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498|回复: 0

[化学] 中学化学教师招聘教材教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7 09: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命题热点聚焦
主要考查考生学习新理论、把握新课标、运用新教法、处理新教材的水平及能力。着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的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情况等。

第一讲化学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化学教学的目标

1.了解化学知识与技能,并学习这些知识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化学教学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知识结论和学习过程同样重要。保证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活动,其要点是要保证化学教学过程为师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让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统一起来,改变由教师一味主宰课堂教学的情况。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主,即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责任是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议论、尝试、总结、验证等等。一句话,不要让学生完全被动地去接受,而是要主动地去寻求,不要让学生完全地被告知,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理解、去把握。

(二)探究性原则

教学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在学习的阶段,知识的把握是有限的,而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根本。过去,一般认为能力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等,而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还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和发散思维能力、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能力等等。所以探究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四)实践性原则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注重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化学知识的应用性,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教材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内容,并补充有“阅读材料”“生活中小实验”等;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包括有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食物、保健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更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验。如,在金属铝的教学中,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铝制品,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来熟悉铝的性质和用途。而对废弃铝制品的回收和处理,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开展讨论,提出积极建议,让废气铝制品能加以重新利用,对环保作出有益的推动。在教材中,联系实际的内容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段内容都是联系实际的好教材,关键看教师是否有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化学于生活中的真面目。实践性原则注重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化学知识得以有效的应用,而同时也可增加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的机会,是学生将知识综合运用,得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锻炼。

(五)层次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素质都得到提高也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由于心理、生理、家庭、社会等条件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层次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育。

第二讲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自学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列出自学提纲,提出目标要求,经过学生力所能及的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总结、概括等)自主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共同投入的心理操作过程。

二、讨论评议,变单向传授为多向传输

讨论评议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讨论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要精心地安排讨论的全过程,巧妙设疑,提出论点。即从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出发,找到讨论的契机。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争论:教师提出论点,由学生思考,反驳,教师与学生一起不断地改进、引申、深化,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深入。也可让学生之间产生争论: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设想结论或解法,在学生间出现不同意见时,讨论自然地展开了。教师再在各种观点间进行沟通、比较,择优汰劣,去伪存真。这种讨论的过程能使师生、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地趋于同步,但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讨论的关系,每个论点的提出都尽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切不可信口开河,不假思索,思考与讨论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三、设境质疑,变“正确无误"为顺乎自然

化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动态的、探索性的。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探索、争论、发明、创造。要把公理化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化学创造思维活动,因此不必追求思维的一次成功。有些教师备课认真,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最简捷的思维方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告诉学生的只是成功的思维。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成功的路是怎样走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化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方法。若要如此,就要允许出现思维的歧误,有时甚至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对各种可能的思路进行研究、辨析,对正、反两方面相互比较,从而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允许犯错误也是对学生求异思维的保护和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符合思维规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设疑一起疑一思疑一释疑的过程,而从思疑到释疑不是一帆风顺的。

实际上,对失败思路的分析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找到舍弃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失败原因的探讨、失败思维过程的反思,提高了思维的监控能力。长期坚持,对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都是很有作用的。当然,借助歧路分析还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心理素质,这也应引起重视。

四、尝试发现,变灌输结论为暴露过程

发现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发现者运用本人的智慧或物质材料获得知识的学习,即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操作、组织和转化,以得到新信息时所发生的学习。发现学习是由学生参与探索、参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对激发热情、激活思维,强化创造力有显著的作用,要进行发现学习,就需要创设发现的情境,也就是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化学问题的提出和发现的过程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并不是机械重复当年科学家的发现过程,而是选择最符合认识规律、适应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发现过程)后展示给学生,使其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体验研究成功的喜悦,我们常可用下列方法设计发现过程:

第一,设计猜想过程,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对特例的观察促使对一般情形下的结论的猜测,进而获得

发现。如对每个主族元素性质或每类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采用让学生由个别物质进行研究从其性质去猜想该类物质所具有的共性。学习碱金属一族的性质,是先抓住了对钠的仔细研究;学习卤素的性质,是先抓住对氯的研究;在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等这类物质的共性时,分别是从甲烷、乙烯、乙炔着手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从而引导学生猜想结构的特点与这类物质个性、共性的关系。

第二,设计实验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以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为感性材料,通过理性、逻辑的再认识,激发起科学的猜想。

第三,设计逻辑推理过程,从旧知到新知。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发现过程,使新旧知识得到顺利的同化。

第四,设计类比情境,从熟悉到陌生。所谓类比是由研究对象A联想到与它有某种类似或相关的对象B的思维过程。类比情境的设置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其创造性的发现。

第五,设计运动过程,从静态到动态。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中抓住暂时的、静止的瞬间,去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探求规律,在变化中实现联系、转化。

第六,设计矛盾冲突,化疑惑为顿悟。物质世界的矛盾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矛盾的不断产生才致科学的不断发展,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新知识往往是在解决原有认知结构与新问题的矛盾冲突中产的。如参加化学反应的是分子、原子、离子等一些微粒,单个的分子、原子、离子极其微小,肉眼看不见,平称不出,但是我们研究化学反应时,所取用的物质常常是多少克或多少毫升。物质的克数和毫升数数量庞大的微粒集体。怎样把单个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跟很大数量的微粒集体、可称量的物质之间系起来呢?于是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应运而生,让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物理量。

五、归类总结,变零星积累为“整体集装”

平时教学总是以单个知识点逐步进行的,因而学生也就以零星积累的方式接受和存贮知识,致遗忘率高、教学效率低。教学实践证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板块结构,从而以“整集装”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之中,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用类比的方法,由一例到一类,再由一类到多类,进而将多类加以统一,并尽可能地扩大类的外延,使有内在关系的内容归类于统一的模式之中。又如,对系列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取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用方法和思想加以统摄,使学生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掌握。也可用图表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网络,或运用变式教学形成知识的链式结构,等等。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8 09:27 , Processed in 0.10834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