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002|回复: 0

[语文] 2015年江西教师招考备考资料-语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2 09: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语文成绩好坏与语言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而教师招聘考试语文科目中鉴赏评论文章是不可少的,写作要答高分,一定要让语言“靓”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语言“靓”起来呢?下面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使语言靓丽的妙招:

一、妙用修辞添光彩

在行文时,或用排比,或用比喻,或用设问,或用引用,或者综合兼用,壮大语言气势,使语言色彩绚丽、缤纷多姿。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气势充沛,文中适当运用排比句,能使内容集中,气势增强,叙事透辟,论证有力,节奏鲜明,抒情味浓。如:

孔子带门徒,游列国,阅读的是人世天道;李时珍入深山,尝百草,阅读的是草木著华;郦道元勘白川,历千江,阅读的是水文地志;李白谢灵运纵情山水,阅读的是自然性灵;三毛一只背囊走海滩,越戈壁,读出了一个女子的全部才情;余秋雨踩遍中华大地的人文穴位,读出了五千年犹自呼痛的文明......

文中运用六个论据材料组成排比,论据言简意赅,回首春秋,瞻望文化,排比起伏,有效地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2、比喻

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文中的叙述和说理显得形象生动。如: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衅的万点白帆,是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在这几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九个比喻来告诉读者,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它与自然和生活密切相关。“巍巍昆仑”、“不肯滴落的露珠”、“国色天香的牡丹”、“无声的冷月”、“静谧的荷塘”、“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沉舟侧衅的万点白帆”、“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这几个形象感强烈的短语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仿佛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飞上语文,唤起读者对美的体验。

3、设问

如果所谈论的话题比较抽象,就可用设问的方式使它具体些、形象些,写出它的意境、情感、语势来。

例如:创新是什么?是古猿第一次从森林走向草地的勇敢,是只身驾驶独木舟横绝江河的胆识,是鱼儿第一次跳出水面的惊喜,是鸟儿第一次穿越云天的快慰,是不求苟同于人的执著,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不二法门,人生因创新而精彩,世界因创新而壮美。

“创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设问回答的形式,将其化为“古猿走向草地”、“驾驶独木舟横绝江河”、“鱼儿跳出水面”等等具体意境,以“勇敢”、“胆识”、“惊喜”、“快慰”等心理品质或感受加以阐释,语题含义、内蕴就鲜活了。

4、引用

在行文时,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熟语、名言警句、人物典故来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解释,能起到鲜明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一般性的表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如:

...... 知识与学问本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所以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到社会这个大校园里去学习。没登过泰山的人怎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没见过滚滚东流水的人,怎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没去过北国的人,怎会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感受?正是月圆之夜想念家人,才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正是由于满怀报国之心,才会发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愤慨;正是由于忧心忡忡才会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日晚倦梳头”的忧伤。

在这段习作中,我们注意到如果光说“感慨”、“豪放”、“感受”、“祝福”、“愤慨”、“忧伤”,只能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而没有具体可感的深切认识。而如果在这些词语前各引用一句古诗词,就会立刻使得这些心理感受变得丰富起来,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巧摆“句式的八卦”

所谓“句式的八卦”,说白了就是各种句式交错使用,如同诸葛亮的八卦阵,以丰富语言节奏,活跃文章形式。

如:“你问我要选择什么?我选择成为去阿富汗的一声问候,你知道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的苦难经历吗?它有复杂的民族关系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这该是多么值得自豪的资源啊,然而恰恰是由于这些,这成为大国的众矢之的:恐怖分子在这里出没,塔里班反动政府在这里奴役人民,美英的轰炸机在这里肆意飞行......阿富汗在流血,在流泪。我看见阿富汗的一个小女孩写了一首诗:‘小鸟都不愿飞回,因为喀布尔在流血。'这是多么凄凉的景象啊。你说,我该不该成为一声真挚的问候,去抚平难民心中的创伤呢?”

本文长句舒展自如,短句痛快淋漓、铿锵有力,长短句交错,于幽默中见严肃,表现出一种信笔挥洒的自信,带有点“杂文味”,获得了特殊的美感效果。

探讨文言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江西语文教师招聘考试中,无论是哪个学段的试卷,教案设计都是所占分数比重很大的一题,差不多要近20分左右。所以在备考时间要多花时间在教案设计上。对于高中的教案设计一般是文言文或者是诗歌,下面就文言文的设计思路进行以下的讲解。

一、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语文专业:教学内容的确定

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一)是从文体特征进行确定。文言文包含众多文体,如序、游记、策论、小品、专辑、散文等,文体特征的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是从文章内容确定。不同的文言文材料,其用词、祖居、思想、主旨等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确定受其影响巨大。

(三)是从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进行确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和"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二、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语文专业: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文言文的特殊性以及新课标有关教学要求,文言文教学基本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古代汉语字典、辞典;

(二)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判定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三)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辨别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四)更根据上下文语境区分或辨别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五)能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将指定的文言语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六)能根据要求在文中划出(标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段;

(七)能归纳出所阅读的文言文材料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该文言文材料的中心意思。

(八)能用自己的话分析、概括出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九)能用自己的话评析阅读材料中的形象、语言风格、特色和表达技巧;

(十)能有条理的恰当的用自己的话清晰的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十一)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之与教科书中对该篇课文的教学要求相结合,确定较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内容。

下面给一篇例文作为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习。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4-5 01:07 , Processed in 0.12571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