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63|回复: 0

[经验] 老师说课常用语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0 14: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对本节内容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说明:说教材,说学生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
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 本课题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②本课题安排再。。。相关内容之后,合乎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
③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④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⑤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⑥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更多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⑦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这一规律
⑧对于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一种新物质,了解掌握该物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旨在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观察探究为主线,让学生了解人类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法,这对后面知识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传统的编写方法,从学生的亲身体验着手,回顾已有知识拉开序幕,导入正题,亲切自然。
⑩它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有利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科学的辩证观,学会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规律美。
②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确定学习化学的志向。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③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④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方法论教育
⑤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形成社会责任感。
⑥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⑦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⑧增强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⑨增强环保意识,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⑩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过程与方法
①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②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③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④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⑤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⑥通过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⑧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①本节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经经过了半个学期化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即可以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在操作技能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进行初步的实验探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并且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题学习的物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见到,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模糊意识,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课题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或者是问题中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上升到科学的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己建构知识的可靠支点。
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和利用学生的这些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③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本课题内容属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是学生对其了解又不够深刻,基于学生对这些常见物质较高的学习兴趣,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了解,加深对这些常见物质性质的把握,总体来说,本课题难度不大,较易被学生掌握。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
①本节内容分课外和课内两部分进行;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对。。。调查或通过查阅书藉,观看电视节目等方法来了解。。。方面的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初步建构;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探究和讲述与指导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无形到有形,小组之间交流协作学习的成果,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完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发扬教学民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②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③由于本节课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教学中我采用了实验演示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讲述与指导相结合教学法,通过实验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无形到有形。
④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⑤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⑥本课题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出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采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图文并茂,使知识活动化、游戏化,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助者,采用启发发现式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肯定和鼓励。
⑦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演示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讲述与指导相结合教学法。
⑧但为了不使探究课变成一种无目的、无组织的“放羊课”,教师要在其中担任有责任感的牧羊人,把羊群(学生)带到知识性强、趣味性浓、危险性小的草地上,使他们在广宽的草地上充分的吸收养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多加引导,将探究的内容设计成表格式的探究性报告,以讲义的形式发到各个小组,讲解时以投影展示出来。
⑨采用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常识深入课堂,真正体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学法
①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体现了三个字“引”“动”“变”
所谓“引”,即合理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如:。。。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所谓“动”,即师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师的的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所谓“变”,即适时变换。通过多媒体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变深奥为浅显,使学生对教学中口头叙述的微观过程的难以理解找到形象的突破口,符合初三学生直观性思维强于抽象性思维的思维特点。这样,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最终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质。
②本节课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注重指导学生听、思、说、做、观、议: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做――操作规范、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
③“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我将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两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0:03 , Processed in 0.10636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