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911|回复: 0

[习题] 2015年中学教师招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共5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2 12: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

A.安全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马斯洛假定人类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还认为在上述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还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需要。马斯洛将以上七种层次的需要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为基本需要,较高的后三层为成长需要。

第2题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布鲁钠

B.赞科夫

C.舒尔茨

D.皮亚杰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舒尔茨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3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得到感性知识,这属于(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知识直观的三种类型是: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模像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

第4题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5题桑代克提出众多学习律,其中描述动机的是(  )。

A.效果律

B.准备律

C.练习律

D.同化律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在桑代克体系中,动机被看做是一种在特定时刻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特定准备方式。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即桑代克所谓的“准备律”。

第6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凯洛夫的《教育学》。

第7题狭义的师德范畴不包括(  )。

A.教师的幸福

B.教师的义务

C.教师的人格

D.教师的修养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狭义的师德范畴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公正、教师的仁慈、教师的义务、教师的良心及教师的人格等范畴。

第8题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的结果的理论是(  )。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认为,为避免痛苦在记忆中复现,当事者需要对自己加以抑制,将意识中不愉快的经验,刻意施加压力,将之压抑在潜意识中。此种现象称为动机性遗忘。

第9题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一种(  )测验。

A.常模参照性

B.标准参照性

C.总结性

D.发展性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测验结果转化成标准分数成绩,属于标准参照性测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一种标准参照性测验。

第10题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  )。

A.三年

B.三至五年

C.二年

D.四年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一般而言,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的任期为3~5年。

第11题 (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A.加涅

B.布卢姆

C.桑代克

D.奥苏伯尔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奥苏伯尔采用二维分类法,即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加涅根据学习水平,把学习分为八类;根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把认知学习分为六类。

第12题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的体制。(  )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第13题 以下属于课程设计的方法的有(  )。

A.主观法

B.客观法

C.实验法

D.经验法

【参考答案】

A,B,C,D

试题解析: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课程论的繁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设计模式。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它们是: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第14题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包括(  )。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规模

C.班级的性质

D.对教师的期望

【参考答案】

A,B,C,D

试题解析: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状况和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由此可知ABCD都正确。

第15题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A,B,C,D

试题解析: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发展。

第16题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  )。

A.强调教师讲解

B.强调学生独立思考

C.注重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D.注重对教学步骤进行严格的控制

【参考答案】

B,C

试题解析:

发现式教学法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建构主义学派的建构原理与顿悟学说。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第17题个人的性格、气质属于(  )。

A.内归因

B.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非稳定归因

【参考答案】

A,C

试题解析:

内归因是行为者的内在原因,如人格、情绪、意志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第18题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  )。

A.家庭教养模式

B.学校教育

C.同伴群体

D.社会宣传媒体

【参考答案】

A,B,C,D

试题解析:

人格的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有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第19题认知策略包括(  )。

A.复述策略

B.计划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参考答案】

A,C,D

试题解析: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一般把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第20题我国教育家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  )。

A.技能的学习

B.知识的学习

C.行为规范的学习

D.认知策略的学习

【参考答案】

A,B,C

试题解析:

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技能学习、知识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加涅根据学生在学习后获得的各种能力,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和动作技能的学习。

三、填空题(每空1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第21题 1908年,__________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房东岳

第22题 ___________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裴斯泰洛齐

第23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角色适应阶段 主动发展阶段 最佳创造阶段

第24题技能根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第25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__________、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__________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性别 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第26题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______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白板说

第27题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预测。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提问 析疑

第28题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生自身的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主观能动性

第29题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是受潜意识________驱动的,__________决定个人今后的命运。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本能 幼年生活经验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第30题 自我效能感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因而可能会主动地进行那一活动。

第31题概念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

第32题心理发展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第33题情感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第34题信度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以内部一致性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

第35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第36题简述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横向结构包括: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  (2)纵向结构包括:第一层级是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是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是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是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是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是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

第37题简述“教师中心论”和现代教师观的差异。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师中心论”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而现代教师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再次,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第38题男女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智力发展和表现早晚的差异一般而言,女性的智力表现较早,男性表现较晚。 (2)智力优势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居于优势地位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男性的空间视觉能力较佳;女性的短时记忆和言语能力较强,女孩开始说话比男孩平均要早2~4个月,而且这种言语能力的领先一直保持到青春期前期;在数学能力方面,女孩学会数数较早,在数字计算中男女的能力相差不多,但在数学推理方面,男性优于女性。 (3)智力分布的差异 与男性相比,女性中智力表现超常和智力低常的比例较小,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男性则在智力超常和低能这两极分布的比例较大,智力中等的比例较小。

第39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六、教育写作题(每题16分)

第40题   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会经历一段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在这一转折时期,教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职业倦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可能会导致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意义感、跳槽等问题。

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写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四管齐下,克服职业倦怠   当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自我价值认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究其原因,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动机的缺失造成的。造成教师动机的缺失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如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使他们感到失望,对自主和尊重的强烈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使他们失去信心与热情,工作环境中的人文关怀的缺乏也会使他们的热情消退等。我认为针对职业倦怠应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薪酬激励   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薪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这在现实中也是合乎道理的。人们普遍认为,对代理人最传统、最直接的激励方式是激励性报酬。教师既有其专业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与常人共同的人性。激励性的报酬安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在所有职业收入中所占地位的高低位次;二是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建立在从教年限和国家政策基础上的增长和绩效上的激励。做好第一个方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是对在职教师继续从教的激励;做好第二个方面则可以鼓励教师更加尽心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晋升制度  晋升是对教师工作与能力的认可,本身就具有激励性质。专业组织中流行的“非升即走”惯例,越来越影响到聘任制下的教师管理。制定建立在教龄和绩效基础上的晋升制度,一方面是对教师表示认可,鼓励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起到挽留教师的作用。教龄与经验是教师的宝贵财富,学校应当对之提供相应回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理应受到更多的鼓励与尊敬。  (3)授权与问责   学校应当建立完整的授权与问责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以及自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拒绝在外部压力下做事,尤其是在规则、规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工作,因为这些外部压力干扰了他们的自治需要。人在拥有较大自主权时会更加自信、自尊,对自己的表现也就有更高的要求。通过鼓励个体自主决策,计划自己的行动路线,并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可以增进他们的自主与自我决定需要。问责是对授权效果的监督检查,以激励教师,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目标。  (4)人文关怀   人们总是脱离开人性而只就教师的职业特点强调教师是楷模、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们对教师为人师表提出过高的要求,使教师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教师也有被满足的需要,而这却常被忽视。教师是一个情感高投入的职业,情感的高投入及高收益会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但别人往往只看到教师幸福及充实的一面,并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情感高支出的同时,其受到的折磨及挫伤也可能更大。长期以来的专业特性已经融入到教师的人格特质,使他们极其看重其投入的情感价值以及被人尊重。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他们无法感受“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所带来的荣耀。教师的处境危机需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关注。  就学校范•围来看,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怀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善于倾听;对教师工作的表扬与支持;多与教师交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等。这些都可以照亮教师心灵的天空,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尊重,从而建立起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   我们不应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需求以及缺点,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与帮助。当他们遭遇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产生职业倦怠时,外界的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重新给他们点燃热情之火,助他们顺利走出困境。

七、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每题11分)第41题   小张老师是初一(1)班的新任英语老师,第一次登上初一(1)班的讲台。学生在台下的反应很活跃,让小张很受鼓舞。她决定按原备课计划进行互动,就请了10位同学上讲台抢答表演会话。可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被请上讲台的同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同学反应快,另外一些由于听不懂开始做小动作、扮鬼脸。台上台下一片混乱。

试用备课的有关知识分析小张老师的失误。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能力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教师备课的内容有: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   小张老师在备教材上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她的问题出在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即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好,导致上讲台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好好配合,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备自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张老师作为新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而她所设计的互动场面太大,以至于失控。总之,小张老师的这堂课没有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学习是为了不做后进生或留级生,免受教师批评指责;或为了取得好评,给班级或团组织争荣誉而努力学习。这属于学习动机类型中的(  )。

A.学习动机不明确

B.学习知识为了履行社会义务

C.学习为了个人前途

D.学习为了国家与集体的利益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题干是学习知识为了履行社会义务的表现,抱着这种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上有内在力量,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这种学习动机仅服从于眼前利益和教师、家长的要求,而缺乏远大的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2题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第3题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科技进步

B.生产发展水平

C.政治需要

D.产业革命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

第4题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略。

第5题在中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中,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读书指导法

D.演示法和实验法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是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6题在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发展中,要求他用新近学到的知识技能对原来的知识技能加以补充、改组,或者矫正,最后使新的知识技能与已有的知识技能融为一体,这是(  )。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发展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个体产生的新的期待和要求他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

第7题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第8题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第9题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A.课程设置

B.课程开设顺序

C.教学时数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第10题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  )。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陶行知。

第11题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沃尔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第12题我国当代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班集体建设

B.搞好教学工作

C.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教书育人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我国学校教师现阶段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第13题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效性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教师职业的很大挑战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学生,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自然也没有处处皆可适用的经验,因此,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地套用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第14题 (  )又称为工作记忆。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提取使用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即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第15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叫(  )。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认同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是从众的定义。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实施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认同表示赞同,彼此观点一致。

第16题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是凭臆测加以歪曲,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这一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客观性原则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只有坚持客观性原则,才能对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研究作出科学的解释,才能保证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一致的研究成果。

二、填空题(每空1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第17题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著述的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新教育大纲》

第18题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环境等要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第19题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_________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杜威 儿童中心主义

第20题《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_______小时,小学不超过6小时。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8

第21题通常认为技能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

第22题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________的学说。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23题态度由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意向成分

第24题 ________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知觉

第25题专家型教师知道许多课堂规则是可以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来习得的,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练习 反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第26题 下位学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下位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第27题教师人格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师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面貌与特征,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范式(格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第28题群体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们的共同体。

第29题绝对感觉阈限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

第30题 简述中学生意志的培养方法。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中学生意志的培养方法有:   (1)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确立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  (3)激发实现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与困难作斗争的能力。  (5)培养丰富的情感,激励自己的行为,提高情绪和情感对意志的支持作用。  (6)加强意志的自我培养。

第31题怎样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五、辨析题(每小题5分)

第32题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参考答案】

本题分数5,您的得分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第33题个别化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参考答案】

本题分数5,您的得分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个别教学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形态,与班级授课制相对应。它可能是个别化教学,也可能不是个别化教学,关键在于其是否为符合该生能力需要而特别设计了教学方案。所以,个别化教学不等同于个别教学。

第34题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种教育现象。

【参考答案】

本题分数5,您的得分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教育研究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但并非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会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被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潜在的探索研究价值。而有些教育现象是偶然的、个别发生的现象,不具有研究价值,因而不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六、论述题

第35题 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教师的职业素质。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①具备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拥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学生的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36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表现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教师可以准确、合理、有效、全面地了解学生,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①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既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又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①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七、教育写作题(每题16分)

第37题  “5•12”大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带来了巨大的反响,由此引发的“道德底线”、教师权利与义务等问题也成了争论的热点。轰动一时的“范跑跑事件”源于教师范××博客中的文章,范××提及在地震时甩下学生自己逃生,因而被网友称为“范跑跑”。

请你就对该事件的看法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论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同时也被给予了很高的期待。公认的教师形象,有园丁,有蜡烛,将教师推上了一个很高的甚至于超人的地位,也交给了他们非比寻常的重任。当然可以说,这些形象主要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主观期待,缺少客观思考。但教师的形象究竟如何呢?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给社会的整体印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及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理论上来讲,教师职业形象主要包括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教师旨在教书育人,其中育人功能高于其教书功能,对于育人来讲,主要是道德层面的。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都会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的作用,而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的德育作用是非常明显和直接的。前面提到的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即是对教师道德形象的期待。  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是人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等,都是强调教师应具有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如教师以校为家,公而忘私,往往立为榜样,传为佳话;而若在行为上有辱教师使命,没有起到模范作用,则为人所不齿。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高于普通从业人员,一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应当承担起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责任,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二是因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视教师为自己的行事标准。比起其他人,学生更加认可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比其他人更直接、更高效。因此,社会对教师的高期待,其实折射出的是对未来一代的期待,教师有高尚的品德,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实际的状况是什么样的?教师能交出令社会满意的答卷吗?我们看到,一些教师敬业乐群,德高望重,在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中都有良好的口碑和崇高的道德形象,在关键时刻总是做出让人称道的表率;而另外一些教师的所作所为则没有那么体面。不可否认,教师也有着与常人同样的需求,面对生死存亡也会心有所动,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修养之渊与薄对教师的行为选择起着决定作用。西南联大时期,梅贻奇校长在敌机来袭时依然从容不迫,保持绅士风度,而有一些教授则完全失掉了平素的优雅,危难时刻,人的修养与素质可见分晓。也许我们对教师的要求,不应过于严苛,不能用圣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教师。但是,既为人民教师,便应明了自己肩上那份责任,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加强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教师,是一种职业,有着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责,担当着下一代人的教育重任;也是一种高修养的象征,是一个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伟大使命的群体。如果一个教师失掉了这样一种足以为人叹服的道德形象甚至为人所鄙弃,那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到底还能不能称得上是一名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A.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B.敏感性、变通性、独创性

C.流畅性、洞察性、独创性

D.敏感性、变通性、洞察性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第2题去动物园看过几次大象,就能画出大象的样子。认知发展到(  )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能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儿童画出见过几次的大象,说明他们能用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具体的事物。

第3题将那些不被社会和自己所接纳的欲望和冲动,采取一种被社会所赞许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心理防卫机制是(  )。

A.转移

B.补偿

C.升华

D.合理化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升华是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

第4题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第5题德育的核心或基础是(  )。

A.思想政治教育

B.法律教育

C.性教育

D.道德教育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教育的基础。

第6题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赫尔巴特指出:“统觉,或内在的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

第7题下列属于匮乏性需要的是(  )。

A.道德的需求

B.创造力的需求

C.食物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匮乏性需要即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第8题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9题 (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D.实践过程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10题列提纲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监控策略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概括和归纳。

第11题《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行为。根据《教育法》的规定,犯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12题下列(  )不是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的状况

C.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D.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不是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第13题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水平。

A.超常

B.较高

C.普通

D.弱智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智商的计算公式是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其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当,则其智力处于普通水平。

第14题测验的(  )代表了测验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是评估测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信度代表测验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效度代表了测验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第15题其教学法被称做“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苏格拉底曾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却能用辩论的方法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助产士,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帮助别人生产一样。由于这个原因,“苏格拉底教学法”又被称做“产婆术”(或“助产术”)。

第16题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二、填空题(每空1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第17题 从记忆的目的来说,记忆可以分为__________;从记忆的方法来说,记忆可以分为__________;从记忆的内容来说,记忆可以分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

第18题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_________和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跨时间的持续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

第19题一般来说,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________和_________四个部分。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材 教学手段

第20题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___________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赫尔巴特

第21题根据来源和形成的过程,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两种,即_______和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22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___________的权利。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

第23题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__________年正式启动的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99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24题某学生利用等车的时间背单词,这属于学习策略中的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资源管理策略

第25题 ___________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

第26题 客体内容丰富、新颖又富于变化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略。

第27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分心”,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但不可忽高忽低,也不要配以夸张的身体动作。(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略。

第28题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这是一种正强化。(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题干说的是一种负强化。

第29题画线帮助记忆是复述策略的一种。(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略。

第30题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而不是因成熟、痰病或药物引起的,并且是比较持久的变化,但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

第31题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第32题 效度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即测验的有效性。

第33题教师职业良心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师职业良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

第34题人格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第35题终身教育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终身教育是指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从一个人出生的瞬间一直到生命终结的整个过程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

第36题学习准备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

第37题 简述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对中学生来说,思维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2)辨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3)对问题情境思维的质的飞跃。  (4)想象力迅速发展。  (5)思维品质矛盾交错地发展。

第38题上好一节课应围绕哪些标准来进行?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一节好课的标准:   (1)教师拟定的教学目的合适、明确、具体。  (2)教学效果好,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3)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没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错误。  (4)教学方法好,时间安排恰当。  (5)教学过程组织有条有理,课堂气氛融洽,有纪律。

第39题简述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教师的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教师通过向个体传授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知识,使个体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物质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表现。  第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六、论述题第40题 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

本题分数12,您的得分

试题解析:

(1)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

第41题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做好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工作,必须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论述在沟通方式上教师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本题分数12,您的得分

试题解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沟通方式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会了解。了解学生是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

(2)面对现实。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某些过激行为是正常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3)爱心感化。与学生沟通的内容方面,爱心比讲道理更为重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以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导的方向迈进。

(4)平等对待。教师应热爱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端正与否而区别对待,而是应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5)倾听。倾听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在倾诉后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和理解,精神上就会得到支持和鼓励。

(6)态度和蔼。教师的态度投射在学生心灵上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善的态度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

七、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每题11分)

第42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被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组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课问题: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体现了教师的(  )。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即哪里有道,哪里就有教师,体现出教师的传道者角色。

第2题 教师道德不仅在教育过程中有重大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  )。

A.高尚性

B.奉献性

C.全局性

D.导向性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如果每个教师都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就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题干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性。

第3题 下列学习策略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

A.画线

B.记笔记

C.列图表

D.记忆术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画线是复述策略,记笔记、记忆术是精细加工策略。

第4题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

A.较高的水平

B.较低的水平

C.非常高的水平

D.中等水平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第5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

A.关爱学生

B.为人师表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由此,为人师表这一规范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第6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基础教育权属于(  )。

A.中央

B.地方

C.学校

D.家庭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略。

第7题 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8题 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  )。

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案

D.教材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题干是对教学指导书的解释。

第9题 “距离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所表达的内容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

A.概念

B.原理

C.规则

D.技能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略。

第10题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段,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较差。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操作技能又叫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定向阶段、模仿动作阶段和动作的熟练阶段。在操作模仿阶段,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较差。

第11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顿悟说”的心理学家是(  )。

A.苛勒

B.杜威

C.西蒙

D.桑代克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苛勒历时7年,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了18个实验,依据其结果,撰写了《猩猩的智慧》一文。他发挥了格式塔理论,提出了“顿悟说”。

第12题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二、填空题(每空1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第13题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京师同文馆

第14题 “社会知觉”是由________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布鲁纳

第15题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和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分析 综合

第16题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_____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华生

第17题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_________,依赖于最初情境中知识或技能学习的程度,也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情境间的相似程度。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无缝链接

第18题 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有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青年期

第19题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__教材和__________教材。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感知 理解

第20题 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谈话法

第21题 终身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理论家_________,其著述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朗格朗

第22题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监督调节

三、辨析题(每小题3分)

第23题 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就是特指对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这种说法虽然指出了思想品德培养是教书育人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却是不完全正确的。   (2)思想品德培养只是教书所育之人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它的全部,教书所育之人,实质应是能在多方面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之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其他方面被忽略或不能得到很好发展,也不会有很好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3)如果把教书育人仅仅理解为培养思想品德,就会在实践上窄化教学的多方面的功能,也会导致教学功能的片面性。

第24题 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厚非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这种说法不正确。   教师的爱应是公正的,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对优生的偏爱往往表现为经常关注的仅仅是几位学习好的“得意门生”,在教学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照,在学习上给他们特别的辅导,在生活上给他们格外的关心。这种偏爱很容易使那些自觉性、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放弃某门功课的学习。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成绩、性格等因素而过分偏爱某一些学生,而冷落另外一些学生。所以认为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是“爱”的误区。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第25题 社会知觉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26题 注意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第27题 关键期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28题 价值观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

第29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30题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第31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的人身权和人格权是如何保护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第32题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教师劳动的内容和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  (2)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不像工人生产,具有固定的工艺流程,它时时处处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活人”,需要不断实践、总结、调整。   (3)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教师劳动具有长效性。教师任务的繁重和人才成长周期性长的规律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的劳动成果也具有长效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合性。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一个教师的个人劳动来完成的,但是教师劳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

第33题 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创造性思维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1)低智商的人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的人可能具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具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也就是说,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六、论述题

第34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机智的认识。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特别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出观的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教育能力。  教育机智是在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观察学生的敏锐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意志活动的果断性的优秀结合,是教师优秀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是教师熟练地掌握学生和机敏地教育学生的艺术体现。学生行为和教学情境的多变性决定了教育机智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  影响教育机智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自身。首先,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教师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基本前提;其次,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再次,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教师能够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意外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体现在:第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师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成长。第二,灵活果断,随机应变。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情境,迅速解决问题,组织教学活动。第三,对症下药,方法多样。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多样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第四,实事求是,掌握分寸。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本着教育学生的原则,不夸大也不缩小问题,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第35题 请谈谈你对生长需要和缺失需要的理解。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马斯洛提出动机理论的“需要层次说”,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定义为生长需要。缺失需要在被满足之后不再感到需要,而生长需要的特点是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并激发个体强烈的成长欲望。马斯洛还指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满足个体的缺失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需要的激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会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动力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

七、教育写作题(每题16分)

第36题 请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

免费师范生政策作为2007年度我国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其出台之时就饱受争议,有批评也有赞誉。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也存在着制度缺陷,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实施效果。因此,在招生、培养、就业环节上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予以完善是必要的。  招生是入口,也是选才环节。该环节设计应集中体现在招生方案设计上,具体涉及招生指标和招生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就招生指标而言,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全部实行免费;二是部分实行免费。就目前实行全部免费的政策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为有志于献身农村教育的学生提供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机会,但同时可能将一部分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只是不愿意去中西部或农村地区的优秀学生挡在了师范专业门外,从而无形中失去获得一批好生源的机会。因此,在师范专业招生指标上应当允许免费与非免费并存,至于免费与否由学生竞争并自主选择。其次,就招生方式而言,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免费指标分至各省直接招收免费师范生;二是开始不分师范与非师范而按大类招生,入校后经过面试和考试等方式选拔师范类学生,入选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接受免费或缴费教育,选择免费者则签订相关合同。  培养是育才环节。要重视和加强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的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新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培养方案,率先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等措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免费师范生政策来说,学校还应当针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做出特殊考虑,如应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他们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状况等。就业是出口,也即用才环节。师范生在接受完免费的师范教育后,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到基层(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支教或从教一定年限是合理的。对此,双方应在入学阶段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以合同形式确定(如服务年限、就业区域、学校类型等)。同时,还应分别明确国家、原就读学校和接收地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如国家应当负责承担支教学生的基本工资和医疗保险福利,从而保障支教毕业生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以利于他们安心任教;原就读学校应对毕业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提供信息与便利(如报考教育硕士时优先录取等);接收地政府和学校应当用好这些毕业生并发挥他们的应有作用,同时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对于服务期满后这些毕业生如果选择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话,这些条件是否继续享受当做出明确规定。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我国刚刚起步。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培养优秀的师资、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这项政策刚刚推行,所以我们尚不能对其做出评价,需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评价、总结经验,进行不断调整,从而使这项政策逐步完善,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16 17:27 , Processed in 0.34793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