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08|回复: 0

[分享] 让小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6 12: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应该怎样教?

树立新的小学生作文观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面对“教会小学生写作文”这一课题,教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应不例外。因为,“教会小学生写作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职责和任务。
怎样“教会小学生写作文”,从小打好这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呢?
笔者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小学生作文”的内涵有个正确、准确、明确的认识,进而用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去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方能使小学作文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境界。
众所周知,“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新”的词意则有多种:如初次出现或经验到的;‚使变新;ƒ还没有用过;„新人或新的事物…最近、刚;等。“小学生作文新概念”中的“新”取ƒ…种意思比较妥贴。
我对“小学生作文新概念”之说有以下几点新认识,与同行商榷。
一、 对“小学生”的新认识:
⑴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亟待培育的鲜活小生命,不是待装的小瓶瓶罐罐。
老师怎样看待自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若是把学生看成是等待自己去灌输知识的一个个小瓶瓶罐罐,看成是自己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负担,或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助手和配角,甚至看成是自己可以任意管教、训斥的顽童。那么,这位老师的教学态度就会冷漠高傲、粗暴急躁、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教学方法也会生硬单调、枯燥乏味,甚至弄虚作假……
    若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鲜活可爱、天真无邪、生机勃勃、前途无量的小生命,一个个亟待自己去精心培育的小生灵,每一位有良知的教师,自然会珍爱他们,尊重他们,把他们看成是“小大人”,与他们平等相待,视为朋友,千方百计的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他们的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越是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老师给的关爱就会越多,因为他知道,这株生命小幼苗的发展成长,需要更多的水分、养料和阳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童年只有一段。与童年相伴时间最多的除了家长就是老师和同学。每个生命都是有记忆的,尤其是童年的记忆,老师付出的每一份真情都会铭刻在幼小的生命中相伴一生,影响一生!
⑵今日之小学生当刮目相看。教学起点当精心定位。
小学生是“小学生作文”中的主体。如何看待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是提高
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现在的小学生95%都是独生子女,而且都是肩负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殷切期望的小学生。期望自己的子女甘于平凡,安于常人
的家长已寥寥无几。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新世纪的人才竞争中不被淘汰,早期教育、超常教育、选幼儿园、上育红班,还未进小学的大门,许多孩子已经会识字、读书、背古诗……入学以后,送孩子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更是乐此不疲,数不胜数。今日的小学生,口语交际,已非难事;讲个小故事,和家长交流对话,
诉说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意愿,已成乐事。对这些在信息爆炸,电脑进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众多儿童表现出来的是个性鲜明,灵气十足!若还把他们看成白纸一张,确定的教学起点过低,那自然会使学生对你的教学感到索然无味,失去了热情和兴趣。而失去热情和兴趣的教学,自然与高质量就无缘了。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承继了家族的遗传,又各具着形形色色的潜能。教师的责任恰如一个雕刻师,要依据每一块璞玉的特点,把它们雕琢成精美的玉器。因此,精心的确定教学起点,设计教学计划,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
二、对“小学生作文”的新认识。
“作文”,就是写文章。文章自有它成文的内在规律,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无新旧之分。但对“小学生作文”,即小学生写文章的认识,就大相径庭了。
怎样认识小学生作文,叶老、吕老早有精辟的论述,皆为反映小学生作文本质特性的真知灼见。笔者在学习领会并实践多年以后,有如下体会:
目前的小学生作文可分3类,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
⑴习作类     这一类小学生作文 = 小学生语文作业
担负的使命是:学会作文。
⑵考试类     这一类小学生作文 = 一道考试题
担负的使命是:检验作文教与学的质量和水平
              平时为班级、教师、学生争名次
              毕业时关系到能否上理想的中学
⑶竞赛类     这一类小学生作文 = 一篇文学作品
               担负的使命是: 检阅作文教与学的最高水平
给作文尖子生一个展示机会
为学校……个人,层层争光
这3类作文各有3种不同的成文途径和3种不同的评价标准。
⑴习作类    完成途径:教师指导—学生打草—老师批改—誊清上交
评价标准:语文教师心中的作文评价标准
⑵考试类    完成途径:考场内,限时完成
评价标准:阅卷教师心中的作文评价标准
⑶竞赛类    完成途径:学生作文,教师指导,反复修改后参赛(或投稿)
评价标准:评委们或编辑们心中的作文评价标准
用新概念、新思路摆脱作文难、作文差,使小学生走出困境的作文,主要指的是前两类,非第三类。(因第三类作文不仅无困境,而且各类小学生作文选琳琅满目,丰产畅销,其质量已达让成年人自叹弗如的地步。)
抓好了平时的习作,考场写作文的质量自然就有了保证。因此,小学生作文
的着力点应是平时习作类的作文教学。
三、对“习作类”作文教学的新认识。
习作,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本不应是件难事。可直面现实,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的这段话:“小学语文教师竭尽所能传授字、词、句,(段、篇),小学生勤奋学习字、词、句,(段、篇),家长们点灯熬油辅导字、词、句,(段、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但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为什么?
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根本的症结在于:
1、对“习作类”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2、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3、对“习作类”作文的评价缺乏一致的具体、明确、科学的标准和适合其
特点的方法,让儿童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其理由简要表述如下:
(一)“习作类”作文不只是一项作业,还是一扇窗口。
“习作”不是参赛或投稿的“作品”,只是一项练习用笔把话写明白的作
业。但它又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因为唯有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视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爱好、情感,能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基于这种认识,作文教学就明确了方向。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入手,让学生写真话,诉真情,远离假话、大话、空话!让习作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感知才能,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座桥梁。达到这个境界的前提必须是:把小学生真正当作亟待培育发展的小生命去对待,去负责。
儿童习作一旦离开了真实,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一朵花失去了水分,既背离了作文的宗旨,又失去了习作的乐趣。师生若陷入作假、乏味的习作之中,怎能不成让人心烦又苦不堪言的负担?
其次,要悉心指导学生把想说的话说明白。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老师必须知道学生究竟想说的是什么。也就是当学生用“心”写出习作后,老师也要用“心”去读,去理解,去揣摩。只有读懂了学生想说的意思,然后才能帮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明白。眼下的小学教师最低的学历也是中专,指导小学生把话说明白不应是难事。若感困难,当自觉进修才不会误人子弟!
(二)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众所周知,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
当前的阅读教学,若从公开课上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各级公开的阅读课,师生交流自如,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可翻一翻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习作内容:错别字虽不连篇,但篇篇不少;文不通句不顺,表述不清的思想内容,篇篇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书写更是不敢细看;至于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多少真情实感更不得而知。难怪老师对批改作文视





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习作质量不高是不争的现实。习作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应为首当其冲,难辞其咎!
小学语文课本为什么没有作文教材而仅有读写例话?就是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具体的、最生动、最形象的作文教材。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这一功能,在学生的习作中必然会得到报复性反映。比如:忽视识字教学,习作中错别字多;忽视词语教学,习作中词汇贫乏,用词不当的文病就多……习作中的问题皆源于阅读教学中的指导弱化与空缺。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均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学的做法,有其培养自学能力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忽视对字词的语感教学,尤其是对字词的品评和感悟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得不到咬文嚼字地训练,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习作中运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意识就会淡薄,正确写字,准确选词就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一次次的努力,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时,小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自然也就会逐日递减,最后变成学习负担。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一个大课题,内涵极为丰富。它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牛鼻子”,也是值得语文教师付出精力去探讨的课题。
(三)对“习作类”作文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制约着儿童对作文的兴
趣和热情。
你见过两个小女孩拍糖纸,两个小男孩扇纸板吗?在成人眼里,这是多么简单、枯燥、无意义的行为。可孩子们竟能乐此不疲地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还余兴未尽!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一拍、一扇就出胜负、出输赢。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胜负结果,给儿童带来的却是心理愉悦的快感和不甘服输的劲头……
由此使我想到:对习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能否也让儿童产生心理愉悦的快感和不甘服输的劲头?
对小学生的习作要求,目前,新《大纲》及新试用的《课程标准》已经降到了底线。老师没有理由再用“作品”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的习作了。对小学生习作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主观随意性太强),不具体(分数、评语笼统、含糊),不明确(学生看不懂),不科学(过高、过低、评价不当)是小学生作文走出困境的绊脚石。
每一个学生都有写好作文的愿望。用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让学生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习作写得好在哪?差在哪?下一次写好习作的努力方向又在哪?应是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着力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实验和实践,认为“分项二次计分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详见本书第二部分“对小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探索”(一)】因为分项计分,克服了传统“总分+总评”的模糊性,而且,优加病减的计分原则使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习作哪方面写得好,哪方面写得差,下次劲儿往哪儿使。二次计分,则鼓励修改,“修改后,减去的分数再加回来,作为本次习作的最后成绩”,克服了过去老师作文批完后,学生改与不改都一样的弊端。实践证明,用“分项二次计分法”评价学生习作,适合小学生好胜、争优、不服输的年龄特点:加分,让儿童心理产生愉悦感;减分,激出了儿童不





甘服输的劲头。此法不仅调动了儿童努力习作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修改习作的热情!它不仅对培养儿童的修改能力和修改习惯极为有力,而且,也为小学生作文走出困境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希望。简而概之,
我对小学生作文新概念的认识是:
以育人为本,以培育发展人的真、善、美品格为导向,鼓励儿童放飞心灵的感受和想象,自由如实地写出自己最想表达的见闻、认识、和心声。只要是吐真言,抒真情,文通句顺,表达清楚,写完后自己也爱读的习作都应是佳作。
我对小学生作文新思路的认识是:
从开发、激活儿童的感觉器官所具有的潜能入手,进而,用规范优美的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系统,让儿童在轻松的习作实践中,在师生合作交流,生生合作交流,共同参与习作评价的全过程中,领悟习作规律,远离假、大、空的虚伪内容,先从心理上走出作文难的误区,再从质量上走出作文差的困境。

















上好每周两节作文课

按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小学中、高年级每周安排两节作文课。这是完成单元习作训练的作文学习时间。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认真对待,精心策划和安排。
写作虽然与读书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读书有读书的方法,写作有写作的规律。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每周拿出两课时进行习作教学的实践训练,积累写作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很有必要。有的教师把作文课上成语文课,把单元习作训练题当作一项家庭作业对待。这样做不仅是违背课程安排的表现,而且也是对作文教学不负责任或不够重视的表现。能够按课程表上作文课的老师,对作文课的上法也是“百花齐放”,百家百样:有讲授写作知识的;有围绕着单元习作题目“读范文,讲范文,抄范文的”;有的“不教写作方法,只要求背作文的”;有的 “平时不教,考试前突击的”……总之,每学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精心设计每周两节作文课的教师,为数还不是很多。不少教师对每周两节作文课望而生“愁”,“望洋兴叹”不止如何上法?
笔者以为,如何上好每周两节作文课,必须先弄清几个关系:
1. 每周两节作文课与课本中“基础训练习作题”的关系;
2. 语文课与作文课的关系;
3. 作文课与“读写例话”的关系。
两节作文课是直接为完成课本中“基础训练习作题”服务的教学时间。按一
般教学进度,完成课本上的一次 “基础训练习作题”的全过程需要两周4课时的时间。每周两节作文课分别间隔着担负:每一次习作前的指导、成文与习作后的讲评、修改两个阶段的任务。
语文课侧重于阅读指导,教会学生读书,重在能理解吸收(包括在阅读中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作文课侧重于教会学生写作,重在会用笔说话(运用语文课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清楚)。两者紧密联系,却不能相互替代。
作文课与“读写例话”是面与点的关系。40分钟作文课是系统训练写作能力的时间,但每一次训练的重点应首选“读写例话”中的写作知识点。因为“读写例话”中的写作知识点,也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功。教师应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小学期间扎扎实实地把这些基本技能学懂、练会,熟练的运用到写作中。
明确了上述关系,作文课的上法和内容就可迎刃而解了。教师们均可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把作文课上得有板有眼,生动活泼。
笔者愿以争鸣的心态,抛砖引玉,对如何上好每周两节作文课,完成好每一次习作训练的全过程,奉献出探讨多年的一项研究成果——“五段十环”作文教学基本模式。
这个基本模式有一个探讨的过程,【详见本书第二部分“对小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探索”(二)】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的年段,学生的具体需要,对“五段十环”的作文过程进行灵活地变通运用,在“基本”的基础上再创新,使其为加速作文质量的提高发挥最大的效益。





先将“五段十环”作文教学基本模式(其中包括每两周四节作文课的上法)简要介绍如下。
指导思想:
“五段十环”作文教学基本模式,力图把每次习作变成一个让师生有章可依、有序可循、具体可行的教学流程,让师生有条不紊地合作完成好每个单元的习作任务。同时,在这个周而复始地教学流程和习作实践中,能使小学生悟出写好一篇作文应付出的劳动和应做的事情,逐渐形成良好的,终生受益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
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让学生充分做好习作准备。
具体做法:每学期第一节语文课,每单元讲第一篇课文之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告知学生:
1.本单元习作内容和要求。
2.在本周作文课之前,应做好以下习作准备:
①根据本单元习作内容和要求,有目标,有重点的去观察要写的事物。在观察实践中提高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
②有目的地搜集本次习作需要的资料、知识、词语、名言佳句等写作材料。
③阅读同类作文,学习借鉴别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想的。
④在语文课上,留心学习课文中可借鉴的写作方法。
⑤有时间可写写草稿,无时间可打打腹稿,做到习作前心中有数。
要让学生从3年级开始,对上述习作准备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步养成习惯,到高年级能达到不言而喻的程度。
第二阶段:上好第一周的两节作文课。
具体做法:在第一周的第一节作文课上,第一步:先让学生说一说对习作的准备情况,在准备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在鼓励为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要让学生感觉到,习作前的准备很重要,老师很重视,自己也能做得到,下次还要做好。第二步:
中年级教师可组织学生练习先“说”作文:说给自己听,说给同位听,说给全班同学听,在说中进行必要的指导。
高年级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重点地进行习作指导。但特别要注意:教师的习作指导一定不要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堵住学生的思路。不要给学生讲抽象的写作知识,让学生无端地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师自己对习作指导心中无数,就放手先让学生自由地去写。学生写出来后,教师当好“马后炮”,也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一周的第二节作文课,应是教师最清闲的一节课。这节课,按考场作文的要求做:①一打上课铃,学生就进入作文状态。各自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在作文本上一气呵成完成习作(不许抄事先写好的草稿)。不会写的字,查字典或用拼音暂代,写完后再补上。②打下课铃,交作文本。写不完也要交。③教师不要打扰学生写作。只需维持好教室里的写作秩序,给学生一个清静的写作环境。教





师可处理自己的其它教学事物,
第三阶段:教师批阅习作,为第二周的作文课做准备。
教师批改习作,要有明确目的,不能为批改而批改。教师批改作文应为评改作文做准备。因为评改作文是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作文指导的最佳环节,也是学生最有兴趣听的最佳时机。教师每次批改习作的数量、项目和方法,要根据每次习作评改的重点确定,不一定非得全批全改。实践证明,老师全批全改往往劳而无功,造成大量无效劳动。聪明的做法是,把学生能做的事尽量教给学生做,然后再交给学生做。比如找错别字一项,一个错字减一分,完全可以放给学生去做。其它的项目,可以由易到难地边教边交(这也是评改指导课的任务)。就这样,通过一次次地评改指导,把学生的评改能力一点点地培养起来,达到老师越教越轻松,学生越写越愿写,越写质量越高的理想境界。
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有多种途径,采用“分项二次计分法”是一条捷径。
具体做法: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分项一次计分”。
根据新大纲的精神,小学生作文最多可分为四项进行评阅:内容(含中心)、条理、语言、文面(字、点的运用和书写)。“条理”一项在中年级含在“语言”中,不作专项要求。教师按分项计分的标准【详见   页六年制《小学作文精导精练》样例或    页五年制《新编小学生作文训练》样例】。
习作评改计分标准
内容    跑题                    全文减60分
无详略或详处不具体      按病情轻、中、重分别减6、12、18分
内容具体。详略得当      酌情加1——5分   
条理    段落不清或句子不条理    按病情轻、中、重分别减4、8、12分
        顺序清晰,构思用心      酌情加1——5分
语言    全文不通顺              按病情轻、中、重分别减6、12、18分
病句                    1个减2分
语句流畅,生动形象      酌情加1——5分                 
文面    错别字  1个减1分   用错标点   1个减1分    格式   1处减2分
    字体书写不工整  减5分   
标点书写不规范  减0.5分     位置不对   减0.5分
文面整洁,书写规范、美观,无错误    酌情加1——5分

用符号性质的分数,优加病减,同时配合简短的眉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差,差到什么程度。当堂写不完的习作一律减10分,下一节课补上后,再把10分加回来。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分项一次计分后,若感到有话可说,就写出自己不吐不快的评语或感受,若觉得无话可说,就不必非写不可,因为分项计分已达到了批改的目的。
分项一次计分后,教师要做好两件事:①根据习作练习的重点,选出一篇典






型的评改作文或片断备用。②做点批改记录或心得,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上好第二周的两节作文课。
具体做法:第一节作文课是习作评赏、评改课。(重点应放在评改指导上)上法是:先让习作中有加分的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加分处和加分原因(即教师的眉批),介绍一下写作经验。让其他同学谈一谈听后的想法、体会,进行评赏学习。再出示指导评改的例文或例段。(出示的方法根据条件而定:制作成电脑课件,幻灯片,利用投影器,打印下发,写在大纸上张贴,抄在黑板上……)一次只针对一个项目或一个方面进行具体的习作和评改指导。(详见    页“五段十环”评改课型教案)不要求全贪多。指导评议一项(同时教给计分方法),重点修改一项。比如,指导内容“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一项,先用写得不具体的例文或例段进行评议(为什么说不具体?)、计分(不具体的程度怎样?应减?分)、修改(怎样把它写具体?),结合实例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标准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评改方法,举一反三修改自己习作中的文病。
第二节作文课是习作修改、二次计分课。上法是:让学生根据上节课学到的评改方法,继续修改分项一次计分指出的文病。修改后,再根据学到的评改标准,和同位或四人小组互相评议修改后的习作,进行分项二次计分(也可直接找老师进行二次计分)。要鼓励学生通过反复修改的不懈努力,把减去的分数,争取都再加回来。把不合格的习作修改成合格的习作,把合格的习作修改成佳作。
第五阶段:誊清修改后的习作,回顾习作全过程。
具体做法:经反复修改过的习作,文面已经较乱,甚至外人难以看清了。为此,在课上或课下,将反复修改达到合格或优秀的习作誊清、抄写在自己的《个人优秀作文集》上。同时,回顾一下本次习作的全过程,总结一下自己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修改成好作文的过程,其中有什么经验教训和体会?想一想,或写一写,为写好下次习作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经验,领悟作文诀窍。
每一个单元的习作练习都按这一写作流程循环进行,周而复始。图示如下:
教师:   第一周         批阅习作              第二周
告知   两节作文课      分项一次计分           两节作文课
准备→交流指导 习作成文            评赏、评改指导 修改、二次计分→誊清

学生:
准备       写作           学习评议,反复修改          誊抄,反思。

总之上好每周两节作文课要做到:
明确目标: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习作质量,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明确原则:①以鼓励为主,放手让学生参与习作的全过程。
②在习作、修改的实践中,学会作文,练出能力,养成习惯,提高水平。
③遵循习作规律,灵活操作;追求实际效果,不断创新。




围绕 “读书”下功夫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
会读书不一定会写作,但会写作一定要会读书。
一、课内教会学生读书。
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学生会读书。如果一个小学生在小学读了五、六年书,毕业时,既不喜欢读书,也不会读书,更不会写作,那么,这个小学生的语文老师,面对这位小学生,无疑是不合格教师。
1、教会学生读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读书。
让小学生喜欢读书,说难真难,说不难也确实并不难。
说它难,是因为让孩童从抽象的方块汉字中,读出蕴含在一笔一画中的丰富内容和生动美妙的情境,甚至体会出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着实不易!如果小学生没有全方位的识字技能,没有不畏困难的心理素质,没有浓厚的读书兴趣,让小学生喜欢读书,确实难也。眼下,那些一看见书就头痛的孩子不是明证吗?。
说它不难,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蕴藏着一种巨大的探究劲头,这劲头的外显是一双闪烁着好奇神采的眼睛和永远问不完的“为什么?”如果老师把小学生心里的这块宝藏挖掘出来,利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那么,让小学生喜欢读书一点也不难!眼下,有不少小学生把读书当作最快乐的事,看起书来,连饭都忘了吃,一看就看到深更半夜,甚至上厕所坐在便盆上也手不释卷,不也是明证吗?。
因此,聪明的老师,在教会学生读书之前,先让学生喜欢读书。千方百计把学生心中的好奇心调动出来,把好胜心激发出来,就像开汽车先加足汽油一样。有了“喜欢”“急于探索”的能源力量,何愁 “汽车”跑得不快?
让学生喜欢读书的办法很多,笔者不敢班门弄斧。因为只要老师在教学生读书时,头脑中有这根弦,办法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2、教会学生读书,要在读写结合上用足心思。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老话题,研究多年,硕果累累,不必赘述。笔者在此想从阅读教学如何协助习作走出困境这一角度,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最佳着力点上,把读写结合落实到位,落出实效,谈点个人拙见,供同行批评。
众人皆知,读是看别人写的文章,写是由自己写出文章(包括书写)。表面上看是两回事。但往深里想,两者又是一回事——皆文章而已。两者的关系用“貌离神合”形容倒挺恰当。
读书与写作相比,读书是被动地去理解别人写出来的文章,写作是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相比,“主动”应该比“被动”容易些。可为什么,小学生觉得读书易,作文难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二:一是若读书只限于读懂内容,读书比写作轻松;若读书不仅读懂内容,还要读懂写法(内容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书就不比写作轻松了!小学生读书没有真正读“透”,只限于对字面内容的理解,所以感到读书容易;二是小学生在用笔说话前,感到无话可说。勉强说,还





想说得好,可又对老师讲授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要求理解不了。他们既没有尝到主动作文的乐趣,又没有在被动作文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由惑生难,由难生厌,带着厌烦、畏难的情绪去写作,当然觉得很难很累了。
笔者以为,教会学生读书,教师要在两处着力点上舍得花气力,把“读写结合”落实到位,定能有效地协助习作走出目前的困境。一处是阅读教学的深层次理解环节,一处是每两周一次的评赏、评改作文课。
⑴在阅读教学的深层次理解环节中,抓好读写结合。
语文老师教会学生读书靠什么?靠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
一位语文老师,日复一日地站在讲桌前,上着语文课,讲着一篇篇课文,
究竟是为什么?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讲课文而讲课文?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了一份工资稳定的工作?……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想清楚没有?
笔者以为,教师在培育生命的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师的本职就是教会学生能读会写。“教会”的内涵很深很广。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的理解祖国语言文字,读懂文章(书中)内容,进而能正确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小学课文的内容大多浅显易懂,对见多识广的小学生来说,只要弄懂了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不成问题。少数小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教师不必在理解字面内容上不厌其烦地下功夫,空耗师生精力。为此,对课文字面的浅层次理解,可通过预习,放给学生自学解决。具体做法:讲新课文之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质疑问难)。上课时用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围绕着“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小学生各抒己见,汇报预习心得。教师随即给以点拨、指正、解疑、鼓励,最后达到准确了解课文内容即可。
教会学生读书,不仅要使小学生对课文“能理解主要内容” ,还要“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注:摘自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把读写结合落实到位,因此,在“体会思想感情”这一深层次理解课文的环节中,要着力把“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这两个阅读教学中的弱项变成强项。笔者以为:
中年级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内容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一问题,通过对生字新词的咀嚼理解(强化生字教学,减少习作中的错别字),对重点词句的表达理解(强化词语教学,减少习作中的乱用词现象),逐步懂得如何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内容。进而再通过对连句成段的分析,认识,逐步学会用连贯的句子,组成段落表达内容。在以词句教学为重点的读写结合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练结合,做到:学一点,练一点(练写字,练用词,练组句,练构段练朗读,练默读,练背诵,练记得牢,练用得对,用得巧……)把“积累语言材料”也纳入课内,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为习作打好较为丰富的语言基础。
高年级则应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通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样要用读写结合的方法,争取获得双赢的效果。





如:要提高学生在习作中的正确用字,精心选词的意识。高年级也不宜忽视生字新词的教学,把生字的学习和重点词句的教学完全放给学生,
再如,任何一篇习作都要求“内容具体”。何谓“内容具体”?怎样做到“内容具体”?老师根据一篇篇内容丰富多彩的课文,让学生具体形象的知道“什么是内容具体”,“课文是怎样把重点内容写具体的”。
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很多。如:
课题与课文的关系,是学习作文如何审题、拟题的结合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学习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结合点;
阅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学习作文怎样安排顺序,达到条理清楚的结合点;
区分课文内容的主次,是学习作文怎样确定详略的结合点;
分析重点段落,是学习作文怎样连句成段、把内容写具体的结合点;
捕捉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是学习读书积累、作读书摘抄笔记的结合点。
品评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感受、想象、描述事物的方法;是学习自评自改作
文的结合点。
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也很多,不再赘述。
总之,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实际需要,根据课文自身的写作特点,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抓住一两个读写结合点,把抽象的写作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既是读写结合的着力点,也是语文教师展示自身语文功力的试金石。
在教会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学练结合,强化熟读、背诵,记忆、积累。做到:学懂一点,练习一点,掌握一点;学懂一篇,读熟一篇,记住一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读与写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效果,这样,才是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才能落出实效。
⑵在评赏、评改作文课中,抓好读写结合。
课文,作文,皆文章。两者截然不同的是:
课文,是作家们写出来的文章;作文,是小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
课文,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章精品,几乎字字经得起推敲;作文,尤其是习作与考场作文,却是正待雕琢的毛坯,几乎字字都需要修改。
课文和作文,恰是学生学习读写的鲜明可鉴、随手可得的对比素材。
在语文课上,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分析,让学生从正面学习读写知识和经验;在评赏、评改作文课上,通过对习作的评赏、修改,让学生从正反两面反思学习写作的经验教训,巩固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写知识。
两者皆是“举一反三”中的“一”。
因此,花气力上好两周一次的评赏、评改作文课是值得的。
(具体上法,见     页“第四阶段:上好第二周的两节作文课”部分)
二、课外鼓励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书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读懂课文的同时,会鼓励学生读课外书,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因为,有了丰厚的读书积累,才能使习作文思泉涌,由难变易,有差变佳。



    1、鼓励学生读书。
小学生读语文书可以学会读书,但要学会写作,只会读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古人对读写关系曾作过极为精辟简明的概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好文章,不在读书上下功夫是不行的。
鼓励学生读书的方法很多,只要老师头脑中有这个积极的意识,就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办法。笔者以为,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利用集体的读书氛围来鼓励学生读书。比如定期组织故事会、新书介绍会、美文朗诵活动、古诗词诵读擂台赛、演课本剧、读书接龙赛、比比。看谁背得多、读书摘抄展示评比等活动,并制定一些奖励办法。让小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介绍给大家,演示给小伙伴,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收获……在这种鼓励读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小学生既可以从读书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获得乐趣;又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口才,得到老师的表扬,小伙伴的称赞,获得自信和自尊,激发读书的热情。
2、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愿意读书了,就要及时指导学生选择好书,科学读书,最大限度地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益。如今,书海无涯,读什么书?怎么读?是老师指导的重点。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凡是赞扬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富含知识信息的书都可以称为好书,小学生都可以读。
对小学生而言,读书有一个兴趣问题。老师要了解学生的读书兴趣,根据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如何读这一类的书,尽量不要简单干涉,避免产生逆反心理或影响读书兴趣。至于能否读得懂并不是问题。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只要愿意读,读不懂也可以读。比如语文教学大纲推荐的古诗词背诵篇目,读不懂也要鼓励学生背下来,终生受益。再如,中高年级的一些有读书能力的小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读名家名著,给他们推荐有关名家名著的书目,用故事的形式给他们介绍名家名著的成名原因,为小学生读名著搭一搭台阶。
其次,要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因人而宜的读书方法很多,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或自创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质量,同时,要教给学生浏览与精读的基本方法:
对浏览的书,读完后回忆一下全书的内容,有话多写,无话少写得在日记中记一记读书的时间和心得,做备忘之用。
对精读的书,要在通读一遍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像吃面包一样,一口一口地咀嚼,吸收。特别精彩的片断,要反复朗诵,优美动人的短诗,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抄录下来,尽量加以背诵。生动形象的成语、词汇,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经常翻阅。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会学生读“无字书”
书都是有字的,哪儿有“无字书”呢?
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每个人的眼前。它就是人们天天耳闻目睹,切身感受着的日新月异的平凡生活。
为什么要把平凡的生活称为“无字书”呢?因为这本“书”虽然没有字,却





有着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内容,而所有“有字的书”,都是选取这本“无字书”中的内容用字写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读不懂“无字书”,也就不会真正读懂有字的书。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怎么教学生读懂“无字书”呢?要告诉学生:
读懂“无字的活书”,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要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双手双脚去做,用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去体会,去感受,才有可能读懂书中部分内容的奥秘。
每天清晨一觉醒来,“无字书”就摆在了每一个人的眼前。眼睛看到的人、事、景,物;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是“无字书”的内容。在家里,在路上,在学校,在公园,……在你所到之处,不时看到的各种相貌不同,语言不同,行为不同,思想境界不同的人物;或平淡,或离奇,或美好,或邪恶,或感人,或骗人……的事情;天上地下,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景致和物品,令人永远也读不完,看不透,因为这“无字书” 的内容中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数的故事……
当你背着书包走在上学路上,“无字书”展现在你面前的如果是来来往往的行人,你注意他们匆匆行走的脚步和身影了吗?你“读懂”他们都在忙着干什么去吗?他们的忙忙碌碌与你有关系吗?看着穿梭有序的车流,你注意到是谁在指挥着它们了吗?红绿灯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不选用蓝色,紫色?为什么确定红色停,绿色行,而不是相反?你“读懂”了吗?看着交警叔叔英姿飒爽地指挥着过往的车辆,环卫工人日复一日的清扫着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你“读懂”他们的辛苦和劳累了吗?你能“读懂”这些平凡劳动者的喜、怒、哀、乐吗?
当你走进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着老师向你讲授精心准备好的知识时,阅读着一本本有字的教科书时,你“读懂”这一切都是怎样来的吗?你“读懂”了你身负的期望和肩负的责任了吗?你知道你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为你现在的学习生活而付出辛勤劳动,甚至流血牺牲的人们吗?
在温馨的家中,无论何时我们都在感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烈日炎炎下,看着爸爸、妈妈终日忙忙碌碌的身影,吃着亲人每日为你烹制的可口饭菜,听着他们为你的安全,健康、学习……不厌其烦的叮嘱,你“读懂”这浓浓的,暖暖的,深不见底的疼爱了吗?在这份无私无尽,无怨无悔的关爱中,你知道他们为你付出了多少精力、财力和心血吗?你能“读懂” 人世间这一页最真、最纯、最深、最美的亲情吗?“读懂”了,你可知道该怎样去做吗?
这本无字的活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延续着它的页码,天天都有新内容,天天都有新变化。他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记录着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记录着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记录着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拚搏奋斗;也只有学会懂“无字书”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生读懂了“无字书”,就永远摆脱了“无话可说”的苦恼;读书能理解得更深刻,写作会有说不完的话,“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将被彻底驱散!







                 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愉悦
   
近几年,成功教育以它符合人性特点,尤其是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而日益焕发出它令人振奋的教育魅力。成功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和认可,成功教育的尝试和经验日益丰富,介绍成功教育的文章和专著陆续问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笔者在此只想从如何让小学生体验到习作中的成功,感受到习作成功中的愉悦这一小小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拙见,与同行商榷。
不少教师对习作批改感到头痛,这不仅是因为习作难批难改,还因为习作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文病让老师们无奈、气恼、心烦……
教师批改习作时,体会不到愉悦感可以用责任感替代而努力工作,可小学生长年得不到习作的愉悦感,用什么来激发习作的热情,克服习作中的困难呢?
笔者以为,聪明的教师会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愉悦!
一、 小学生习作中的成功在哪里?
笔者以为,在小学生练习用笔说话的习作过程中,成功就躲藏在小学生习作中的字里行间:能写出一篇没有文病的佳作固然是成功,能写出文通句顺的一段话也是成功;对不同语文程度的小学生而言,能构思一个精彩的句子,能选准一个词;能写对学过的字,能用对学过的标点符号也是成功,甚至把每个字,每个标点写得规范,美观也是成功!
一篇作文的大成功,是由笔下点点滴滴的小成功组成的。没有点点滴滴的小成功,也就没有一篇作文的大成功。成功处处藏在学生的习作中,就看教师能不能发现了,发现了能不能及时给以鼓励了。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慧眼识珠”,来自对学生习作水平的了如指掌和自身的语文素养。其内在的能源却是对学生的真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很难设想一个不喜欢孩子,不热爱学生,对教师工作毫无责任感的人,能深入细致地去了解学生情况,能为了学生而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
二、怎样让小学生体验到成功愉悦感?
小学生的成功体验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笔倾诉了自己内心真情,满足了一种表达欲的愉悦感;一是自己写出来的习作,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和同伴们称赞的荣誉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远离假话、大话、空话的同时,应着重在评价学生习作的环节上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愉悦感。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1、让学生参与习作评改。
学生参与评改的好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在交流评阅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②消除“写完作文,万事大吉;批改作文,与我无关”的不良心态,增强“写
好作文,学会评改”的积极意识;
③在评改的过程中,可从正(文优处)、反(文病处)两面领悟习作诀窍,
使习作逐步化难为易;
④增强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⑤破除了评改作文的神秘感,能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愉悦感。
让学生参与习作评改的时间可放在作文课上,也可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习作评改的方法可参考本书第二部分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参与评改,绝不能把评改习作一事完全放给学生,教师一旁袖手清闲!
因为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毕竟有限,时时需要教师予以指点。
2、师生评改作文均采用“分项优加病减,修改得分”的评议方法。
传统的 “总分+评语”或目前的“等级+评语”的评阅作文的方法,很难让小学生体会到习作中的成功感。原因就是这种反馈方法过于笼统,含糊,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
“分项优加病减,修改得分”的评议方法则较好的克服了评阅方法的这一弊端。评议小学生习作的项目可依据习作要求而定,可多,可少,视情而定。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批改中学生习作,起步时只看一项:有无错字或书写是否认真,工整。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
写得好,超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或有一处精彩之笔,教师用眉批点明好在和处,然后酌情加分。小好加1分,中好加3分,很好加5分,或教师自定加分标准。在这里,分数只是一个鼓励的符号,一个光荣的标志,一个理解、肯定、赞扬学生习作劳动的表示。当然,也是给学生带来成功愉悦感的最好的信息刺激。(详见本书第二部分的有关内容)
有文病虽减了分,但修改好了,可以在把减去的分数加回来,从学会修改这个角度看,同样也是一种成功。一种失而复得的成功愉悦感,一种豁然明白的成功愉悦感!
3、利用习作评赏环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每次习作评赏课上,老师先让加分的学生把自己被加分的内容和原因介绍给大家,然后在同伴们羡慕的眼光中,说一说成功的经验。这时,相信每一位能得到这一机会和光荣的小学生,心里都是乐滋滋、甜丝丝的。再进行下一次习作时,会更加努力!
4、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和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功。
一位五年级小学生,因为在假期里主动写出了多篇好作文,语文老师就专门为她举办了一个《×××个人优秀习作展》的壁报,让全校的学生都能赏读。可想而知,这让一个初学习作的小学生体会到的成功愉悦感该多么浓烈!同样,指导小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反复修改后,鼓励他们自己投稿,参赛;当孩子们的习作一旦变成了铅字印在了书刊上,或者参赛获得了名次,将又会对小学生的习作热情产生多大的鼓舞!这种成功的愉悦感转化成的学习动力,比家长与老师不厌其烦地督促,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如果能伴随着学生的习作,办起《班级小报》《佳作壁报》《习作闪光点》等定时展示成功的园地,让学生习作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处成功,每一点成功,都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恰如其分的、让大家心悦诚服的鼓励,表扬和展示,让小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品尝自己努力后的甜果,体验得到成功后的愉悦,又将这种成功的喜悦转化为习作的乐趣,这样,习作就再也不是令人心烦和为难的事了,习作质量也一定会在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成功积累中,稳步提高!



循规求实,不断创新

循规就是遵循规律。 “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哲学笔记》1957年中文版,第135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规律是各种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本质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只有遵循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才能使小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和阅读教学、识字教学有着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而且和儿童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小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是这位小学生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得”之不易的综合性成果。教师面对小学生作文教学,要努力探索、研究规律,不断认识、遵循规律,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充分掌握、利用规律,才有希望早日从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达到“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的理想境界。笔者从多年的实践中,对小学作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供老师参考:
1、小学生学习作文有别于其他学习群体(中学生、大学生、成人)学习作文。小学生学习作文是从识字起步,在学会读书的基础上,学会用笔说话。因此,小学作文教学需要从识字教学开始,读书练笔,步步踩实,循序而进;不可操之过急,要求过高,脱离儿童的实际知识水平。
2、小学生从6岁——12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制约着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小学作文教学首先要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儿童认知水平,设计作文教学活动,做到目中“有人”,心中“知人”。
3、小学生学习作文要先解决“会写”的问题。再解决“写好”问题。因此,教师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应目标明确,知人知标,心中有数,不能越位,也不能水涨船高,总对学生的习作不满意,产生急躁心理,挫伤儿童学习作文的自信心。
4、“打铁先得自身硬”,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严格的“明师”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批“高徒”。因此,要教会学生写作文,而且能写出好作文,教师自身就必须具备过硬的写作基本功。最低限度也要达到对小学生习作,能看出哪儿写得好,好在哪?哪儿写得差,差在哪?并能指导学生修改文病。
总之,不断认识规律,努力遵循规律是做好一切事情的要诀,小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求实就是工作追求扎实,效果追求真实。求实的工作精神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搞花架子,不作无益的表面文章,不耗费宝贵的精力进行无效的或低效的劳动。
求实的工作精神要求老师向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学习,树立“怎样能把学生教会,就怎样教。”的求实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制定教学策略,并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达不到规定或预想的目标不罢手。
求实的工作精神要求老师追求真实的教学效果,不弄虚作假。这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问题,也涉及到师德、育人问题。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害苦了消费者,



教学上的虚假行为误人子弟,危害更大。
不断创新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本着创新施教的观念,丢掉顾虑。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把作文课教得既实实在在又充满情趣;作文实践活动搞得既富有成效又形式多样,不断出新、创新;
一个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工作对象,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物件,而是一个个潜能无限,各具特色的鲜活小生命。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日新月异的成长、变化、开发、培养之中。由于每个小学生的先天素质、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他们既具有同龄人一般的共性,又各具自己独特的个性。不用说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不同,就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而且,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今年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不同于去年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今年的六年级毕业生,其水平、特点,同样不同于去年的六年级毕业生。面对着一个个或聪明机灵,或尚未开窍;或求知若渴,或贪玩误学;或文静听话,或活泼爱动;……的小学生群体,教师无法完全重复过去的工作,必须不断的调整、变革、创新,才能适应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所以,有人说:“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也是如此,凡是一个合格的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它每天都是在有意或无意进行着创造性的工作,都会在日常看似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或无意地不断出新、创新。因为这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之举、必由之路。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不断出新、创新,首先要了解学生,明确目标,知己知彼。要教会小学生写作文,必须对小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和习作困难了如指掌,方能“对症下药”,开出切合儿童需要的新“药方”,达到“药到病除”的预期效果。
了解学生的习作水平,主要通过批阅学生习作。所以,教师在批阅习作工作中,针对学生的文病,(包括批阅工作本身)思考对策,就是作文教学出新、创新的园地。
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 “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引自《语文教学大纲》)。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习作要求。儿童在习作中做到把话说好,是没有止境的;但把话说明白,却有着明确的基本要求(见《语文教学大纲》对习作的要求)。因此,老师应对自己所教年级的习作目标了然于心,并落实到对一篇篇习作的具体指导和评议中去。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评改,也能在心中明确努力方向,达到最佳合作效果,那么,教师的出新、创新就会富有成效了。
教师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若自己的知识、能力尚不能胜任小学作文教学,就要及时自学进修,锻炼提高,努力使自己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从指导成文到批阅评改,能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教师自身的语文功力厚了,出新、创新的灵感自会泉涌而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6 04:01 , Processed in 0.18536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