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a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a 学生是完整的人
b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c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 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 学生是责权主体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
1、 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 良好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 良好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 良好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 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            5发扬民主教育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7、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课程:课程是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检验的综合。
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 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的固有属性:课程分为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1)学科课程: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经验课程:促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2、从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分为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2)综合课程:通过相关的综合,促使学生认知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和方法
3、从课程的实施计划:课程分为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2)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  (2)地方课程: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
5、从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可能            (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需求)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前沿——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部分: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他是按门类制定的
2.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提出指导性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 农村中学课程大多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1、均衡性  (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  (1,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 设置综合课程 3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10%-12%给学校在义务阶段)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内容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
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1、进行社会调查     4、研究学生情况
2、审查学生活动     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3、开发实施条件     6、建立资源数据库(教师 ,学生, 教学过程)
8、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四)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六)教学组织形式
(七)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是社会经验在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任务(简答)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首要任务)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理想目标)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核心)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本质而言)
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和传授型(有领导的认识)       D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     E 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
教学过程的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
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动力)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三)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教学原则概念: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各类教学原则
1.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之母)
3. 直观性原则(荀况:闻之、见之;夸美纽斯:去看看…)               7因材施教原则
直观手段:实物、言语、模象直观      
4.启发性原则(苏格拉底: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                 8.量力性原则或发展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
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发展掌握一定的难度和速度)
2、常用教学原则运用的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巩固性原则: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因材施教原则: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 (注入式和启发式)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f、学生年龄特征。
2.常见的教学方法
一.语言类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常用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②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③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④要组织学生听讲;⑤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①要做好计划,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②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③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④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讨论法:①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②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③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练习法:①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②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③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④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⑤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发现法: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
(五)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备课( 教好课的前提)
要求:①做好三项工作:1钻研教材(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有关参考资料),做到“胸中有书
2了解学生,做到目中有人
                           3设计教法,做到“手中有法
②写好三项计划:1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   2课题(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
2、 上课(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4教学方法适当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内容正确    5讲究教学艺术
3教学结构合理    6板书有序
补充:上好一节课的标准: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②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 到课程中来;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作业的布置和检查
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3分量适宜、难度适合                   9、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4、课外辅导(贯彻因材施教)
要求: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明确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检查的方式
平时考查: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
考试( 期中,期末, 毕业时进行)
(六)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提出阶段论(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基本定型——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带到现场)
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
4、分组教学(按年龄、能力或成绩编班)
5、道尔顿:由柏克赫斯特创建,教师不讲授,由学生自觉,独立完成作业,向教师汇报,接受考查。要求较高
6、劳伊德@特朗普:分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①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即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和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②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开放与生成 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12:12 , Processed in 0.68613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