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 )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 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选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运动。因此,题目中的儿童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说明他的认知发展已达到具体运算阶段。
2.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 )。
A.全面发展 B.均衡发展 C.能力为重 D.德育为先
选B【解析】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ACD是为促成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举措。
3.儿童在知道“白菜”、“萝卜”和“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新概念。这种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的学习属于( )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类属学习
选B【解析】奥苏泊尔提出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包括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即由小概念向大概念的学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即由大概念向小概念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两个概念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
4.下列( )提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壬戌学制
选D【解析】六三三学制又称为“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新学制”。 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
5.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选C【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其表现之一就是具有历史继承性。容易混淆的答案是B,但题中很清晰地指明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历史继承性。
6.有关小学生的思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选C【解析】人的思维根据发展程度的差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是,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他们的发展顺序是这样的。0-2岁主要是直观动作思维,儿童的思维要借助于动作来进行。3-6岁属于完全的具体形象思维,这个阶段,个体的思维必须借助于形象才能进行,离开了具体的形象,个体无法理解抽象的公式和概念。6-12岁属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变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两种思维在个体的思维体系中并存,前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后期,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小学四年级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7.在上初三的小梅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选B【解析】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呈现性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移去性惩罚,是将某一种刺激移走,以减少不当行为。本题中,通过小刚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增加,我们判断这是“强化”,再通过家长减少了一种行为,从而判断是“负强化”。在区分这四者时我们还有一个技巧或顺口溜,即给他他想要的是正强化,不给他他不想要的是负强化,给他他不想要的是“呈现性惩罚”,不给他他想要的就是“取消性惩罚”。
8.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系统性 B.客观性 C.能动性 D.主观性
选C【解析】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9.研究表明,有些任务适合开展竞赛,有些任务则不适合竞赛。指出下列不适合开展竞赛的任务( )。
A.卫生大扫除
B.学一门新的难度大的学科
C.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席率
D.学生每学期总评分的名次
选D【解析】对学生名次进行竞赛容易形成分数第一的旧应试观念。
10.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是( )。
A.参加进修和培训权 B.参与民主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
选D【解析】《教师法》第七条关于教师的六项基本权利中的第三条: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明确了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
11.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做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
A.政治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选D【解析】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B.7-10岁儿童一般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
C.“一心二用”说明人注意的稳定性不高
D.注意的起伏是一种分心现象
选B【解析】A项是注意的广度。实践和实验表明:人是可以“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的,这是注意的分配现象,C项错。注意的起伏指当注意某一对象时,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分心指注意分散。D项错误。
1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选A【解析】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盲从的人不了解自己行动的意义,极易在别人的怂恿下从事不符合个人意愿或社会需要的行动。
这首小诗的意思是人们有时候喜欢拖延,总是把事情放在明天去做,如果总是放在明天,那么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问题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对事件本身不够重视,所以导致行为不自觉,意志拖延。这是意志缺乏自觉性的标志。这道题容易错选C和D选项。意志的基本特性中不包括意志的坚持性,另外,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个体不断克制自己,克服诱惑使得自己始终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进。而自觉性更多的是个体对目的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性。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14.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
A.他律阶段 B.前习俗阶段 C.自律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选C【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考试中的常考点,考生要对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进行把握,能够在给出特点后准确地对应到相应的阶段上。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观点考查和分析儿童对对偶故事的回答,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阶段,具体为:?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2-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律阶段(5-8岁),他律阶段的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自律阶段(9—11岁),自律阶段的儿童判断事物能基于自主个体间的平等合作与相互认同的关系。他们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彼此都认可的,是可以协商的,与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能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定错误。本题中,儿童已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可修改性和可协商性,因此以到达自律阶段。
1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包括( )。
A.发现教学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 D.程序教学
选D【解析】发现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6.下面关于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
A.高智商者一定高创造力 B.低创造力者一定低智商
C.高创造力者一定高智商 D.高创造力者不一定高智商
选C【解析】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17.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 )。
A.写字教学 B.情感教学 C.艺术熏陶 D.感悟教学
选A【解析】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18.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社会活动
选B【解析】学校课外活动主要以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学科活动为主,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19.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选A【解析】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A选项属于意义识记。小明记忆成语的方法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通过阅读成语故事,从而理解成语的意义来对成语加以记忆,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属于意义识记。B项不属于意义识记,因为题干只是提到了小明利用课余时间记住了圆周率,但是没有说小明记忆圆周率的方法是什么?C项不是意义识记,虽然小明采用了时间顺序作为线索来记忆了历史时间的年月日,但是他并没有理解历史事件发生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只能说他的记忆借助了某些线索,不能说他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D选项不属于意义识记,而是属于典型的机械记忆。通过不断阅读,加深印象,而记忆英语单词,这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识记,属于机械识记。
20.歌德痛苦时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这属于( )防御机制。
A.压抑 B.置换 C.升华 D.投射
选C【解析】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歌德将自己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种升华的防御机制。
21.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父亲是XX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选B【解析】补偿:指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如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突出,或因有其他特长,而使自己能够得到满足。
22.在教鸟的概念时,列举“鸡、鸭、鹅”等,是恰当运用了( )。
A.变式 B.反例 C.同位概念 D.以上三者兼有
选A【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反例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23.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收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
A.消退抑制和干扰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前摄抑制和消退抑制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选D【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专业名词。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很少或几乎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既要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要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有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早晚复习、学习效果好也是这个道理。
2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反映。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选C【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5.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的规律是 ( )。
A.阶段性规律 B.可变性规律 C.不均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选C【解析】本题考察的同样是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题中“有的方面”字眼,正是不平衡性的表现之一。
26.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
A.人格培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选C【解析】教师的素养包括思想素养、能力素养、知识素养、身体和心理素养等,其中知识素养可以划分为学科知识素养和教育知识素养,那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育知识素养即题目中教育专业素养。
27.学生王林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你又违法纪律了?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的脸皮实在太厚!你找家长请求,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备怎么办?不然,从明天起,你就不用来读书了。”学生低着头走出了办公室。从上面例子分析,你认为要使王林同学遵守纪律应采用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选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方法,四个选项都属于德育方法,其中说服法包括讲道理和摆事实,即教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正确运用说服法才导致学生一而再、再而三违反纪律的。
28.既怕考试不及格又不想放弃玩耍时引起的是( )式冲突。
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选B【解析】本题考查意志动机中的四种冲突即双趋冲突(两种同时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可以选择,但必须选择其一)、双避冲突(两种都想逃避的目标同时出现,但必须选择其一)、趋避冲突(对于同一目标既有好而趋之的一面,又有恶而远之的一面)、多重趋避冲突(在趋避冲突的基础上,出现多个目标)。题中,考试不及格和放弃玩耍都是想要避开两个目标。
29.影响迁移的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 )。
A.学习方法 B.学习定势 C.学习时间 D.学习内容
选B【解析】影响迁移的因素很多,包括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年龄特征和智力水平等。题中唯有B答案是影响迁移时的心理因素,ACD均是客观因素。
30.老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列举了直角在上方、下方、右方、左方等不同类型的直角三角形。这种突出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含有直角”,同时变换直角三角形的非本质特征“直角的方位”,就是运用了( )。
A.定势 B.变式 C.直观 D.迁移
选B【解析】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题中“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其直角,而非直角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