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40|回复: 0

[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观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4 11: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关于学生习作,《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用了两句话进行了表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就小学生习作而言,尽管渗透着创造、想像的因素,但它毕竟不同于"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它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指出:"只有情真意切的作文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才能使读者读了以后得到教益,受到感染。因此,我们在作文的时候,要十分注意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叙述的合理性。"①真实的材料从哪里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材料,但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会主动跑到我们的头脑中来。我们需要观察,观察是人认识外界的窗口,是获得材料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并且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里的"评价建议"中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察方法"中把"观察"摆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学生习作的内容以及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主要来自生活实践。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可见,对每一个需要进行习作练习的学生来说,其观察能力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②所以又有人认为: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之父"。

"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仔细地察看"叫观察。严格地说,观察是一门学问,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怎样进行观察,这里面含有一个方法问题,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另外,他们在观察事物时,缺乏精确性、顺序性以及深刻性"。③为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努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懂得,观察不仅用眼睛看,还需要其他感官帮助,手摸,口尝,耳闻,鼻嗅等,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其次,观察要有顺序,不论是人物、景物,还是动植物,都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因为观察时没有一定的顺序,会直接影响习作的条理:第三,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特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观察时,要通过比较,区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征;最后,观察还要加入丰富的联想。联想就是根据眼前所出现的事物或现象,引发出不在眼前的一些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象来。恰当的联想,能使观察的对象更加生动,意境更加深远。

习作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习作材料的常用方法。"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的生活积累。"④我平时经常引导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多方式、多角度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感对一个人的感觉、知觉、联想活动以及审美结果,有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在观察过程中。情感同样具有内在动力。在这个前提下,我教育学生:你要真正学会观察。必须带着"情",整个身心都参与到观察的对象中去,并且随着观察内容的发展变化,感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以"情"观察,才能亲身体验到事物的特征,提高观察质量,才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智力。"在观察活动中,要想发现事物的特点,只凭偶尔看一眼。听一听是难以办到的。有很多事物是要反复观察才能比较准确地抓住它们的特征。"⑤为此,我再三告诉学生,观察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吃得了苦方能感受到甜。成语"胸有成竹",《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等为什么能让我们记忆深刻,就是因为画家长期观察竹子的成长过程,作家只身在深山观察老虎的姿态的结果,如果没有那种坚持不懈地长久观察,只是走马观花,就不可能描绘出真实生活的形象。

观察--把打开习作材料之库的钥匙。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常常看到,善于观察的学生往往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微处,再融进自己独特的思维感受,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优秀习作。因此,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不仅要耳闻目睹,还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要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严密细致的做事习惯。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3 13:55 , Processed in 0.58810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