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65|回复: 0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学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5 10: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小学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有:
  一、直观性原则
  (一)基本涵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二)直观手段种类繁多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模象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师在直观手段的使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直观材料要有典型性。一般来说,选择直观手段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来进行。自然学科.较多地使用实物、标本、实验;社会学科较多采用图片、图表等。低年级应多提供具体的直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级则可用描述或图表、照片等。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问,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在展示直观教具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演示之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在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形成表象。语言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拟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用语言使学生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表象或想象,以使教学顺利进行。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
  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
  演示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做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之外,在我国中小学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六)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因此,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之为发现法.其特点是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七)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其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用此法来掌握。因此,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使用的。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寓教学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活动之中,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欣赏教学法一般也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八)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三、巩固性原则
  (一)基本涵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四、循序渐进原则
  (一)基本涵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另外,乌申斯基、布鲁纳等都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教师要深入地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其结构和体系。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注意重点,就是注意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可违反。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就会加快.效率就会提高。
  五、因材施教原则
  (一)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我国的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在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必备的基本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等。教学必须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这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基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要求和方法。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面向中间,兼顾两头。即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方面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同时.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给予个别指导。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只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对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发明以及生产活动等。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第四节小学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6:59 , Processed in 0.21756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