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32|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聘面试技巧之教学技能篇:作业设计技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7 13: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结课及结课技能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

结课艺术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功的结课,不仅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结课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

结课技能不仅应用于一节课的结束、一章知识的结束,也经常应用于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的结尾。

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人胜,“终曲”余音绕梁。“善始善终”才算一堂优质课,导人是“起调”,结课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故结束技能与导人技能一样,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课堂教学的结尾,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教学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课堂教学的结尾,如同聚光灯一样,收拢学生纷繁的思绪,帮助他们清理思路、梳成“辫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了然于胸,变瞬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永志不忘。课堂教学的结尾,又好像推进器,它指引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向新知进军,激励学生不断向新的高度攀登。所以,结课技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展现智慧的环节。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唯其如此,教学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二、结课的功能及要求

(一)结课的功能

1.巩固强化知识

课堂结束是一种“及时回忆”。知识的再次重复、深化,会加深记忆。依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后回忆,效率高出四倍。课堂结束可以将知识信息从原来的瞬时性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2.总结概括知识

总结是结课的最大特征,也是结课的首要任务。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收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再一次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和归纳。

3.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通过恰当的结课.可以帮助学生作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整理,理清知识脉络,便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

4、实现教学过渡

知识往往是前后连贯的,既有纵向的联系,又有横向的关系。好的皆可有利于为以后的知识学习做好准备,为讲授以后的新知识提前创设教学情境,起到课与课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前启后作用。

5、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可以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6、激趣开智功能

有激情的小结会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启迪、有发,领会到新感觉、新情趣。通过课的结束,可以留下悬念,埋下伏笔,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展开。

(二)结课的要求

1.科学准确性

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2.重点明确性

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或从重点难点处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方面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富有启发性

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隽永。

4.语言趣味性

在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5.恰当紧凑

学生实践活动及内容要安排合理恰当,要求明确,作业数量恰当。结课环节的安排要紧凑,不要拖堂。

6.结构完整性

结课是教师在一堂课的最后二三两分钟里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阶段性总结。要避免“虎头蛇尾”,不要时间宽松,则重复哕嗦,信口开河。时间紧了,则三言两语,草草收兵。结课要做到与导课遥相呼应,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作业是师生共同耕耘缔结的劳动果实,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业的作用好比是秤,能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和少;作业的作用好比是一面多棱镜,能照出教师教学水准的高和低。作业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反馈的主要渠道。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连结教与学的纽带,它是整个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的作业技能关系到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完成作业的质量。

一、作业的含义及其分类

作业的分类多种多样,选择的角度不同,作业的分类不同。

从作业发生的场所上看,可以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从作业表达方式上看,可以分为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制作作业和表演作业;

从做作业的时间方面看,可以分为短期作业和长期性专题作业;

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可以分为个人作业、小组合作作业和全班作业;

从作业的选择性看,可以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即分层作业)。

二、作业的布置

(一)作业布置的原则

作业的布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机智的体现,其容量和难易程度等对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全面思考、精心设计。另外,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而不能在下课铃前后慌忙布置,草草了事。通常,作业的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一般来说,每一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目标,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教学内容才是统一的。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设置作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遗传、环境与所受的教育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作业的表达形式、目的、内容、要求不同。作业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有个性的作业,以最终实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理想。如上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只限于对诗词的理解背诵,能力强一些的学生要求对诗词进行鉴赏。

2.系统性原则

知识本身不成型,通过梳理归纳才系统化∶能力本身不好量化,通过有序的训练才显露其发展轨迹。这种有计划、有条理、成体系的训练过程就是系统化作业,它是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能让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习惯训导得更好,能力形成得更全面。

3、灵活性原则

作业的形式要新颖灵活,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手写作业外,应是当地运用口头练习(复述、讲故事等)、表演练习(小品、话剧等)、实际操作(课外实验、观察、测量、制作等)等多种作业形式。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作业选择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内容或活泼形式,会使学生“胃口大开”,变“不敢”为“要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层次性。做到“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的好,后进生吃得饱”。

6.开放性原则

作业设计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学生作业应从书本中走出来,从题海中走出来,走向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从学科作业封闭型走向整合作业开放型。新的课程环境要求大部分作业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作业答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二)课外作业布置的注意事项

与课堂作业相比,课外作业布置的难度更大一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布置课外作业在遵循作业布置几个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变规范、统一的作业为自主的、个性化的作业。这一点主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而言,作业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要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2)变封闭的作业为开放的作业。开放性作业突破书本知识范围狭小的限制,让学生的作业更贴近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变独立完成的作业为合作完成的作业。新课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作业的布置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因为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往往需要其他人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里的合作包括了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家长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请学生为自己设计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人翁态度和创新精神。最后,当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自问几个问题,例如,“它值得做吗”、“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它清晰具体吗”、“学生了解做作业的原因吗”、“它的数量和难度恰当吗”、“学生知道怎样去完成它并有可利用的材料吗”、“学生有完成作业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吗”等。如果教师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布置的作业就是好作业。
7.方法多样性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在设计结课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的难易、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形式要新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结课时,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总之,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应有“画龙点睛”之效,不可忽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5 15:41 , Processed in 0.08537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