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59|回复: 0

[习题] 2015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学》简答题100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5 09: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答: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答:
  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答:(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1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段特征。
  答: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2、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7、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答: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
  答: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1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
  答: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是: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
  答: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
  答: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
  答: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答:(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
  答:(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
  答: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10、简述师生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
  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
  答: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
  答: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
  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
  答: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1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
  答: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答: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答:(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
  答: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
  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1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
  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答: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答: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求。
  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
  答: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本要求。
  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
  答: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
  答: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基本要求是: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
  (3)严格要求。
  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1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答: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
  答: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
  答: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
  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5、简述试题的类型。
  答: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
  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答: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8、简述德育的意义。
  答: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1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
  答: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答:(1)德育目标。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
  答: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答:(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答: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
  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1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11 03:50 , Processed in 0.44413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