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83|回复: 0

[真题] 2014年特岗教师冲刺真题及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8 0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2. 学校教育正式出现在(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 “跳一跳,摘桃子”是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    )。
A.难度适中                                  B.便于检测
C.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                   D.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
4. 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    )。
A.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
B.中小学学生管理
C.民办学校教学管理
D.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6.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7. 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8.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9.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掌握知识           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           D.活动和交往
10.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赫尔巴特的这一言论表明了德育应该具有(    )功能。
A.个体性       B.教育性    C.文化性            D.社会性
11.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2.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公正评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
13. 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在来学习“鲸”这种动物,属于(    )。
A.上位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相关类属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
14.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元认识策略           B.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5. 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来进行的。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
16. “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   
A.心境       D.激情    C.应激       D.热情
17. 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人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8. 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19. 教学中学生要掌握之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重点掌握(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重                   D.先掌握直接经验,后掌握间接经验
20. 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     )。
A.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2.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    )。
A.社会因素         B.主观努力   C.遗传    D.学校教育
E.环境因素
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4. 有些教师不讲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私拆学生信件等,其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E.选举权
5.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即(    )。
A.德育过程        B.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过程
C.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D.受教育者思想内部变化过程
E.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
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7.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分为(    )。
A.原型操作      B.原型内化      C.原型定向      D.原型整合
E.原型刚化
8. 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过下面哪几个环节来完成?(    )
A.审题    B.联想     C.知识理解    D.课题类化
E.背诵记忆
9. 好的研究课题要满足的要求有(    )。
A.有价值                    B.有一定的科学和事实依据
C.具体明确        D.覆盖广泛
E.大众性
10. 学生这一因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
A.群体差异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教育目的          2. 课程目标
3. 意义学习            4. 教学内容
5. 动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2.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3. 试分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
4. 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5. 简述品德的实质以及心理结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如何理解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六、写作(20分)
关于学,古人云“善学者师逸功倍,不善学者师勤功半”;关于教,古人云“有教无类”。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选取角度,题目自拟;
2.论点鲜明,有说服力;
3.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B。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对心理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把它当做教育的基本原则。
2.【答案】B。解析:根据史料记载,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3.【答案】A。解析:“跳一跳,摘桃子”体现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因此要设计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
4.【答案】A。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5.【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6.【答案】A。解析: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代表性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7.【答案】D。解析:考查复式教学的定义。
8.【答案】C。解析:小学课程应该有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9.【答案】D。解析: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10.【答案】B。解析:表明了德育具有教育性功能。
11.【答案】C。解析:有无正确的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2.【答案】B。解析:个人信件、日记等属于学生的隐私,教师随意拆开、毁弃学生的私人信件或日记,是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13.【答案】D。解析:派生类属学习是指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14.【答案】B。解析:画出网络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15.【答案】A。解析:人的学习百分之八十来自视觉。
16.【答案】A。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这种情绪状态。兴高采烈时,觉得一切都称心如意;心灰意冷时,干什么都无动于衷。
17.【答案】A。解析:学生正处于感知能力的发展阶段。
18.【答案】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上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19.【答案】B。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0.【答案】B。解析: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二、多选题

1.【答案】ABCE。解析:以课堂为中心是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的思想。
2.【答案】BC。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主观努力和遗传。
3.【答案】ACD。解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
4.【答案】BCD。解析:谩骂、体罚、私拆信件依次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身心健康,隐私权。
5.【答案】ABCDE。解析:略。
6.【答案】ABCDE。解析:略。
7.【答案】ABC。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8.【答案】ABCD。解析:略。
9.【答案】ABC。解析:好的研究课题要有价值,有一定的科学和事实依据,要具体明确,具有独创性和可行性;
10.【答案】AE。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它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属于群体差异,而学习方式的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3.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答案要点】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3.【答案要点】
《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育所不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4.【答案要点】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
①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而智力又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要有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知识不等于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
力发展的高低。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5.【答案要点】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1)道德认识,包括三个主要环节: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表现为以下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二是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性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它是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支配调节,同时,道德行为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以及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有其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
(2)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答案要点】
(1)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①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
②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是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
③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
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3)对教育的启示:
①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
②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超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
③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六、写作
【答案】略。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10 03:05 , Processed in 0.40834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